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歷覽夏商周三朝,商紂王帝辛基本上是被詆譭的最厲害的一位君主了。可以說,在史料雜記中,紂王之荒淫殘暴被描述的最多,也最離奇。那麼,在歷史上,商紂王為何會留下如此差的名聲呢?歷史真相又究竟如何呢?

煌煌大商本是華夏正統,帝辛開拓東夷、淮夷、虎夷,功垂千古,今天中國的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上海、浙閩等領海之域,是帝辛開闢的,《淮南子》曰: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可以說實現了中國的初步統一,在歷史上是有功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征服東夷,經營東南沿海。而這件事幾乎被周以來的史學家完全抹殺了。

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自盤庚以後,商朝貴族離心離德已日漸難制,商帝的祭祠、行政、軍事難以展布,因而至祖甲時,廢貴族公議,形成君主集權,加大王族勢力。但受商代以氏族為社會基本組織單元的社會現實的影響,貴族的勢力仍是難以抑制的。這些貴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勢力,商帝亦難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強勢時可以壓服,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為政,烏煙瘴氣。因此,自帝武丁以後,商王朝“聖賢之君六七作”,大部分時間商帝是強勢力的。然而,帝辛繼位時,由於王族的分裂和微子一派的瘋狂,這些貴族亦蠢蠢欲動。

而整個商族,由於數百年的興盛,疲態盡顯。奢侈享受、貪生怕死,自私短視,“朋家作仇,脅權相滅”,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樣。而且,商族好酒之風甚盛,自商帝、王公大臣以至庶民,無不酗酒成風,以至於“一國失日”。周人攻擊帝辛“沉湎冒色”,孰不知這是商族整體的嗜好與行為,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帝辛再英明,亦未能脫“俗”。

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在如此情況下,商王朝中央已對周邊的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諸侯們時附時叛,時時騷擾、襲擊,尤其是東夷,竟多次入王畿擄掠。東夷原本是商王朝的盟友,後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曾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雖武丁一朝服貼,但給後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一時之忿而自毀長城。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竹書紀年》中的帝武乙“狩於河、渭,大雷震死”的記載相當奇特。現代人多數懷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絕對與周人脫不了干係。至帝文丁,周季歷繼續驕橫征伐,被帝文丁所殺。至帝辛時,周侯昌變本加厲,已成西方大患。

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這就是帝辛繼位後的局面,一個內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伺的老大帝國。帝辛繼位後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難以全面描述。但根據現有的簡略記述,綜合起來可勾勒出一個大致輪廓:一是對內部的駕馭。帝辛一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內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不惜採取高壓手段,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另一方面,簡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牢牢掌握軍隊。此二人亦不負帝辛重望,飛廉為伐東夷統帥,商亡後仍堅持戰鬥,直至戰死。而惡來更是戰死於牧野。至於內政,用費仲以對抗諸方勢力。二是以戰功穩局勢,樹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這與周人歷史命周侯昌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樣。四年,在西邊舉行軍事演習以震懾西部諸侯,尤其是周人。九年,伐有蘇,獲妲己。二十二年,大搜於渭,囚西伯昌——現代人認為,帝辛為解除西邊威脅,於此時殺掉了西伯昌,而不是象周人說的那樣因諸侯聲援而懼而釋之。

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在解決西部威脅後,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只能將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撫平戰爭的創傷。而這時,一直被帝辛強勢壓制的反對派在關鍵時刻給虛弱的商帝國致命一擊——大夫帝甲、內史向摯、微子先後逃到周,向周人出賣帝辛極力隱蓋的帝國真相,引導周人乘虛而入,煌煌大商頃刻間轟然倒塌,帝辛山河夢斷,壯烈殉國。

我們再來看看近代有些學者的評語,便能理解為什麼“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能夠理解“紂王那時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因此,微子啟從周人手中乞求而建的宋國的商人後裔,才會寫出《玄鳥》那樣的詩來紀念帝辛、讚美帝辛,稱帝辛為無微不勝的“武王”。

在春秋時期,關於紂王的罪狀還只限於比干諫而死。到了戰國,比干的死法就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被剖心而死,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已經變成說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一直以來以訛傳訛的力量本來就很強大,只能說成王敗寇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吧。世之譭譽,莫得其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為有。

