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是否是漢朝的立國第一人?


蕭何是否是漢朝的立國第一人?

公元前206年5月,韓信率軍由大散關古道入關中


蕭何是否是漢朝的立國第一人?

大散關山頂的老子石像


蕭何是否是漢朝的立國第一人?

漢中通往關中古棧道已在水下


蕭何是否是漢朝的立國第一人?


蕭何是否是漢朝的立國第一人?


蕭何是否是漢朝的立國第一人?


蕭何是否是漢朝的立國第一人?

石門棧道被石門水庫淹沒


如果運用現代科學思維與推理,咀嚼幽怨的歷史是否會有趣?從大數據分析出發不帶個人情感的評價歷史人物是否會有不同發現?


當一個新王朝建立以後,論功行賞大封功臣是必然。

劉邦當然也概莫能外,其實劉邦為此頭大如鬥,因為這些開國功臣幾乎都是他作沛縣亭長時的舊部,究竟誰該是功臣第一?大家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因此,封賞功臣的討論一拖再拖,已經長達一年之久都沒有拿出個合適的方案。

漢五年,已殺項羽,即皇帝位,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不決。”從《漢書》“蕭何傳”中這句話,足見。

但是,劉邦絕對不是一個沒有智慧,如現代眾多歷史寫手所說的“流氓”,而是一個智商情商均為上乘成大事之人。他雖然不讀書也厭惡儒生,否則他就不會用儒冠當尿壺;也不會用狗與獵人來比喻眾將軍與蕭何。不過,他善於採納正確的意見、降低身段尊重人才,可能是他最終成為皇帝的要因之一?

但是,只有這些個人美德,若無優秀的人才輔佐,很難達成目標。


1.“功人”與“功狗”


無論文武百官有多少議論,劉邦心中漢朝第一功臣非蕭何莫屬的認識,從來沒有動搖過。

當劉邦封蕭何“為酇侯,食邑八千”時,群臣立馬就炸開鍋了,紛紛表示不服,都認為絕對的不公平。

因為幾乎所有的功臣都認為自己作為將軍,披甲執銳攻城略地,參戰多的有百餘次,最少的也不下數十次。而且負傷無數。蕭何沒有汗馬之勞,不過就“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居臣等上,何也?”劉邦的沒有文化,此時表露無遺。不過,雖然話糙但理卻一點不錯。

他反問眾將軍:“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

劉邦接下來的話,令眾將軍面面相覷。

“打獵時,追殺獵物的確實是狗,但是發出指令和指示獵物方向的是人。各位是打了勝仗不假,不過是功狗而已;至於蕭何,他發佈指令,是功人呀。而且,諸君以個人投身在我的軍中,至多也就一家三二人;蕭何呢?把其宗族的數十人都投到軍中隨我征戰,這種大功能有第二人嗎?”

群臣聽後皆莫敢言。廢話不多,一場思想工作就如此做通了。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下《史記》、《漢書》等內容,是否就會得出:無蕭何就無漢朝?


2.梳理“功人”蕭何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劉邦自武關攻入咸陽後,蕭何的作為。當時一入咸陽,眾武將,包括劉邦在內忙於搶財、搶女人。蕭何?則是前往秦國的中樞和國家檔案館,蒐羅各種檔案地圖。

可以說,若無蕭何具有遠見卓識的搶先收藏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圖書,也就是事關天下行政的數據庫,劉邦就無法知道天下的實情,戶口多少、強弱何在和民眾的疾苦究竟有哪些。不知道這些,就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理對策。蕭何也正是依據這些數據,才得以用秦國的人財物在劉邦對戰項羽屢戰屢敗時,輔助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

後來,當項羽屠燒咸陽,分封諸侯時,與謀士范增合謀,把劉邦分封到巴蜀之地。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巴蜀之地居住的都是自關中逃去的秦國人,且秦國的行政區劃上蜀漢也屬於關中之地,故立沛公為漢王。同時三分關中,讓秦國的投降將軍章邯居雍地,以監視劉邦。項羽他們認為巴蜀道路險峻,把劉邦趕到漢中,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對此非常憤怒,準備馬上出兵攻擊項羽。身邊的大將周勃、灌嬰、都勸劉邦不可意氣用事,但劉邦不聽。此時,只好蕭何出馬勸阻劉邦,其實蕭何與劉邦的對話,預示著蕭何早就心中有數了。

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

此段對話點出了蕭何的戰略規劃。同時也表現出蕭何說服劉邦的巧妙邏輯。從現在與項羽開戰死路一條開說,舉出軍隊不如項羽強大,且一直是百戰百敗。引經據典說明去“天漢”是天意。進一步提出政治主張“養民招納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圖天下。”

到漢中後不久,蕭何就向劉邦舉薦了韓信,因此實現了“致賢人”計劃。至於韓信在劉邦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中發揮的作用,非本篇要展開的話題,此處從略。

僅僅上述幾件典型小事,就足以彰顯出蕭何的戰略家本色,無蕭何則無漢是否言之不虛?但,是否也可以說:若無關中,即使有蕭何,也不可能有漢朝立國?


