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非遺,脫貧增收顯身手

“非常時期,不宜出門,在這裡為大家開設線上的課程,你們可以在家自己製作布扎,本次課程的內容是繡球。”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雲南劍川縣白族布扎非遺傳承人張四代通過微信群免費開課,精心教授劍川白族婦女縫製布扎。

劍川白族布扎屬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2月10日,張四代建了微信群,讓想學習的姐妹加進來,短短兩個小時,就有30多名學員加入其中。張四代把製作布扎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拍攝圖片和錄製視頻的方式製作成課件上傳到群裡,學員們學會後把自己的作品發到群裡,大家互相點評,提高技藝。張四代表示,她每年免費開辦培訓班4-6期,培訓學員近1600名。這次在網上開班,學員積極性很高,第一次開課效果就很不錯。

2019年11月11日,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發佈《關於公佈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最新公佈了347名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認定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1402人。其中國家級125人、省級1307人、州市級2649人、縣級7321名。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省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保護工作原則,充分體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創新” 的理念,促使非遺保護成果顯著,實現了文旅融合的發展成效。

“非遺+扶貧” 助推農民脫貧增收

水溝頭寨的15位傈僳族村民,現在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把編織好的胸花、掛件、瑜伽墊等手工藝品,拿到村民“三百妞”那裡,驗收合格後,當場結賬。數著鈔票,村民們高興地說:“做完了就拿錢,感覺真好。”

水溝頭寨,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上江鎮的一個傈僳族村寨,位於高黎貢山山間,地處偏遠,交通不便。2017年9月,在土布紡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鄭芬蘭的幫助下,傈僳族村民把當地完整保留的麻料紡織傳統工藝與紡織技藝有機融合,不僅製作出了傳統傈僳族服飾,還開發出了掛件、包袋、瑜伽墊等符合當下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手工藝品,並註冊了“三百妞”自有品牌,村民們開始走上脫貧之路,大家把麻料紡織稱為“指尖的幸福”。

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堆村藏族黑陶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郭軍華,組織當地製陶農戶90餘家、製陶人員168名成立了香格里拉龍巴湯堆黑土陶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農戶”的模式改變了過去小作坊單打獨鬥的經營方式,每年生產黑陶16萬件、銷售額達300多萬元。

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經過10餘年的發展,已經研發出了1000多種彝繡產品,產品遠銷南亞、歐美等近10個國家地區,帶動簽約的7000多名繡娘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產品遠銷南亞、歐美等近10個國家地區的同時,打造了“彝家公社”、“滇彝”兩個商標品牌,培養了200多名刺繡骨幹。公司先後在楚雄市三街鎮、姚安縣馬遊村建立了“楚雄彝家公社三街鎮彝族刺繡基地”、“楚雄彝家公社馬遊村彝族刺繡基地”,帶動近7000多個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目前,彝家公社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運營,不斷與國家、省州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有效互動,共同傳承彝族傳統文化。

目前,雲南省湧現一大批以非遺資源為依託的企業脫穎而出。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大姚縣咪依嚕民族服飾製品有限公司等企業,致力於非遺傳統技藝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培訓,形成了“公司十合作社十農戶”的運營模式。全省民族文博和非遺產業生產銷售企業已發展到7000多家,年銷售額超過80億元。

“非遺+展示” 從雲南走向世界

2019年12月,文化和旅遊部公佈了最新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雲南多家單位上榜,涉及122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花燈戲、傣族孔雀舞、烏銅走銀製作技藝、蒙自過橋米線製作技藝等。雲南非遺絢麗多姿,我省通過“傳承文化根脈,共築民族未來”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了雲南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贏得了較好聲譽。

倫敦時間2019年11月20日,由省委宣傳部牽頭舉辦的“美麗雲南。香格里拉”文化交流活動在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現場,首批入選國家非遺名錄的彝族服飾作品的時尚走秀,瞬間就點燃了會場氣氛。短短几十分鐘,雲南彝彩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就銷售了4200元人民幣的彝繡產品,洽談好兩傢俱國際訂單。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現場銷售了6500元人民幣和360英鎊的產品,洽談好3家國際訂單。德宏晚象牙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孔麗表示:“在語言受限、收付款受限的條件下,公司的非遺項目傣錦產品銷售了100多英鎊,更與3家在英的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迪慶松林文化旅遊傳播有限公司的藏香在短短几十分鐘就銷售了近300英鎊,令非遺傳承人春初女士非常激動。