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因此有人會說:堯舜不勝其善,桀紂不勝其惡。桀紂非殺父與君也,而世有殺君父者,人皆無道如桀紂。

客觀地來說,西周文明跟殷商文明是迥異的,可以說有了質的改變,包括統治方式、合法性來源等根本性問題;批倒批臭是必須的。但殷商所代表的東夷族勢力依舊強大,不可以貿然翻臉。

這種鬥而不破的局面,需要雙方都有退路,那就得找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替罪羊。而帝辛,就成了最好的選擇。抹黑帝辛的操作極其成功,也隱藏了中華文明起源的一段黑歷史,人牲、人殉直到三千年後才被後世知曉。“商周鼎革足以慰千年人牲之苦”。

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三千年後的今天,河南安陽殷墟,黃土掩埋著殷商王朝最後的都城:朝歌。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者在這裡發掘出了數量驚人的被殘殺的屍骸,一起出土的甲骨文顯示,他們死於商人血腥的祭祀典禮。累累骸骨告訴世人:這裡掩埋了被忘卻的血腥文明,夢魘般恐怖而悠長的歲月。

多年的自然變遷和人工已經破壞殷墟遺址,整個商朝共有過多少這樣的人祭現場,就無法確知了。這些遺址時代早晚不同,說明人祭的做法曾延續了很多年。它絕不是某位暴君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一個文明的常態。但在被考古學家的鏟子揭露之前,中國古史文獻從來沒有提及商人的這種習俗。

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之後,朝歌城被廢棄、掩埋,商人的這種風俗也消散如雲煙。但周朝人又為什麼刪除了對那個血腥時代的記憶?這和他們的興起、滅商、建立周朝又有什麼關係?

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後世演義中紂王的各種惡行,炮烙、殺嬰、挖心,跟真實歷史上的人祭制度一比,根本就是小兒科。

我們需要感謝周人的轉變,徹底扭轉了萌芽階段的中華文明某種暗黑的走向,要不然,我們的祖先極有可能走上阿茲特克式的自我毀滅之路,而後者同樣起源於東亞。“黑暗而血腥,從林中陰森的火光照耀著鮮血流淌的金字塔。這就是我對它的印象”(三體語)。如果殷商文明的模式繼續下去,它所產生的,將不只一個紂王!

實際上,從西周開始,我們今天的中華文明才真正開始成型。而這一切,都需要跟殷商的鬼神文明徹底決裂。

紂王為什麼名聲那麼差

商人和神靈做交易的理論,也要做徹底修改。給神靈、祖先的獻祭只是表達虔誠敬意,不需要、也不允許無限豐厚。神靈不再是貪得無厭的嗜血餓鬼,而是保佑有德者、懲戒無德者的最高仲裁,維繫著周公倡導的人間道德體系。

在商人的功利、血腥、殘暴已然登峰造極之後,周公創建了一套全新文化:節制慾望、善待他人、克己復禮、勤勉拘謹。這就是正在形成的新華夏族的樣板品格。所以,殷商的意識形態一定要毀滅,而對其代表人物的人身攻擊,就是最直接的猛藥。

但真正操作起來,掣肘頗多,最大的阻撓就是作為殷商本部,而且實力依舊雄厚的東夷族。如果打壓太狠,他們的反撲是立本未穩的周人難以承受的。武王剛死,殷商遺民就能挑撥出三監之亂,而西周的軍魂人物姜尚,餘生都耗費在同東夷的軍事對抗之中。不得己,周人也做了很多妥協,包括讓紂王庶兄微子繼承殷祀。既然脅從不問,那就只好嚴懲首惡了。於是,西周的宣傳機構再次瞄準了帝辛,“天下之惡皆歸焉”。能在失敗之後,用自己殘餘的名聲為族人換取一個出路,這個曾經武功赫赫的軍事首腦、政治領袖,也算物盡其用了。

歷史,總是由成功者講述。周朝的這些史學家,出於對維護統治的需求,絞盡腦汁把商紂王“編排”的如此“豐滿”,後世的史學家還有那些喜歡“演繹”的野史寫作者自然要追尋著這些足跡,描繪出更加“光彩奪目”的紂王了。紂王的名聲如此差,但是,紂王在真實的歷史上所做所為,未必全如“傳說”中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