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抓好縣區項目建設促進投資發展


淺談如何抓好縣區項目建設促進投資發展

項目建設是指項目前期、施工、竣工及至交付使用全過程。投資是指項目建設過程中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投入,在這裡特指固定資產投資。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而項目建設又是投資得以實際落地的抓手。想要促進投資發展,必須抓好項目建設。這裡,我對如何抓好縣區項目建設以促進投資發展談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

首先,談一下當前項目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項目結構缺乏後勁。相信很多縣區,都不約而同的存在項目個數較多,但以中小型項目為主。投資過分依賴於房地產項目,工業項目、高新技術項目、高附加值項目、能產生較好經濟效益的項目仍然不多。大項目少,能起帶動作用的龍頭項目更少。且部分項目引入後並未及時開工建設,業主變換反覆,消耗地方資源。我們經常講的地產經濟,具體化就表現在項目結構上。

(二)產業融合駐足不前。園區產業規模較小,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佔比過低;非園區產業基礎較薄弱,一二三產劃分明顯,融合程度低下。部分縣,尤其是偏遠縣區,很多項目都比較孤立,沒能形成品牌效應,沒有集群效應,沒有產業鏈,更不能發揮經濟效益。

(三)招商引資分佈失衡。中心城市,招商效果明顯,商家蜂擁而至,當地

政府選擇餘地大;偏遠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商家不願入駐,不願投資。民間資本投資主要集在中心城市,民間資本參與邊遠地區項目建設力度極弱。

(四)土地資金制約建設。在影響項目建設的諸多因素中,土地和資金仍然是制約項目落地進展的主要因素。耕地佔補平衡難以保障,耕地開墾後備資源不足,難以在縣區內做到耕地佔補平衡,耕地佔補平衡壓力較大。水田佔補指標也主要集中於少數縣區,對項目用地報批及後續工作形成了較大的制約,影響項目推進。同時,地方財政吃緊,融資渠道單一,項目配套資金不足,仍然嚴重影響項目開工建設。

(五)行政審批效率低下。如部分項目因規劃調整,建設週期長達近十年。還有的項目因政府換屆,人員調整等,缺乏服務保障,項目建設斷斷續續,業主反覆訴求未果,等等。此外,個別部門個別工作人員缺乏主動作為意識,侷限於本部門利益,把陳規舊俗置於黨委政府和上級最新要求之上,不願信息和技術共享,消極落實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形成部門壁壘,遲滯項目建設。

對於以上問題,個人提出如下建議

(一)抓好項目佈局謀劃

1.整合多方力量開展謀劃研究工作。相關政策研究室等有關部門要聯合院校、專家等社會力量集中深入研究黨中央、國務院、上級黨委政府的優惠政策及區情特點,把握好經濟轉型有利契機,立足於地區區位特點,為各縣區在引進工業項目、高新技術項目及旅遊品牌項目等方面提出參考意見。

2.有關單位要開展項目佈局配套工作。政府在編制桂林市“十四五規劃”中要充分體現項目佈局優化,規劃部門要按照項目佈局方案開展全市規劃設計和城規、土規調整,發改部門、工信部門要優先考慮符合結構優化的項目立項,國土部門、財政局要按照優化項目優化佈局的要求有側重的分配土地資源和資金。重大項目管理部門在儲備項目及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支持時,優先考慮符合地區特點的優質項目。

3.自上而下、一地一策做好指導工作。佈局謀劃是全局工作,要充分利用市級的資源和地位優勢,突破地方固有思維和區域侷限,自上而下的指導項目佈局。要依託經濟運行分析會、抓項目建設聯席工作會議深入討論項目佈局優化、產業融合等問題。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指導項目佈局工作。如對於主城區,基礎設施健全,服務保障到位,資本密集,要指導佈局高新技術項目、信息化項目、創新型項目,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從而增強整個桂林市發展內生動力;對於工業受限大、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要指導其依託區位、生態和產業優勢,大力佈局以農事體驗、農家休閒、農業觀光為主體的休閒農業和以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節慶旅遊為支撐的鄉村旅遊項目,等等。

(二)促進項目產業融合

1.以效應促進融合。加強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現有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的推進,發揮好龍頭效應。圍繞電子信息、生態食品、生物製藥、橡膠生態等優勢產業,引進、謀劃和推進一批特色產業項目,促進一批百億元、千億元產業集群加快成型,發揮好集群效應。要挖掘各產業生產、運營、銷售的有機融合,加快完善產業鏈條,形成產業聯動,下游帶動上游,上游推動下游,成體系、成系統的深度融合。

