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高源土陶史話

姜國平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高源土陶分佈於寧遠縣天堂鎮高源村。以當地陶泥為原料,純手工方式製作、柴火窯燒製。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難度相當高,一般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燻燒、窯變的陶坯呈現如鐵似金的奇妙色彩,讓人驚喜。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高源村是一個擁有1800餘人的山村,村後山嶺縱橫,陶土儲量豐富,木柴資源也豐富,是上天賦與的天然製陶場所。其製作流程主要有取土、揉泥、製坯、錘打、印花、上釉、晾曬、裝窯、燒製。產品主要有缸、壇、罐、瓶、壺等。高源土陶製作技藝主要以家族傳承方式傳承,上世紀七十年代,高源村土陶達到了鼎盛,全村有20多家土陶作坊,近四分之一的村民從事土陶製作或銷售。如今,高源村仍留存有數口廢棄老窯。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在農耕社會,土陶很常見,高源土陶只是土陶家族中平凡的一員,沒有任何耀眼的光芒。因為它太平凡太普通,文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沒有在古文獻資料中留下任何有關高源土陶的記載。僅民國《寧遠縣誌·物產》有一條勉強搭上邊的記載:“設窯以作陶器則多在近治十餘里中。”高源村離縣治不遠,製陶自然在情理中。因為無相關文字記載,高源土陶起源一直是個謎。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2017年底一個偶然事件解開了高源土陶起源之謎。當時一位村民在村後一座荒山上種植果樹時,挖出了大量古陶器殘片,一個古陶工場遺址就這樣為大眾所知,經勘測,陶片堆積層有二十餘畝寬,三四米厚,可以推知這個工場延續的時間比較長。高源土陶作坊主人陳各輝聞訊趕到現場,從殘片中找出了部分器形相對完整的陶器。寧遠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對現場進行了勘查,對部分有代表性的陶器進行了研究,發現器底有明顯的泥點墊燒痕跡,與宋代陶器特徵相吻合;並且有一件保存完整的執壺,坯薄而器形精美,喇叭口式,圓餅底,蛋形腹,弧形管狀尖流,中腰有水波狀堆紋,與長沙宋墓出土的南宋陶壺器形極為相似。據此推斷,高源土陶起源於南宋,已有八百年曆史。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土陶遺址

高源村發現古陶器既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高源村離道縣玉蟾巖遺址不遠。1993年、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先後兩次對玉蟾巖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動物骨頭殘骸、稻殼、陶器。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對出土的陶片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用陶片基質測定年代距今14810±230年。這是當時世界發現燒製最早的陶片。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製陶技藝一併擴散,逐漸擴散到了高源村,並在此生根發芽,長成了茂密的大樹。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出土的陶器

八百年時光流淌,多少技藝湮滅在歷史的長河,平凡而常見的高源土陶卻憑藉頑強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傳承至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出土的陶器

經過八百年時光的洗禮,原本普通的高源土陶成了“香餑餑”,因為它仍採用傳統手工方式製陶、柴火燒製,土味十足,古韻生香,引來眾多驚羨的目光。2016年高源土陶製作技藝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源土陶作坊主人陳各輝也被列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高源土陶作坊主人陳各輝

