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抓好县区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发展


浅谈如何抓好县区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发展

项目建设是指项目前期、施工、竣工及至交付使用全过程。投资是指项目建设过程中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投入,在这里特指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而项目建设又是投资得以实际落地的抓手。想要促进投资发展,必须抓好项目建设。这里,我对如何抓好县区项目建设以促进投资发展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谈一下当前项目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结构缺乏后劲。相信很多县区,都不约而同的存在项目个数较多,但以中小型项目为主。投资过分依赖于房地产项目,工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高附加值项目、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仍然不多。大项目少,能起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更少。且部分项目引入后并未及时开工建设,业主变换反复,消耗地方资源。我们经常讲的地产经济,具体化就表现在项目结构上。

(二)产业融合驻足不前。园区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占比过低;非园区产业基础较薄弱,一二三产划分明显,融合程度低下。部分县,尤其是偏远县区,很多项目都比较孤立,没能形成品牌效应,没有集群效应,没有产业链,更不能发挥经济效益。

(三)招商引资分布失衡。中心城市,招商效果明显,商家蜂拥而至,当地

政府选择余地大;偏远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商家不愿入驻,不愿投资。民间资本投资主要集在中心城市,民间资本参与边远地区项目建设力度极弱。

(四)土地资金制约建设。在影响项目建设的诸多因素中,土地和资金仍然是制约项目落地进展的主要因素。耕地占补平衡难以保障,耕地开垦后备资源不足,难以在县区内做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较大。水田占补指标也主要集中于少数县区,对项目用地报批及后续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影响项目推进。同时,地方财政吃紧,融资渠道单一,项目配套资金不足,仍然严重影响项目开工建设。

(五)行政审批效率低下。如部分项目因规划调整,建设周期长达近十年。还有的项目因政府换届,人员调整等,缺乏服务保障,项目建设断断续续,业主反复诉求未果,等等。此外,个别部门个别工作人员缺乏主动作为意识,局限于本部门利益,把陈规旧俗置于党委政府和上级最新要求之上,不愿信息和技术共享,消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形成部门壁垒,迟滞项目建设。

对于以上问题,个人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好项目布局谋划

1.整合多方力量开展谋划研究工作。相关政策研究室等有关部门要联合院校、专家等社会力量集中深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上级党委政府的优惠政策及区情特点,把握好经济转型有利契机,立足于地区区位特点,为各县区在引进工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及旅游品牌项目等方面提出参考意见。

2.有关单位要开展项目布局配套工作。政府在编制桂林市“十四五规划”中要充分体现项目布局优化,规划部门要按照项目布局方案开展全市规划设计和城规、土规调整,发改部门、工信部门要优先考虑符合结构优化的项目立项,国土部门、财政局要按照优化项目优化布局的要求有侧重的分配土地资源和资金。重大项目管理部门在储备项目及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时,优先考虑符合地区特点的优质项目。

3.自上而下、一地一策做好指导工作。布局谋划是全局工作,要充分利用市级的资源和地位优势,突破地方固有思维和区域局限,自上而下的指导项目布局。要依托经济运行分析会、抓项目建设联席工作会议深入讨论项目布局优化、产业融合等问题。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指导项目布局工作。如对于主城区,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保障到位,资本密集,要指导布局高新技术项目、信息化项目、创新型项目,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增强整个桂林市发展内生动力;对于工业受限大、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要指导其依托区位、生态和产业优势,大力布局以农事体验、农家休闲、农业观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和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庆旅游为支撑的乡村旅游项目,等等。

(二)促进项目产业融合

1.以效应促进融合。加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现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的推进,发挥好龙头效应。围绕电子信息、生态食品、生物制药、橡胶生态等优势产业,引进、谋划和推进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促进一批百亿元、千亿元产业集群加快成型,发挥好集群效应。要挖掘各产业生产、运营、销售的有机融合,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联动,下游带动上游,上游推动下游,成体系、成系统的深度融合。

2.以融合提升活力。鼓励各县(市、区)、部门主动围绕现有的大项目、大产业积极拓展外延,提升产业活力。如对工厂企业较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有序打造特色民宿、民俗美食、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和康养度假等旅游新品,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实现“农业+旅游”“农业+文化”融合发展,做大规模,做活产业。此外,还要通过产业规划和项目招引,培育一批质量优、贡献大、前景好、带动强的根植性项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营造生态链,力争引进“黑科技”,培育“独角兽企业”,鼓励研发“硬科技”,提升产业项目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项目硬件条件

1.建设路网圈。加强财政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高铁、水港、航线路线支持力度,全速推进路网建设。要在全市范围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使中心片能向周边幅射区位优势,同时,也利于边沿县区向中心区传送自己的特色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利互补格局。

2.存量增量扩容土地。要充分利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争取新增用地指标,协调各县区之间土地使用需求矛盾,指导县区开展土地项目储备工作,扎实开展土地征收攻坚战和土地遗留问题处理攻坚战,着力抓好旱改水、增减挂钩和土地调规等工作,盘活“僵尸企业”“空壳企业”资源以及存量土地资源。及时调整城规和土规,支持城区土地性质变更,新增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

3.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拓展融资渠道。积极申请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补助资金、农田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及发行政府专项债等,为项目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健全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基金公司等资金重点支持项目贷款、投资及担保,完善多渠道投入方式。创新融资模式,如PPP、EPC等,借力打力,在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探索新模式推动项目建设。

(四)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1.把握方向,建立招商科学投入准入机制。政府起主导作用,做好引导工作、服务工作,不大包大榄,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要合理设置企业准入条件,严格执行用地标准,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土地集约度高的项目。

2.统筹资源,创新县区之间互惠合作方式。统筹调剂资源,搭建有县区参与的招商引资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拓宽县区招商引资视野,为县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充分运用“退二进三”“飞地经济”等政策和经济模式,推动上级与县区间、县区与县区间互助合作。完善招商扶持和补偿模式,创新成果共享合作方式。

3.大胆突破,出台极具地方特色的引资政策。县区地方党委政府要主动作为,结合自身特色,大胆突破,制定在税收、土地、服务保障等方面极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为企业入驻、人才引进、资金回流开通绿色通道。对于投资额大、技术领先、经济效益好的绿色产业项目,给予特殊政策优惠。对于项目业主,要关怀照顾,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保障合法权益,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效应。

(五)做实营商政策落地

1.结合主题教育提高认识。要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做到营商环境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要尽量配齐配强营商工作人员尤其是专职工作人员岗位编制,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切实增强一线工作人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来落实营商工作要求。

2.提升技术改造突破干扰。要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数据、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等工作推进营商环境工作技术化,倾力打造并推广应用网上办公、电子办公、系统办公平台,提升改造信息系统自动跟踪问效功能,完善营商工作社会公众监督机制,推进营商环境工作的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以技术突破部门、地方壁垒及人力干扰。

3.加码奖惩力度强势推进。要严格界定营商工作责任人员,将营商工作绩效指标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领导,备案挂号,不允许责任流转、下放。要推行一票否决制,对没完成营商指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当年不能评选先进。在选人用人和评先争优上向营商环境工作中工作责任心强、工作成效明显的工作人员倾斜。要对无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推拉扯皮导致营商环境不好、项目无法推动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按规处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以上,能给探索项目建设、投资发展的同学一点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