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板場鄉:竹園村“第一貧”摘帽記

決策探索雜誌 全媒體記者 劉振偉 通訊員 張德勝

初冬時節,走進內鄉縣板場鄉竹園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一盞盞挺立的太陽能路燈,一排排白牆藍瓦的特色民居。張光東的新家,就在這塊山清水秀的“福”地裡。

“他幾代人住的都是低矮破舊的土坯房。光東父母走得早,學沒上幾天,從小受盡磨難,身體也不好,標準屬於‘吃智沒智吃力沒力’那種人。三十好幾了還是光棍一條,好不容易娶了一個智力重度殘疾的姑娘,接連生了兩個娃兒,更是變得一貧如洗,生活全靠政府救濟和親戚接濟。”村支部書記符士鐵說,多年以來,張光東都是全村公認的最窮家庭,沒有之一。

2016年初,張光東被群眾代表全票評為建檔立卡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的春風,給這個深度貧困家庭帶來了翻身的希望。

“我們為他家申報了合作養殖和光伏扶貧分紅項目,每年增收6200元,加上低保和殘疾補貼每年1萬多元,讓他家的生存有了最基本的保障。隨後,又給他們夫妻倆都辦理了慢性病證,徹底結束了他們有病不敢看、看不起的歷史。孩子上小學,每年教育扶貧補貼的錢都花不完。 2017年底,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拆掉了四面漏風的土坯房,住進水、電、路、管網和社會服務等配套設施齊全的新家。可以說每一項扶貧政策,都是一場及時雨,解決了他家一個天大的難題。”幫扶責任人馬國偉和張光東一家人結了三年“窮親”,說起他家的每一點變化都是如數家珍。

“張光東一家4口人,老婆智障,還是個‘藥布袋’;兩個孩子上小學;自己也有慢性病,沒文化沒技術,力氣也弱,內生動力極差。”據馬國偉介紹,在初步解決了“吃、穿、住、醫、學”等脫貧短板之後,為確保這個至貧家庭獲得穩定增收渠道,村支兩委和脫貧責任組跑了不少腿,費了很多心,最終說服本村一家愛心企業提供合適崗位,安排張光東長期務工,每月固定工資2000元。

2018年底,張光東鄭重要求退出貧困戶,摘掉窮帽子。“三年前,我還是家無隔夜糧、住著露天房,掙錢無門路,生活沒希望。現在每年刨去開支還能存個一兩萬,住的像別墅,傢俱家電啥都有,這真是過去做夢都沒敢想到的好日子啊!”他對群眾代表說,做人要知道感恩,不能躺在政府懷抱裡過一輩子,今後的幸福生活必須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