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2017年,嘉兴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响“绿色革命”攻坚战和持久战。截至目前,全市分类覆盖面达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5%,提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实现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嘉兴把垃圾分类工作当作校验政治觉悟、考验政治担当、检验政治能力的“试金石”,作为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生态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办好垃圾分类这件为民初心的“小事”,撬动生态文明这个“大局”,嘉兴人一直不遗余力。

嘉兴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两年多来,嘉兴垃圾分类队伍从小到大、分类制度从无到有、分类体系从缺乏到完善。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市、区)、镇(街道)共82个三级分类办604人专班队伍,形成了工作保障、分类标准、投收运处、宣传培训和监督考核等五大运转体系。创新垃圾源头大分流、前段精准分类“送标签”、积分兑换“一高一低”和“美丽酵主”等多种垃圾分类减量模式和特色做法。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嘉兴人不折不挠、踏实真干。现在,每月公布的垃圾分类“红黑榜”,已成为嘉兴小区之间比拼品质和档次的重要指标;按楼道公布的“星”情表,已成为嘉兴楼上楼下邻居间热议的话题。看似不起眼的一张榜单,一两颗“小星星”,却“挑动”居民神经,带动大家自觉分类。一张张“标签贴”进村入户,一张张“积分卡”慢慢累积,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也种进每个人心里。

嘉兴人勇于担当、认真履职。今年五六月间,嘉兴党政主要领导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带队调研垃圾分类;7月19日,嘉兴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关于垃圾分类的有关会议精神和批示指示,审议通过了《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专项行动方案》;8月23日,嘉兴召开全市千人大会动员部署分类减量专项行动。眼下,市领导联挂社区和人大政协监督推进垃圾分类的“督考”机制在嘉兴全面展开,每季一督查,每月一检查,全链条全过程考核。

嘉兴人依靠群众、一切为民。“党建+”“社工+”“志愿者+”,“小手拉大手”,“带党徽”的人带头,全社会动员,垃圾分类逐渐成为嘉兴市民潜移默化的自觉行动,成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时尚。政策照着现实去设计、贴着人心去执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一高一低”模式,目前仅嘉兴市本级积分金额就达到1500万元,兑换金额950万元,参与家庭20万户。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小区有新旧之分,垃圾分类不能有先后之别。

作为嘉兴主城区,南湖区统筹指导、协同推进,实现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提升改造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管理。

在市区绝缘厂宿舍、桂苑小区等老小区,南湖区通过科学规划,硬件上改造并增设垃圾分类回收设施,软件上借助老街坊、老邻居“串门”指导和引导居民投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有力促进了整个垃圾回收以及环境体系的建立。

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是关键。

今年3月,南湖区南湖街道天风阁小区引进全区首台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机。保洁员将二次分拣后达到处置要求的厨余垃圾倒入设备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12至24小时的处理,能达到减量95%的效果。这台“神器”每天可将200千克厨余垃圾转化为浓缩有机质,并且无异味和污水产生,环境适应性好。

缓解运输和终端处置压力的同时,避免二次污染。现在,南湖区不少小区和农贸市场配备了这样的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机。全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平均达到52%。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秀洲商业街垃圾定点定时清运

秀洲区:收运定时定点 “蜗牛”季季评

在秀洲,所有商业街上的垃圾桶都“不见了”。

自垃圾分类开展以来,秀洲全面撤除商业街分类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垃圾车“定时定点”收运。

所谓“定时定点”,就是有害垃圾每月收集一次,可回收物每周上门收运一次,餐厨垃圾每天上门收集一至两次,其他垃圾每天上门收集两至三次。通过收运企业拒收分类不准确的垃圾、根据商户投放情况进行星级评定等方式,倒逼商户准确分类,推动环境卫生管理从“末端垃圾清理”向“源头污染防治”转变。

倒逼机制不止这一个。

今年以来,秀洲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成效,根据源头分类、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和分类处理覆盖实绩等五大指标、15项具体标准,每个季度对全区行政村(社区)进行打分评比一次,并对总分排名最后的颁出“蜗牛奖”,同时向全区通报。

