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战:敢为天下先(1)

发生于公元前707年的繻(ru)葛之战,是一场真正的“划时代战争”。在此之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一直掌握着西周以来即被赋予的发动军事战争的特权;但在此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周天子基本再无主动发起过战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逐渐消亡,“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成为历史主流,周天子无奈沦为诸侯争霸的看客。

繻葛之战:敢为天下先(1)

而巨手开启春秋战国五百年诸侯争霸历史大幕的人,正是繻葛之战中周天子的敌人——郑国国君郑庄公。以诸侯而竟敢与天子开战,郑庄公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换个角度看,却又是符合历史潮流、引领历史发展的“敢为天下先”。


1、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戚

说起来,郑国历代国君和周天子都是亲戚。当然,这在当时宗法制为主流的时代毫不稀奇,毕竟朝祖坟上刨,天下诸侯们基本系出同源。

但郑国的建国历史却并不长。繻葛之战之前正好一百年,也就是公元前806年,郑国才受封建立。

当时开国国君是郑桓公,名叫“友”,他是其时周天子——周宣王的母弟,因此得以分封建国。开句玩笑,从一母同胞到一百年后才兵戎相见,这亲戚能够维持不翻脸的时间,倒也够长的了。

虽然历经百年,但郑国的国君却只有三位,分别是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

公元前771年幽王之乱爆发,天下剧变。郑桓公时任周王室司徒,统率王畿将士奋勇抗击犬戎,结果不幸中箭身亡,以身殉葬于西周。

郑武公继位后率领郑国将士积极勤王,在收复镐京、护卫平王东迁洛邑等军事行动中表现抢眼。血缘关系再加上汗马功劳,郑武公备受王室信任和倚重,被周平王任命为王室卿士,执掌中枢大政。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逝,时年仅14岁的郑庄公继承君位,同时也继续担任王室卿士这一要职,并一做做了30余年,直到繻葛之战前夕被周天子褫夺,这也成为繻葛之战爆发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然而随着周王室权威的逐渐衰落以及郑国的发展壮大,尤其是郑庄公逐渐长大、雄才大略逐渐展现,周平王和郑庄公之间的关系也很自然地由亲密走向疏远。“周郑交质”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证。

公元前720年,虢公前来朝见天子,周平王见与他言语投机,就想对他委以国政,“代替”郑庄公处理政事,毕竟郑庄公当时身在郑国,已经很久没到王室供职了。

虽然这件事很“私密”,周平王只是提议,虢公也因为畏惧郑庄公并没有就职,但消息还是很快传到了郑庄公耳朵里。郑庄公毫不客气,当日就奔赴王室,以辞职将了周平王一军。

繻葛之战:敢为天下先(1)

周平王自知理亏,又不敢得罪郑庄公,更不可能让其辞职,竟破天荒地提议将太子为质郑国,以消除郑庄公的疑心。群臣们听说后认为不太像话,毕竟历史上从未有过天子向诸侯交质的先例,于是商量出了个君臣相互交质,郑国也派太子质于王室。这就是被后世儒家骂的狗血喷头的“周郑交质”,认为君臣之分至此尽废,礼崩乐坏、王纲陵夷。

儒家骂的当然也有道理,而就当时的情形看,周平王和郑庄公之间显然已经貌合神离。虽然“周郑交质”暂时没有将二人的矛盾公开,反而以这一前所未有的“创举”完美弥合,但这种局面已注定不能维持长久。

此事之后不久,周平王就因病逝世,不知道有没有被“周郑交质”郁闷的原因。而让周王室更郁闷的是,为质于郑国的太子狐匆匆赶回,还没来得及嗣位,就因为“哀痛过甚”薨了。于是太子狐的儿子林嗣位,是为周桓王——也就是繻葛之战中的周天子。

周桓王年轻气盛,又有父亲交质于郑的耻辱和仇恨,自然对郑庄公心怀恨意,亲戚间的“撕逼”大战就此公开化。

可以想象,周桓王对待郑庄公可不会像他爷爷周平王那么和颜悦色乃至陪笑,而周平王想做而没敢做的事情,周桓王继位后立刻拍板,委任虢公为卿士,虽然没有取代郑庄公,但分权乃至夺权的试探意味极为明显。

郑庄公连周平王都不真正放在眼里,又岂会在意一个小青年?他立即作为强烈反应,派出大臣祭足领军抢先割走了原本属于王室所有的两个地方的麦子和稻禾,这就是有名的“盗割麦禾”事件。

双方你来我往各出了一招,郑庄公吃亏在已被分权、被迫离开王室,而周桓王也吃了个小哑巴亏,权威受损,毕竟他不可能只因为点麦禾就讨伐郑国,因此对此事只能装作不知。但周郑的关系却无疑已经恶化了。

繻葛之战:敢为天下先(1)

(你没看错,就没有唐老师没演过的皇帝或君主……)

郑庄公见周桓王没有追究,也见好就收。他政治经验毕竟比年轻的周桓王老到多了,所以公元前717年又主动去王室朝见桓王,争取缓和关系。然而周桓王却不买账,这次朝见期间,哪怕是在表面上,他都没有给郑庄公以任何礼遇,双方关系由此继续恶化。

其后周桓王逐步进击,先是在公元前715年正式任命虢公为右卿士,执掌政务大权,仅给郑庄公保留个“左卿士”的虚名。公元前712年,他又强行向郑国索取四座城邑,而以并不属于王室所有的12个邑作为交换,这无疑是开空头支票。郑庄公自然对此怒火中烧,但这几年他正致力于中原争霸,得罪周天子终究得不偿失,因此最终都忍耐了下来。

这两次事件,周桓王都大占上风,因此认定郑庄公软弱可欺,至少不敢和王室公然对抗。到了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郑国攻占许国,并与鲁国自行交换许国的田地等事件为借口,正式宣布剥夺郑庄公“左卿士”的职位。

这一做法,无疑是在政治上把郑庄公逼入了死胡同,双方已再无回旋余地。郑庄公就此不再朝觐周桓王,这在当时可是不被允许的无礼犯上行为,周桓王由此抓到把柄,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前来讨伐郑国。郑庄公无奈之下,只好出兵迎战。百年以来,周郑双方正式撕破脸,繻葛之战就此爆发。

纵观周郑关系破裂的过程,周桓王无疑太过年轻而又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如果他不是因为痛恨或者轻视郑庄公,反而能够对郑庄公的人生经历有个相对冷静认知的话,相信这对亲戚关系也不会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因为,在对处理这类包含亲戚关系的政治问题上,在周桓王还不是周天子之前,郑庄公就已经有了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而那对郑庄公而言,相比起处理和周桓王的关系,可能还要更为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