2019“歡樂春節•中國故事”非遺展在徳國紐倫堡、柏林開啟,我省“劍川木雕”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段四興,“剪紙”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慶,“銀器製作技藝”傳承人董江山等傳承人來到德國參加非遺展示活動。在紐倫堡聖靈大廳、在柏林波茨坦廣場,中國的非遺展示區內,由中醫點穴、木雕、剪紙、銀器、草木染等多名非遺傳承人在現場展示,每位傳承人都亮出絕活技藝,引來賓客駐足觀賞,拍掌稱奇。居住德國柏林的華人說:“參加這個活動,緩解了多年的思鄉之苦,也讓更多外國人瞭解了中國文化。”

在2018年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璀璨雲南,魅力非遺——中國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上,這是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中國旅遊文化周”系列活動的一部分,精心挑選了最具雲南特色的雲南民族刺繡、永勝琺琅銀器、剪紙、皮雕、宜良竹編等100餘件作品,讓法國觀眾領略了雲南的民族文化。現場,法國參觀者約西亞娜安靜地坐著,只片刻工夫,一幅以她為模特的套色人像剪紙作品便出現在剪紙藝人汪鑫目手中。約西亞娜說:“如此迅速又如此逼真,從這幅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中國剪紙藝人的高超技藝。”

2019年美國芝加哥時間12月4日晚18點,由國家圖書館等單位共同實施的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養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搶救性保護記錄人才培養”學員結項作品展在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進行展映。本次展出作品有《紅腰帶:摔跤世家》《三絃王和他的兒子》《刺繡江湖》《阿詩瑪》,分別以雲南省石林縣“摔跤”“彝族三絃舞”“彝族刺繡”和“阿詩瑪” 4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為主要拍攝對象進行講述,弘揚非遺當代價值,對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國際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非遺+旅遊” 助推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雲南省依託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通過主題開發、節慶活動、文化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有效組織非遺傳承人參與旅遊演藝活動,推出蘊含民族文化元素的旅遊演藝產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雲南非遺文化的魅力。

在昆明市官渡古鎮的烏銅走銀傳習館,數名烏銅走銀手藝人埋首於桌前,通過鍛打銅片、刻繪紋飾、走銀、焊接、拋光等工序製作出手鐲、花瓶、餐具等用品。如今,這一非遺技藝傳習館已成為遊客到官渡古鎮遊覽時備受青睞的參觀地之一。

除烏銅走銀傳習館外,官渡古鎮還建有官渡非遺傳承基地、官渡民俗博物館、雲子博物館、官渡餌塊傳習館、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等文化場所。此外,自2011年至2019年,官渡古鎮已連續舉辦了9屆全國非遺聯展,每到傳統節日還會舉辦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慶活動,如滇劇花燈展演、元宵燈會、土主廟會、祭孔大典等,吸引眾多遊客前往體驗,形成了“保護非遺、人人有責”的理念。

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紫陶工藝品已成為當地旅遊業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禮,深受年輕群體喜愛的建水紫陶街已成為遊客瞭解紫陶歷史、尋味紫陶文化、購買紫陶產品、體驗紫陶製作的建水旅遊新地標。建水縣確定了“以古為基、以文為魂、以陶為器、以旅為業、以綠為道”的發展思路,推進建水西莊紫陶小鎮等一批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建設,擴大“建水紫陶”品牌影響力。

大理市喜州鎮周城村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走進周城村的璞真扎染博物館,慕名而來的遊客們坐在竹篾桌旁體驗扎染製作。與傳統家庭式扎染作坊不同,璞真扎染博物館是大理市第一個集生產、展示、參觀、製作體驗於一體的白族扎染博物館,每年接待遊客十五六萬人次。在這裡,遊客不僅能近距離接觸、瞭解扎染技藝,購買各類扎染工藝品,更能學習和體驗扎染製作工藝流程。周城璞真綜藝染坊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稱號,每年銷售額超200餘萬元。

大理白族自治州圍繞“活化利用、創新驅動”,積極發揮大理市61項非遺保護項目、102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作用,打造蔣公祠、張家花園等一批非遺博物館,通過表態、動態和活態展示白族民居建築、白族民居彩繪、大本曲、刺繡等非遺項目,用寓教於樂的互動方式,最大限度地讓遊客瞭解大理人文景觀。同時,突出節慶風俗渲染,延續民族歷史發展脈絡。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大理三月街為依託,用戲曲連臺、傳統賽馬、敲金錢鼓、耍霸王鞭、對白族調等濃郁的白族風情吸引中外遊客觀光;深度挖掘白族三月街、三道茶、繞三靈、火把節、開海節、插秧會等非遺文化內涵,精心打造系列節慶旅遊品牌。讓來到大理的遊客,在洱海遊船、喜洲嚴家大院、張家花園欣賞“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已經成為代表性節目,僅此項每年的營業收入近2000多萬元。截至2019年5月,大理市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831.18萬人次,同比增長8.15%,實現旅遊總收入155.4億元,同比增長12.59%。

雲南網記者 李悅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