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以為必死,獄中寫下絕命詩,皇帝看後大為感動,最終將他釋放

古代許多大文豪,都有名士之風,一些史書也不乏讚譽之詞,極力推崇,但是大部分我們很難感受到他們的名士風範,最多心中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哦!竹林七賢,大名士;謝安,大名士。

但真正讓風月感受到名士風範的,還當屬蘇軾蘇東坡。

蘇軾博學宏辭,名列唐宋八大家,才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堪稱頂尖的存在,他沒有其他名士的怪癖,也沒有故作高深、沽名釣譽,他的名士風範,體現在豁達恬淡、詼諧灑脫的人物性格,更體現在他那無窮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上。

蘇軾以為必死,獄中寫下絕命詩,皇帝看後大為感動,最終將他釋放

以上的種種,並不是簡單的羅列在史書之中的簡介,而是蘊含在了他的作品之中,通過蘇軾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重情重義卻又勘破紅塵的人生態度。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世事一場春夢,人生幾度秋涼”、“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這些樸實無華卻又深藏哲理的詩詞,使我們能夠更加從容地看待人生的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當然,蘇軾也是凡人,他這些智慧,也是通過人生的經歷領悟而來的,他人生的昇華,是從一次牢獄之災開始的。

這便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宋朝第一起文字獄,發生在了蘇軾身上,他也未曾經歷這些,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萬人敬仰的大文豪,變成一個囚犯,蘇軾也曾驚慌失措過,甚至一度想要跳湖自殺,他對即將到來的牢獄之災,以及最終的審判惶恐不已。

蘇軾以為必死,獄中寫下絕命詩,皇帝看後大為感動,最終將他釋放

他的兒子蘇邁隨他赴京,為了方便照顧獄中的蘇軾。他們約好,如果朝中有不好的消息傳來,送的飯菜中就加上魚。一日蘇邁盤纏用盡,只得去週轉資金,於是他委託親友幫忙送一天飯,但是蘇邁忘記囑咐和父親的約定,偏偏這位親友在飯菜中加了一道燻魚。

蘇軾看見這條魚,嚇得夠嗆,以為自己必死無疑,哪還有什麼心情吃飯,趕緊寫些什麼吧,給親人們留下只詞片語,蘇軾心中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弟蘇轍,因此他寫下了一首,在他看來是絕命詩的七律:

《獄中寄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不了因。

子由是蘇轍的字,很多人認為這是蘇軾故意寫出來讓宋神宗看到的,但無論蘇軾寫這首詩,是出於何種目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首詩充滿了真情實意,他對的弟弟感情,的確是令人動容的。

蘇軾以為必死,獄中寫下絕命詩,皇帝看後大為感動,最終將他釋放

首聯蘇軾讚揚了宋神宗,說他是聖主,此次的牢獄之災,是自己自作自受,怨不得他人。這一聯,很大程度是為家人開脫,蘇軾一直擔心自己的家人受到牽連,所以不得不奉承一些宋神宗,以期家人得到庇佑。

頷聯則是遺憾和愧疚,說自己即將去世了,要救贖自己的罪孽了,只是自己一大家子十餘口人要拖累弟弟蘇轍,這一聯沒有體現蘇軾對生的不捨,卻無不顯現了他對家人的眷戀。

頸聯有勸解之意,他和蘇轍兄弟情深,知道自己如果死了,蘇轍肯定很傷心。蘇軾一度想過自殺,但是蘇轍告訴他,如果蘇軾自殺,那麼他蘇轍也不會獨活,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料想,如果蘇軾死了,對蘇轍的打擊一定很大。

所以蘇軾才說,死有何懼,天下青山,何處不能埋骨,只是可嘆以後夜雨孤燈之時,子由你肯定一人獨自傷神,想念為兄。

最後一聯,蘇軾縱情長嘆,流露出自己能夠與蘇轍成為兄弟,雖死無憾的情感,並且還希望能夠來生和蘇轍再成為兄弟。

蘇軾以為必死,獄中寫下絕命詩,皇帝看後大為感動,最終將他釋放

他們兄弟二人,年歲相差不大,從小形影不離、朝夕相處,這種感情,甚至還在對妻兒的情誼之上,讀到此詩,即便蘇軾已作古,但是詩中的兄弟情誼,依舊讓人眼眶溼潤,何況當時身處這一事件之中的人呢?

蘇軾一共寫了兩首詩,都是給弟弟蘇轍的,並且由獄卒梁成帶出,據說宋神宗看到這首詩後,感動不已,聯想到之前蘇轍請求將自己貶官為庶民,以贖兄長之罪,宋神宗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宋朝祖訓,不能因言殺士大夫,再加上王安石、章惇還有太皇太后曹氏等一系列重量級人物求情,蘇軾最終得以釋放出獄。

經此生死轉瞬之事,蘇軾得以超脫,從此心靈思想得到洗滌,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人名士,他的作品,也拋棄了之前輕浮意氣、針砭時政的作風,而是充滿了釋儒道的精深教義,如同舍利道藏,令人醍醐灌頂,看徹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