2.以融合提升活力。鼓勵各縣(市、區)、部門主動圍繞現有的大項目、大產業積極拓展外延,提升產業活力。如對工廠企業較少,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有序打造特色民宿、民俗美食、農業觀光、農耕體驗和康養度假等旅遊新品,積極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實現“農業+旅遊”“農業+文化”融合發展,做大規模,做活產業。此外,還要通過產業規劃和項目招引,培育一批質量優、貢獻大、前景好、帶動強的根植性項目。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營造生態鏈,力爭引進“黑科技”,培育“獨角獸企業”,鼓勵研發“硬科技”,提升產業項目核心競爭力。

(三)完善項目硬件條件

1.建設路網圈。加強財政扶持和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對高鐵、水港、航線路線支持力度,全速推進路網建設。要在全市範圍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使中心片能向周邊幅射區位優勢,同時,也利於邊沿縣區向中心區傳送自己的特色資源,形成良好的互利互補格局。

2.存量增量擴容土地。要充分利用“耕地佔補平衡”政策爭取新增用地指標,協調各縣區之間土地使用需求矛盾,指導縣區開展土地項目儲備工作,紮實開展土地徵收攻堅戰和土地遺留問題處理攻堅戰,著力抓好旱改水、增減掛鉤和土地調規等工作,盤活“殭屍企業”“空殼企業”資源以及存量土地資源。及時調整城規和土規,支持城區土地性質變更,新增建設用地和工業用地。

3.多種渠道籌措資金。拓展融資渠道。積極申請中央預算內項目資金、自治區層面重大項目補助資金、農田水利發展專項資金及發行政府專項債等,為項目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健全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風險投資、貸款擔保基金公司等資金重點支持項目貸款、投資及擔保,完善多渠道投入方式。創新融資模式,如PPP、EPC等,借力打力,在不增加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探索新模式推動項目建設。

(四)突出政府主導作用

1.把握方向,建立招商科學投入准入機制。政府起主導作用,做好引導工作、服務工作,不大包大欖,建立“政府扶持、業主為主、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營資本和外來資本投資開發。要合理設置企業准入條件,嚴格執行用地標準,積極引進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土地集約度高的項目。

2.統籌資源,創新縣區之間互惠合作方式。統籌調劑資源,搭建有縣區參與的招商引資信息和資源共享平臺,拓寬縣區招商引資視野,為縣區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充分運用“退二進三”“飛地經濟”等政策和經濟模式,推動上級與縣區間、縣區與縣區間互助合作。完善招商扶持和補償模式,創新成果共享合作方式。

3.大膽突破,出臺極具地方特色的引資政策。縣區地方黨委政府要主動作為,結合自身特色,大膽突破,制定在稅收、土地、服務保障等方面極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資政策,為企業入駐、人才引進、資金迴流開通綠色通道。對於投資額大、技術領先、經濟效益好的綠色產業項目,給予特殊政策優惠。對於項目業主,要關懷照顧,充分尊重市場主體地位,保障合法權益,做到引進一個項目、帶來一批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效應。

(五)做實營商政策落地

1.結合主題教育提高認識。要結合“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教育,提高領導幹部思想認識,做到營商環境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要儘量配齊配強營商工作人員尤其是專職工作人員崗位編制,不斷加強業務能力的培訓,切實增強一線工作人員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更高標準和更嚴要求來落實營商工作要求。

2.提升技術改造突破干擾。要結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數據、投資項目在線並聯審批等工作推進營商環境工作技術化,傾力打造並推廣應用網上辦公、電子辦公、系統辦公平臺,提升改造信息系統自動跟蹤問效功能,完善營商工作社會公眾監督機制,推進營商環境工作的信息化、公開化、透明化,以技術突破部門、地方壁壘及人力干擾。

3.加碼獎懲力度強勢推進。要嚴格界定營商工作責任人員,將營商工作績效指標任務分解到相關單位領導,備案掛號,不允許責任流轉、下放。要推行一票否決制,對沒完成營商指標任務的單位和個人當年不能評選先進。在選人用人和評先爭優上向營商環境工作中工作責任心強、工作成效明顯的工作人員傾斜。要對無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推拉扯皮導致營商環境不好、項目無法推動的單位和個人嚴肅問責,按規處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以上,能給探索項目建設、投資發展的同學一點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