获颁“蜗牛奖”,有压力,更有动力。今年二、三季度,秀洲共有20个村获颁“蜗牛奖”,19个村目前已销号,销号率达到95%。秀洲农村垃圾分类实现新突破。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嘉善“姚妈”垃圾分类宣传服务队

嘉善县:不懂分类找“姚妈” 驻颜增效穿“铁衣”

“姚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支900多人的服务队。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嘉善县姚庄镇坚持用群众工作理念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根据妇女群众特有的优势,号召和凝聚了全镇各村(社区)妇女干部、妇女小组长、妇女网格员、巾帼志愿者、各小区内的奶奶和妈妈们等,组建了由904人组成的姚庄镇垃圾分类“姚妈”服务队。

编排垃圾分类文艺宣传节目、制作垃圾分类培训宣讲PPT、搭建“姚妈”垃圾分类宣传群……如今,嘉善“姚妈”从农村走向城镇,队伍不断扩大,形成“立足农村,延伸城镇,辐射全县”的“姚妈”品牌,助力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

与“姚妈”品牌同样闪亮的,还有嘉善一个个垃圾桶。

去年以来,嘉善县投入3028万元,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将全县垃圾桶进行更新换代,更换后的垃圾桶不仅外桶颜值提升,密封性也更好,有效阻挡异味扩散,减少视觉污染,延长分类桶使用寿命。

“身着”不同颜色“外衣”的“四分类”垃圾桶,还能有效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各类生活垃圾,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准确率。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平湖垃圾分类环保深埋桶

平湖市:“一站一亭”天天见 环保集成深埋桶

今年,平湖在全市33个小区正式启动定时定点投放和收集模式,撤销遍布小区各处的垃圾桶,让居民统一前往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站、投放亭丢垃圾。同时,规定每天上午6时至9时和下午5时至8时为投放时间,其他时间关闭投放亭。投放中,专职劝导员、“桶长”还会当面开袋检查、一对一指导。

从不接受、不配合到养成习惯,现在,平湖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迅速提升,特别是分类准确率从40%提升到了95%以上,小区环境更是旧貌换新颜。

改变的不止是习惯,还有垃圾桶“个头”。在平湖钟埭集镇农贸市场,一排绿植旁有6个黑色桶盖整齐排列,偌大的桶盖下,直径约1.5米的垃圾桶被深深埋在地里。

在垃圾分类中,平湖首创环保型深埋桶收运系统。每个桶可以装近1吨垃圾,通过压缩直运方式,每天只需清运一次即可。不仅提供垃圾处置效率,而且避免二次污染。

现在,26只深埋桶被布置在垃圾产生的集聚区和高产区,平湖也在实践着垃圾收运集成高效模式。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海盐垃圾分类专项监督

海盐县:专项监督 晒桶打卡

垃圾分类减量,党员干部带头。

今年以来,海盐县着力抓好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这一关键群体,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充分发挥机关单位在垃圾分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年9月,海盐县各级机关单位相继开展家庭垃圾分类“晒桶打卡”活动。大家通过建立“晒比群”,每日将家中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情况以及贴标签情况进行拍照,并上传群中。

海盐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则不定期对各单位建群和“晒比打卡”参与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推动全县公职人员自觉践行垃圾分类,使全县垃圾分类从单位分类向家庭分类延伸,扩大了开展垃圾分类的“朋友圈”。

海盐县纪委县监委还对全县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专项监督,累计派出21人次参与垃圾分类各项督查检查,同时,属地纪委、各派驻纪检组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监督检查工作。

截至目前,海盐县已开出问题交办单113件,发出部门(单位)、镇(街道)垃圾分类情况通报14期,县委、县政府就垃圾分类工作推动不力下达通报批评1件。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海宁深入小区执法检查

海宁市:送标签立“桶长” 严执法强倒逼

早在2014年,海宁东苑社区就开始大力推广垃圾分类“送标签”模式,实现送标签、用标签、问题追溯的居民生活垃圾闭环管理。

今年,东苑社区南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启动撤桶建箱工作,实名制标签升级为二维码形式。上系统、溯来源、称重量,实现对居民生活垃圾的精确数据监测,促进源头减量。

