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历览夏商周三朝,商纣王帝辛基本上是被诋毁的最厉害的一位君主了。可以说,在史料杂记中,纣王之荒淫残暴被描述的最多,也最离奇。那么,在历史上,商纣王为何会留下如此差的名声呢?历史真相又究竟如何呢?

煌煌大商本是华夏正统,帝辛开拓东夷、淮夷、虎夷,功垂千古,今天中国的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浙闽等领海之域,是帝辛开辟的,《淮南子》曰: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可以说实现了中国的初步统一,在历史上是有功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征服东夷,经营东南沿海。而这件事几乎被周以来的史学家完全抹杀了。

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自盘庚以后,商朝贵族离心离德已日渐难制,商帝的祭祠、行政、军事难以展布,因而至祖甲时,废贵族公议,形成君主集权,加大王族势力。但受商代以氏族为社会基本组织单元的社会现实的影响,贵族的势力仍是难以抑制的。这些贵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势力,商帝亦难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强势时可以压服,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为政,乌烟瘴气。因此,自帝武丁以后,商王朝“圣贤之君六七作”,大部分时间商帝是强势力的。然而,帝辛继位时,由于王族的分裂和微子一派的疯狂,这些贵族亦蠢蠢欲动。

而整个商族,由于数百年的兴盛,疲态尽显。奢侈享受、贪生怕死,自私短视,“朋家作仇,胁权相灭”,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样。而且,商族好酒之风甚盛,自商帝、王公大臣以至庶民,无不酗酒成风,以至于“一国失日”。周人攻击帝辛“沉湎冒色”,孰不知这是商族整体的嗜好与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帝辛再英明,亦未能脱“俗”。

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在如此情况下,商王朝中央已对周边的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诸侯们时附时叛,时时骚扰、袭击,尤其是东夷,竟多次入王畿掳掠。东夷原本是商王朝的盟友,后虽有龃龉,但不为大害。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曾惩灭坐大的方伯大彭。虽武丁一朝服贴,但给后世商帝留下隐患。帝武丁可谓为一时之忿而自毁长城。因此,六七帝而东南不宁。自帝武丁迄帝辛,对东夷用兵就未停过。而在西边,周人自帝武乙时已渐孳大。《竹书纪年》中的帝武乙“狩于河、渭,大雷震死”的记载相当奇特。现代人多数怀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绝对与周人脱不了干系。至帝文丁,周季历继续骄横征伐,被帝文丁所杀。至帝辛时,周侯昌变本加厉,已成西方大患。

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这就是帝辛继位后的局面,一个内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强环伺的老大帝国。帝辛继位后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难以全面描述。但根据现有的简略记述,综合起来可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一是对内部的驾驭。帝辛一方面对四分五裂的内部庞大的反对阵营进行分化、打压,不惜采取高压手段,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另一方面,简拔外来逃臣中的飞廉、恶来为将,牢牢掌握军队。此二人亦不负帝辛重望,飞廉为伐东夷统帅,商亡后仍坚持战斗,直至战死。而恶来更是战死于牧野。至于内政,用费仲以对抗诸方势力。二是以战功稳局势,树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这与周人历史命周侯昌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样。四年,在西边举行军事演习以震慑西部诸侯,尤其是周人。九年,伐有苏,获妲己。二十二年,大搜于渭,囚西伯昌——现代人认为,帝辛为解除西边威胁,于此时杀掉了西伯昌,而不是象周人说的那样因诸侯声援而惧而释之。

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在解决西部威胁后,帝辛掉头东征、南伐,对时常侵袭至王畿的东夷进行讨伐,倾全国之力以期灭掉百年来的肘腋之大患。商与东夷之战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极大的苦战,经数十年方决出胜负。而此时商王朝所有的精华已消耗殆尽,虽然是战胜者,俘虏、财货无数,但帝国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强势,只能将周人在西部征伐视若不见,而是极力地消化战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抚平战争的创伤。而这时,一直被帝辛强势压制的反对派在关键时刻给虚弱的商帝国致命一击——大夫帝甲、内史向挚、微子先后逃到周,向周人出卖帝辛极力隐盖的帝国真相,引导周人乘虚而入,煌煌大商顷刻间轰然倒塌,帝辛山河梦断,壮烈殉国。

