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冤!环保不为非瘟背锅,却让不少想复产的养猪人望而却步

在非瘟发生之前,如果问养猪人什么是养猪最大的风险,很多人会选择环保。环保也的确曾决定过许多养猪密集区域的兴衰,如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养猪版图都因为环保而彻底改变过。不过在2019年这场养猪业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环保还能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呢?


最近有一条新闻非常有意思,在11月30日的第五届中国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王华专门为环保“鸣冤”了一次。王华表示有很多人觉得今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价飞涨,环保要负责任,他却认为这次环保实属冤枉。

王华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时间上讲对不上。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限制工作绝大部分在2017年完成了,而2018年全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28亿头的高峰,2019年后才出现生猪存栏量大幅度下降。

鸣冤!环保不为非瘟背锅,却让不少想复产的养猪人望而却步

二是从数量上也对不上。2017年前根据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动物防疫法、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禁养区清理导致的生猪存栏量净减少约3000万头;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9年9月比2018年底净减少1.2亿头,有时一个季度净减少5000多万头,这绝不是禁养区清理所能导致。

对于王教授的论点,我们不妨一分为二的来看。首先行业人士都很清楚,今年生猪产能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的确不是环保,非瘟导致的生猪死亡以及随后的恐慌性抛售才是决定性因素。在这一点上,环保确实背锅了。

但是非瘟带来的生猪减产已成定局,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已经是防非复产。在复产这个环节上,再说和环保没关系,恐怕就有失偏颇了。

鸣冤!环保不为非瘟背锅,却让不少想复产的养猪人望而却步

首先,从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养猪的政策中,我们就能发现,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在环保上为猪场“松绑”。生态环境部便重申了禁养区的范围,明确要求各地不得扩大禁养区划定范围,不得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由,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限制养猪业发展或压减生猪产能。除此之外,还明确对禁养区内关停需搬迁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优先支持异地重建,对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养殖建设项目,加快环评审批。

其次,很多地方对待养猪业的态度依然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不说鼓励养猪,连不限制养猪都还很难做到。比如近日在山东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济宁市梁山县的养殖户主动配合猪场拆迁,结果新猪场的建设却被无故搁置了半年多。而他去相关畜牧部门咨询得到的回复却是:“少你们那三四家养猪的也一样吃猪肉。”

而根据农财宝典记者此前的初略统计,在广东揭西、广西博白、安徽庐江、广东河源等不少地区依然还在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猪场拆迁,主要的原因都是环保。


而且环保对于复产的最大影响,并不仅仅是又拆掉了几个猪场,而是在于它对于养猪人信心的打击。近期的高猪价以及政府接二连三的鼓励政策,按道理应该可以给养猪人复产带来巨大的助力,但也有不少养猪人表示担忧,如今对养猪180度转弯的态度,会不会在两三年之后因为环保又重新来个180度转回去呢?

养猪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而国家对绿水青山的重视更是达到了顶层设计的高度,不存在取消的可能性。此前不少养猪人误以为政府要取消生猪禁养,实在是一个重大的误解。

对于养猪人,应该抛弃幻想,原来那种粗放的,无视环保的生产模式不可持续。复产其实也是一个契机,在重建的过程中直接按照环保的高标准做好。对于政府,应该在为了猪肉自给率鼓励生猪大复产的同时,真正做好养猪可养区和禁养区的长远规划,给养猪人一个至少十年以上的稳定预期,也能鼓励养猪人敢于在环保上投入。

养猪和环保,从来不应该是一对敌人,非瘟过后,两者更应该找到携手共进的发展之路。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鸣冤!环保不为非瘟背锅,却让不少想复产的养猪人望而却步

作者:《农财宝典》新牧网 记者吴昊晖


鸣冤!环保不为非瘟背锅,却让不少想复产的养猪人望而却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