高源土陶製坯方式與其它土陶不同。大部分土陶採用器轉人不轉的方式製陶;但高源土陶卻是人轉器不轉,平臺(泥)不動,人圍著平臺邊製坯邊後退,每制一件陶坯都要圍著平臺轉上幾十圈。一天下來,不知要轉上多少圈,手腳均不停,運動量大,所以高源土陶工人鮮有胖子。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高源土陶從誕生那時起,就與當地百姓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生產的用具均為壺、瓶、缽、缸、罐等日常用具。元末明初戰亂,寧遠人口劇減,但因陶器與人們生活聯繫密切,依然還在生產,並很快恢復元氣。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清朝康雍乾時期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乾隆三十六年,陳丹心任寧遠知縣,他引進紅薯教民種植,紅薯適應性強,到處可種植,產量高,荒年也有果腹的東西了,寧遠人口大增,掌握土陶製作技藝的家族因人口數量過於龐大,不得不分家,土陶作坊隨之增加,高源村土陶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民國時期,高源村土陶又有了新的發展,土陶作坊有所增加。高源村另有一處至少延續了上百年的巨大工場遺址,因連續採泥,這個工場竟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塘,面積達百餘畝,周邊全是舊陶器殘片,早些年村裡從這裡拉了許許多多的殘片去修路。如今,水塘周邊仍可找到品相基本完好的瓦當等舊器。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解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源村土陶也蓬勃發展,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高源土陶達到了鼎盛,擁有20餘家土陶作坊。

高源土陶製作方式和製作方法都保留著陶藝的原始風貌,是湘南地區絢麗的漢族民間手工藝之花,其粗獷的風格、古樸典雅的造型,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藝術味道濃郁,凝結了當地百姓的智慧和文化精神,高源土陶文化經過八百年的生息繁衍,已經深深滲入當地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之中,對當地鄉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養提升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塑料和不鏽鋼製品的大量上市,土陶市場逐漸萎縮,土陶作坊紛紛倒閉,目前,高源村僅剩下兩家作坊還在生產。一家是高源土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各輝的,另一家是陳各輝叔叔的。

陳各輝於2008年從父親手裡接手家裡的土陶作坊,為了掌握手工製陶及燒製技藝,傳承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陳各輝首先艱苦求學了三年,四處走訪縣內外的老藝人,併到長沙銅官窖和佛山石灣拜師學藝。他從村裡聘請幾名有著40餘年製陶經驗的老師傅,還從佛山高薪聘請了陶瓷工藝師前來作技術指導。經過反覆練習和無數次燒製實驗,他們終於攻克了選土、拉坯、加工、乾燥、燒製等難關,掌握了仿古陶燒製技藝。純手工生產、柴火燒製的仿古盆、瓶、缽、壇、甕、壺等大小陶器,具有坯薄、環保、耐用等特點;且造型新穎美觀,可作工藝品擺放在家中。深受客商和消費者歡迎。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為研製生產更“高大上”和“精細好”的新陶器,2017年,經永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廖東望牽線,居住上海的寧遠籍美術家鄭炎風在高源土陶器具上進行了國畫創作研究,永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清和軒主人宋運清拿出一筆資金作啟動資金,經過近半年的探索,一期產品獲得成功。畫家將各種天然礦物顏料繪製到陶坯上,形成五彩繽紛的各類圖案。然後入窯燒製,顏料發生化學變化後與陶胎融為一體,形成畫面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使陶器不再僅僅是實用品,而且還具備了藝術品的審美功能。新產品問世後,時逢2017年湖南冬季鄉村旅遊節開幕式在寧遠縣灣井鎮下灌村舉辦,新產品順理成章亮相湖南冬季鄉村旅遊節開幕式,引發陣陣喝彩,湖南衛視對新產品作了報道,高源土陶聲名遠播。2018年、2019年鄭炎風先生又先後從上海返回家鄉,來到高源土陶繼續探索研究,掌握了顏料顯色效果和繪製方法,陳各輝則掌握了燒製方法,高源土陶的生產重心由實用器轉向了藝術品,效益大為提高,走出了以傳統手工技藝復興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子。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廖東望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居住上海的寧遠籍美術家鄭炎風在高源土陶器具上進行國畫創作研究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清和軒主人宋運清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2018年位於下灌景區的下灌民俗博物館開館,專門設立了高源土陶展室,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高源土陶現已成為寧遠文化的新名片,省、市領導紛紛前前來考察調研,湖南工業大學等高校部分師生專程前來親身體驗。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隨著傳統文化的迴歸,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愈來愈重視。相信高源土陶的前景會更美好。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永州非遺」高源土陶史話



圖:姜國平、呂少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