3.劉邦的大本營—關中地


關於關中的地理範圍與來由,我以前曾經寫過關中四關:東函谷關、南武關、西大散關、北蕭關的系列文,煩請大家動動手指翻翻我的個人圖文參閱,此處就不贅述。


根據前邊我曾經列舉的蕭何一進咸陽,就直奔秦國的中樞機構,國家檔案館收取秦國的國家機密。因此,可以推測出,蕭何規勸劉邦時的戰略規劃,不是憑空想出,用現代語說,就是基於大數據制定出的。

關中作為秦國的京畿之地,秦國在此經營了幾百年。財富方面,雖然經歷了項羽的屠燒搶掠,但真是廋死的駱駝要比馬大多;人心上,秦國人憎恨項羽的燒殺搶掠、痛恨投降將軍章邯害得秦國子弟兵被項羽活埋。

陝西在現代之所以被稱之為“三秦”,就是由於項羽把秦國故地一分為三,把秦國的三位投降之將:章邯封為雍王、故秦長史司馬欣為塞王、故秦都尉董翳為翟王。而這三人均是秦國百姓仇恨之人。人心向背,結果不用高深的知識就可推測出好壞。

因此,公元前206年5月,當劉邦從故道出大散關還定三秦時,與章邯接戰於陝西寶雞陳倉,並打敗之;再戰好畤(今天的陝西鳳翔塬上),又敗其;章邯逃到廢丘(今天的陝西興平)被圍,自殺。於是漢王遂定雍地。當年的8月,也就不到3個月,塞王欣、翟王翳全數投降劉邦,三秦之地從此正式成為劉邦後來5年間楚漢之戰時的根據地。

我們現代人讀歷史,就要用全面、現代的觀念來分析歷史。從《史記》、《漢書》中的內容可知,劉邦在與項羽的戰鬥中,幾乎是“百戰百敗”,除過用兵如神的韓信以外,劉邦本人確實是個常敗將軍。

但為何?劉邦卻笑到了最後,而常勝將軍項羽卻自刎於烏江,成了敗寇?關鍵是蕭何經營關中根據地有方,源源不斷的給劉邦提供了糧草、武器與兵源支持。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楚漢之戰,實際上是故秦國的人與項羽在戰,只是主帥換了而已?

看看《漢書》“蕭何傳”中這段話,也許能為我的結論找到“理論根據”,這是分封功臣後,決定朝堂上的位次時,當時諫議官員關內侯鄂秋的發言:

關內侯鄂秋時為謁者,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拒)五歲,失軍亡眾,跳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現)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今雖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親何欲以一旦之功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第一,曹參次之。”上曰:“善。”於是乃令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從此段話中,我們會讀出不少信息,首先在楚漢戰爭的5年間劉邦所帶軍隊因失敗和士兵逃跑,軍隊減員非常嚴重,但,蕭何不斷從關中徵兵補充;滎陽與項羽僵持時,又是蕭何轉漕關中之糧,解決了劉邦的糧草問題。雖然,劉邦多次被打敗,但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

綜上,我們就能推理出穩固的關中大後方,才是劉邦最終取得天下的決定性因素。當然,這其中是蕭何的遠見卓識最為關鍵。

如同司馬遷在《史記》“蕭相國世家”,太史公曰:“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彔彔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鑑,因民之疾(奉)秦法,順流與之更始。”中的評價,現在看《漢書》作者班固的評價也只是引用了司馬遷評價,二人的觀點相同。

如果用現代語,司馬遷指出,蕭何在秦朝時僅僅是個碌碌無為的小官吏,沒有驚人的作為。可到了漢室興盛時卻能謹守職責,根據民意痛恨秦國的苛法予以改良,順應歷史潮流,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


蕭何的智慧不僅僅體現在治國上,即便是治家,也很有獨到之處。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何買田宅必居窮僻處,為家不治垣屋。曰:′令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蕭何購買田產首選窮鄉僻壤,即便是蓋房也從不興建高牆深宅。他留給後代的家訓是:我的後代要成為賢人,從我儉樸;即便不能成為賢人,家產也不至於被有權勢的人奪去。其中的哲理,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有道理。

後來蕭何家族的經歷證明,蕭何為家族的深謀遠慮頗具科學道理。蕭何家族一直受到漢朝歷代皇帝的關懷,直到王莽新朝。

當我翻閱了幾種諸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古籍以後發現,就司馬遷對蕭何的貢獻認識最到位,從其在《史記》中把“蕭相國世家”列為漢朝諸世家的首篇就可知之;班固在《漢書》中則把蕭何與曹參混編成一傳,說明其對蕭何的歷史貢獻評價已經退居其次了。

最惡劣的是司馬光以腐儒的眼光在《資治通鑑》中,揪住蕭何修建豪華的未央宮不放,認為正是由於酇候蕭何的惡劣開頭,致使漢武帝驕奢淫逸,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司馬光的偏頗使得他沒有看到蕭何為漢朝立國作出的決定性貢獻,只見樹木未見森林。也難怪弱宋一直國運欠佳,缺蕭何般的人才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