去年3月,海宁又以党建为引领、社区网格为基础,创新设立垃圾分类“桶长制”。由网格长担任一级桶长;网格内的楼道红管家、银立方老干部、在职在册党员、小组长和志愿者等担任二级桶长;垃圾分类督导员、指导员担任三级桶长。

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海宁坚持实行执法倒逼,强势推进。

海宁市综合执法局在常态执法的基础上,把每周三定为“垃圾集中检查日”,分成30个小组开展执法检查,并在浙政钉平台发布实时检查动态。同时,实行全市排名,黑榜倒逼,督促各镇(街道)提高分类质量。截至10月底,海宁生活垃圾立案查处295起,一些不支持、不配合、不分类的单位和个人得到有效的震慑。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桐乡“桐拾袋”回收车辆

桐乡市:上线“桐拾袋” 身边“桐管家”

桐乡,一座与互联网深度结缘的城市。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以“互联网+”助力,桐乡创新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做足“关键小事”大文章。

桐乡在全国各县(市、区)中率先与支付宝对接,推出生活垃圾智能回收平台——“桐拾袋”,实现可回收物“一键上门”线上预约,满足了群众不同时段的投放需求。

“桐拾袋”稳定运行两个月以来,已回收可回收物58.5吨,发放环保金7.9万元。

以精准分类为目标,桐乡市还试点形成以“大桐管家(社区居委会)+小桐管家(物业)+桐管员(专职劝导员)”三级管理模式,开展“一对一”上门引导、“面对面”桶边指导、“点对点”精准指导。

“桐管员”每日分上下午两个时间段进行督导,引导居民每天贴标签至垃圾袋后,再投入分类垃圾桶中。通过开袋检查、源头追溯的方式,引导居民分类,单个小区抽查20%分类袋中的投放准确率,并做好记录。

据统计,先行试点“桐管家”模式的小区知晓率达到95%以上,参与率达到90%以上,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嘉兴经开下沉社区随机督查

嘉兴经开区(国际商务区):参与分类齐动手 互学督评月月走

国际化的经开必须有国际化的品质。

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省级高标准小区建设中,嘉兴经开按照省级高标准小区+源头减量处理设备“1+1”模式要求,探索实施项目运行“1+1+x”模式,即当地环卫企业+减量设备企业+社区、物业等,整合资源、集中精力为推进试点项目提供保障。

在省级高标准小区嘉兴经开御香苑,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知晓率实现了两个“百分百”,准确率也达到90%以上,厨余垃圾减量率达到85%。

用制度推进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嘉兴经开自去年3月起,每月开展一次垃圾分类评分工作,每周赴一个街道开展一次互评互看、互学互比活动。今年,嘉兴经开将“月度互评制”调整为“月度督评制”,以社区为“作战单元格”,下沉社区随机督查,重点对覆盖程度、宣传培训、分类质量等进行综合督评。

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督评工作80余次,走访检查各企事业单位、小区、学校等公共场所约430个。各街道、社区也自行开展垃圾分类检查747次。

办好垃圾分类“小事”!浙报点赞嘉兴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嘉兴港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

嘉兴港区:寓教于乐打造主题公园

走进嘉兴港区汤山公园,垃圾分类宣教长廊、资源再利用展示墙、分类塑胶跑道等设施,一下就把游客带进了垃圾分类的主题世界。

占地258亩的汤山公园,是杭州湾北岸大型的开放式公园。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嘉兴港区通过升级改造、情景植入,把公园打造成为嘉兴全市唯一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

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实现垃圾分类阵地化、常态化。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港区居民在游园活动中,就可以近距离感受和体验垃圾分类的知识和乐趣。如公园广场上配置了语音宣教智能果壳箱,游客看到这个新鲜事物基本上都会驻足观看、伸手一试,一次语音播报也是一次垃圾分类宣教。

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建成至今,累计宣教人次6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同时,嘉兴港区已实现城乡整建制镇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在去年负增长的基础上持续减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