我们再来看看近代有些学者的评语,便能理解为什么“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能够理解“纣王那时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因此,微子启从周人手中乞求而建的宋国的商人后裔,才会写出《玄鸟》那样的诗来纪念帝辛、赞美帝辛,称帝辛为无微不胜的“武王”。

在春秋时期,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被剖心而死,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变成说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一直以来以讹传讹的力量本来就很强大,只能说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吧。世之毁誉,莫得其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

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因此有人会说:尧舜不胜其善,桀纣不胜其恶。桀纣非杀父与君也,而世有杀君父者,人皆无道如桀纣。

客观地来说,西周文明跟殷商文明是迥异的,可以说有了质的改变,包括统治方式、合法性来源等根本性问题;批倒批臭是必须的。但殷商所代表的东夷族势力依旧强大,不可以贸然翻脸。

这种斗而不破的局面,需要双方都有退路,那就得找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替罪羊。而帝辛,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抹黑帝辛的操作极其成功,也隐藏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段黑历史,人牲、人殉直到三千年后才被后世知晓。“商周鼎革足以慰千年人牲之苦”。

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三千年后的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黄土掩埋着殷商王朝最后的都城:朝歌。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尸骸,一起出土的甲骨文显示,他们死于商人血腥的祭祀典礼。累累骸骨告诉世人:这里掩埋了被忘却的血腥文明,梦魇般恐怖而悠长的岁月。

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已经破坏殷墟遗址,整个商朝共有过多少这样的人祭现场,就无法确知了。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说明人祭的做法曾延续了很多年。它绝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但在被考古学家的铲子揭露之前,中国古史文献从来没有提及商人的这种习俗。

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之后,朝歌城被废弃、掩埋,商人的这种风俗也消散如云烟。但周朝人又为什么删除了对那个血腥时代的记忆?这和他们的兴起、灭商、建立周朝又有什么关系?

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后世演义中纣王的各种恶行,炮烙、杀婴、挖心,跟真实历史上的人祭制度一比,根本就是小儿科。

我们需要感谢周人的转变,彻底扭转了萌芽阶段的中华文明某种暗黑的走向,要不然,我们的祖先极有可能走上阿兹特克式的自我毁灭之路,而后者同样起源于东亚。“黑暗而血腥,从林中阴森的火光照耀着鲜血流淌的金字塔。这就是我对它的印象”(三体语)。如果殷商文明的模式继续下去,它所产生的,将不只一个纣王!

实际上,从西周开始,我们今天的中华文明才真正开始成型。而这一切,都需要跟殷商的鬼神文明彻底决裂。

纣王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商人和神灵做交易的理论,也要做彻底修改。给神灵、祖先的献祭只是表达虔诚敬意,不需要、也不允许无限丰厚。神灵不再是贪得无厌的嗜血饿鬼,而是保佑有德者、惩戒无德者的最高仲裁,维系着周公倡导的人间道德体系。

在商人的功利、血腥、残暴已然登峰造极之后,周公创建了一套全新文化:节制欲望、善待他人、克己复礼、勤勉拘谨。这就是正在形成的新华夏族的样板品格。所以,殷商的意识形态一定要毁灭,而对其代表人物的人身攻击,就是最直接的猛药。

但真正操作起来,掣肘颇多,最大的阻挠就是作为殷商本部,而且实力依旧雄厚的东夷族。如果打压太狠,他们的反扑是立本未稳的周人难以承受的。武王刚死,殷商遗民就能挑拨出三监之乱,而西周的军魂人物姜尚,余生都耗费在同东夷的军事对抗之中。不得己,周人也做了很多妥协,包括让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祀。既然胁从不问,那就只好严惩首恶了。于是,西周的宣传机构再次瞄准了帝辛,“天下之恶皆归焉”。能在失败之后,用自己残余的名声为族人换取一个出路,这个曾经武功赫赫的军事首脑、政治领袖,也算物尽其用了。

历史,总是由成功者讲述。周朝的这些史学家,出于对维护统治的需求,绞尽脑汁把商纣王“编排”的如此“丰满”,后世的史学家还有那些喜欢“演绎”的野史写作者自然要追寻着这些足迹,描绘出更加“光彩夺目”的纣王了。纣王的名声如此差,但是,纣王在真实的历史上所做所为,未必全如“传说”中的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