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衰敗讓老百姓吃苦,為什麼說王朝興盛,老百姓也吃苦

元代詩人張養浩曾經寫過一句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這點我們都懂,那麼,為什麼說“興,百姓苦”呢?王朝興盛,百姓卻受苦,這是怎麼回事呢?

古代王朝衰敗讓老百姓吃苦,為什麼說王朝興盛,老百姓也吃苦

這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張養浩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但能看出王朝衰敗的時候,老百姓會吃苦,他同樣可以看出王朝興盛的時候,老百姓也會吃苦。那麼,王朝興盛的時候,老百姓吃苦的地方,體現在哪裡呢?

其一,鞏固邊防。

古代王朝的興盛,有一項重要的標誌,就是中原王朝國家,必須對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從而讓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這樣一來,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就會臣服中原王朝。只要他們臣服了,就會安定下來,不會對中原王朝進行抄掠,不會挑起戰爭。

但是,中原王朝要對周邊的國家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光靠發達的經濟文化是不起作用的。宋朝的經濟文化是相當發達的,也是世界各國爭相學習的榜樣。但是,卻總是受周邊少數民族欺負。遼國、西夏、金國、蒙古這些少數民族國家,輪番攻打宋朝,最終直到把宋朝給滅亡了。

因此,中原王朝想要強勢,必須在軍事上進行大量的投入。這種軍事投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主動征伐。比如漢武帝時期,就多次主動深入匈奴腹地,打擊匈奴。二是強化邊防。如果說第一種是保持一種強硬的攻勢的話,這一種就是保持一種強硬的守勢。明朝大力整修邊關,重修萬里長城,北邊囤積九邊軍鎮,就是一種強硬守勢的表現。

不過,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些人力物力,都需要老百姓來負擔。古代詩人非常喜歡寫的“邊塞詩”“閨怨詩”,實際上,就是對連綿不斷的戰爭的控訴。

這裡講的,還是正常情況下的操作。實際上,很多君王還好大喜功,喜歡開疆拓土,企圖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戰功。這又將給老百姓帶來更深重的災難。

古代王朝衰敗讓老百姓吃苦,為什麼說王朝興盛,老百姓也吃苦

其二,皇帝怠政。

古代王朝的政權,是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制,就是試圖把所有的權力,都收歸為皇帝一個人所有。把權力收歸為皇帝一個人所有,這樣對地方政權具有強大的震懾力,能夠保持地方的穩定。

但是,由此也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皇帝很容易怠政。皇帝早年可能勵精圖治,但是,中央集權的方式,讓皇帝的工作量變得非常大,長年累月這麼幹,皇帝肯定會很疲倦。像雍正那樣的工作狂,在歷史上的皇帝中,是絕無僅有的。大部分皇帝,早年比較英明,晚年就會倦怠。比如唐太宗、唐玄宗、梁武帝、晉武帝等等,都有晚年怠政的情況。

其實,如果皇帝可以正常退休,他幹累了,就下臺來,讓新的皇帝去幹。這樣出現的問題可能不會多。但是,幾乎沒有皇帝願意主動退休。所以怠政的情況總會出現。而怠政同時還會帶來皇帝盲目自大、偏聽偏信、武斷殘暴等各問題。

一旦皇帝怠政,必然把社會矛盾堆積起來,矛盾堆積得越多,越容易引發地方動亂。比如唐太宗怠政,就引發了唐宮傾軋;唐玄宗怠政,又引發了“安史之亂”;梁武帝怠政,又造成了“侯景之亂”;晉武帝怠政,最終造成了“八王之亂”。

所有這些動亂,自然會造成老百姓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他們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也無法一家人團圓在一起,過平靜的生活,他們將遭受無邊的痛苦。

古代王朝衰敗讓老百姓吃苦,為什麼說王朝興盛,老百姓也吃苦

其三,彰顯盛世。

北宋末年的時候,有個大臣對宋徽宗說,前代的皇帝艱苦奮鬥,“先天下之憂而憂”,咱們現在物質財富已經非常豐富了,完全可以“後天下之樂而樂”了。

宋徽宗覺得他的話說得很對,於是就開始鋪張浪費,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在全國各地收集奇花異石,名叫“花石綱”,用以打造他的後花園。而宋徽宗的舉動,結果造成邊防不修,金兵南下,北宋滅亡。

乾隆皇帝的時候,由於康熙、雍正給他帶來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因此,乾隆要彰顯盛世。他一生之中,六下江南。而這樣做,不但把前兩朝積攢的財富全部消耗光。而且,由於入不敷出,國庫無法滿足乾隆皇帝的揮霍,因此,他縱容包括和珅在內的官員大肆腐敗,最終造成清王朝走向落後捱打的局面。

而落後捱打,最終受苦受難的,還是老百姓。

由此可見,在王朝社會里,興亡對老百姓來說,真的都不是好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