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遭遇人生重大危機:僅剩十七名部下,躲進深山倉皇度日

自天啟七年起,流寇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對大明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最初,西北總督楊鶴採用了招撫的態度:只要你願意投降,我就既往不咎。事實證明:這一套相當失敗。

既然招撫不成,那就圍剿吧。

李自成遭遇人生重大危機:僅剩十七名部下,躲進深山倉皇度日

所謂圍剿,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溫和一些,只是把流寇趕走,只要別在我的管轄地區鬧事就行;一種方法激烈一些,只是從幾十萬流寇中挑出一些倒黴鬼,砍掉他們的人頭向上級交差。

都說明末遇到了歷史上罕見的災荒,對此我不想否認,但大明帝國在面對這場災荒時,所做的努力實在是非常有限。不要說大規模賑災了,就連大規模免稅都做不到。

作為一個合格的政府,賑災和免稅本就是其基本職能,因為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局部地區出現災荒本就是非常平常的事。如果政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社會當然會發生動亂。

從這個角度來看,楊鶴在西北的所作所為固然是失職的,崇禎皇帝作為名義上的領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種淺顯的道理,崇禎皇帝懂、楊鶴懂、官僚集團懂、甚至士紳集團應該也懂,但他們都無力做出改變,因為改變需要侵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他們所有人都是既得利益集團的成員。

但流寇愈演愈烈,再不想辦法,大明這艘船就要沉了。在這種背景下,楊嗣昌粉墨登場,玩了一招“十面張網”。

所謂“十面張網”,就是把流寇包圍起來予以剿滅,聽起來非常狠,從既得利益集團的角度來看也非常過癮:既然我解決不了問題,那我就消滅提出問題的人。

李自成遭遇人生重大危機:僅剩十七名部下,躲進深山倉皇度日

楊嗣昌在制定“十面張網”的計劃時,曾信誓旦旦地對崇禎皇帝說:“斷斷乎可三月而平賊也。”

從結果來看,楊嗣昌說大話了,因為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算勉強有了些成果:張獻忠兵敗投降,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埋伏,最終被擊潰,只能帶著劉宗敏等殘部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據說,當時的李自成非常悽慘,身邊只有十七人跟隨。

可就算如此,楊嗣昌也沒能擺脫“治標不治本”的困境。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是:他只能打垮流寇,卻不能消滅流寇。

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難道打垮了李自成等著名流寇,明末流寇危機就會煙消雲散嗎?答案是否定的。

社會上還存在著幾十上百萬,甚至幾百萬的饑民、難民和亂民,面對這個不安定因素,試圖用斬首戰術解決流寇危機,只能是痴人說夢。

從這個角度來看,楊嗣昌的“十面張網”也只是一種官僚手段,同樣是治標不治本的玩法。

嗣昌既終右文燦,而文燦實不知兵。既降國能、獻忠,謂撫必可恃。嗣昌亦陰主之,所請無不曲徇,自是不復言“十面張網”之策矣。——《明史》·楊嗣昌傳

李自成遭遇人生重大危機:僅剩十七名部下,躲進深山倉皇度日

客觀地說,如果大明想解決流寇問題,這是最好的時機。

可大明哪有解決流寇的問題呢?如果大明真有足夠的資源解決流寇問題,那麼李自成等著名流寇就註定是無根之水,什麼時候不能收拾?

楊嗣昌風光八面的時候,李自成等著名流寇打得蟄伏起來靜觀其變,一旦大明無法想出新方法解決困局,流寇必然會重新復起,到了那時,李自成等人自然會重新出山。

就算李自成等人被殺,難道就沒有後來人嗎?不可能的。

只要數量巨大的饑民、難民和亂民一直存在,那麼一個流寇首領死了,自然會有另一個流寇首領出來接替他們的地位。

王嘉胤、點燈子等流寇首領死了,有紫金梁王為首的眾多流寇首領接替他們的地位。紫金梁王之後,更出現了李自成、張獻忠和羅汝才等越來越兇悍和強大的流寇首領。

李自成遭遇人生重大危機:僅剩十七名部下,躲進深山倉皇度日

也有人說:楊嗣昌的“十面張網”計劃之所以會失敗,主要責任在於熊文燦主撫,次要責任在於大明不願與大清和議。對內不強硬,對外不妥協,安得不敗?

這種說法,是典型的官僚議事邏輯。

如果沒有熊文燦接受張獻忠等人投降的事實,如果楊嗣昌不默認流寇逃亡的事實,以明軍的實力,真想把困在網中的流寇一網打盡,恐怕最終結果只是被流寇把網撐破而已。

正是因為流寇有活路,楊嗣昌才能集中力量把李自成軍隊打垮。否則,憑明軍與流寇的兵力對比,明軍怎麼可能獲得勝利呢?

我們假設崇禎皇帝和大明中央政府都同意楊嗣昌與大清和議,我們假設大明與大清能達成和議且在幾年之內不破裂。

給大明幾年安生時間,他們就能解決內憂外患嗎?如果早幾年,回到蒙古、朝鮮和毛文龍爭相牽制大清的年代,或許有這機會。但現在大清只有大明這麼一個敵人,想解決內憂外患就有點一廂情願了。

且不說大清會不會以各種方式暗助流寇,且不說眾多擁兵自重的流寇有多難打,就說大明國內普遍存在的幾十上百萬饑民和流民,大明要怎麼對待他們呢?

僅憑這一點,就足以令大明中央政府感到絕望。在這種絕望的事實面前,就算與大清達成和議,又有什麼用呢?也僅僅是暫時延緩一下這種局勢的發展而已。

楊嗣昌不甘失敗,又想出來一個繼續加餉方法,用強大的軍隊幹掉一切敢於冒頭的流寇。可事實證明:加餉只會為大明製造無數的潛在敵人。

面對越剿越多的流寇,大明中央政府只能在匪患嚴重的地區派遣越來越多的軍隊。

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流寇越剿越多,參與清剿的軍隊也越來越多,隨著清剿軍隊規模的日益龐大,總有一天會令大明中央政府無力承擔。

因為軍隊越來越多,所需要的軍費就越來越多。無論是政府出面籌集的軍費,還是軍隊自行籌集的軍費,都會加大擾民的力度,隨之而來的惡果就是:流寇越來越多,這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李自成遭遇人生重大危機:僅剩十七名部下,躲進深山倉皇度日

最終,陷入死循環的楊嗣昌去世了,有人說他是自殺,有人說他是病逝。在我看來,楊嗣昌是怎樣死的根本無關緊要,他死得太及時了,如果再活一段時間,還會有更可怕的結局等著他。

李自成攻克洛陽之後,據說把福王朱常洵扔鍋裡活煮了;張獻忠攻克襄陽之後,又把襄王朱翊銘的頭砍了下來。

作為剿匪總指揮,如果楊嗣昌還活著,結局會怎樣?

如果被流寇抓住,楊嗣昌自然是被千刀萬剮;如果沒被流寇抓住,兩個親王被流寇所殺,他也得乖乖地償命。

李自成遭遇人生重大危機:僅剩十七名部下,躲進深山倉皇度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