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慘了!百億私募高薪競價“搶”人才,小私募夾縫求生還成虧損王

私募行業素有兩大魔咒,分別是“私募冠軍魔咒”與“規模是業績殺手”。前者是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一兩年”,每年的冠軍在收穫“金榜題名”後,在接下來的年份大多都是“名落孫山”,也有人調侃說“飛得越高,跌得越慘”。後者是指小規模私募往往容易收穫高業績,隨著管理規模不斷地擴大,曾經的輝煌業績也就難以為繼。

目前國內既有管理規模在千億上下的私募,也有不少私募管理的資金在百萬左右徘徊,僅能勉強保殼。規模真是業績的殺手的嗎?從私募排排網最近發佈的一組數據來看,其實未必。反而是當私募管理規模的不斷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公司利潤也得以增厚,不少私募甚至願意花重金聘人才,不斷開發新的策略去獲取超額收益,從而詮釋了私募行業強者恆強的真諦。

百億私募高收益技不如人,但勝在平穩

按照行業慣例,一般將私募的管理規模分為六個區間,分別是0-1億、1-10億、10-20億、20億-50億、50億-100億、100億以上。

在剔除主要發行備案產品為股權類與其他類的私募外,截至10月底,共有32家百億私募,其中有業績更新的19家股票策略百億私募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為31.32%,略微低於1-10億規模私募的31.69%。

雖然1-10億私募的平均收益小幅領先於百億私募,但是分佈上並不均衡,最高收益489.14%,最大虧損20.94%,首尾業績差高達510.08%,對於投資者來說,如果選錯管理人,很有可能就在今年的行情中虧損。

太慘了!百億私募高薪競價“搶”人才,小私募夾縫求生還成虧損王

反觀百億私募,雖然高收益遜色於1-10億私募,最高收益僅為57.23%,但19家百億股票策略私募無一虧損,最低收益也有6.60%,首尾收益僅相差50.63%,減少了投資者甄選優質私募管理人的難度。

相較於中小私募,百億私募的投資交易更為嚴謹,對個股倉位限制,對行業的涉及,均有嚴格要求。

強者恆強,也是不少百億私募的真實寫照。近年來百億尤其注重人才引進,尤其高端人才。近期,就有前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及股票策略主管張智威加入保銀投資,擔任保銀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曾在加拿大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野村證券、德銀等機構工作多年,在加盟保銀投資後,主要負責宏觀策略研究。今年年初,凱豐投資也迎來首席經濟學家高濱,在此之前,高濱曾擔任美銀美林董事總經理,主管環太平洋地區利率策略研究部。

私募行業的發展壯大不僅吸引了高端人才的加盟,也加快了公奔私浪潮。在去年的9月,百億私募盈峰資本也迎來了新任掌門人蔣峰,蔣峰曾任南方基金董事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專戶)、社保基金投決會主席,在離開南方基金前,蔣峰的管理規模超過300億元。

頭部私募的品牌知名度與薪酬,均是引進人才的不二法寶。以今年新晉百億量化私募的幻方量化為例,在人才方面的投入可謂是“下血本”,在新近發佈的招聘信息中,深度學習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年薪150萬起,更有網友驚呼這是在和華為搶人才。

太慘了!百億私募高薪競價“搶”人才,小私募夾縫求生還成虧損王

管理規模不足1億難解溫飽,收益頻現墊底成“虧損王”

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在今年六月發佈的一篇文中就提到,“國內有95%私募徘徊生死線,全國僅有365傢俬募能養活自己”。得出這一結論是基於將固定收益策略的盈虧平衡規模設定在30億,其他策略設定在5億,只有365傢俬募在這一標準之上,基本能實現收支平衡或持續盈利。

雖然都是1億以下的規模,但生存環境卻是雲泥之別。管理規模在200萬以下的私募,目標大多是保殼活下來,幾乎沒有募資意願。即便管理規模在200萬-1000萬的私募,它們的抗風險能力偏弱,加上公司運營成本並不低,很容易在熊市中行情走向沒落。

一般來說,管理規模在1000萬-5000萬的私募所管理的資金基本是自有資金或身邊朋友的資金,對外募集資金的難度較大,屬於解決個人就業或幾個合夥人就業類型的私募。

對於即便管理規模在1億元以下,但是仍在正常淨值的這部分私募來說,他們對做好業績、加大宣傳曝光方面還是具有很強的積極性。通過統計管理規模在1億以下、且仍在正常更新淨值的股票策略私募公司共有361家,僅廣東地區就高達127家,佔比高達35.18%,主要分佈於深圳、廣州、珠海、東莞、佛山,僅深圳就有81家,汕頭與惠州也有零星分佈。除此以外,上海71家,北京55家,杭州和廈門則各有25家和16家。

太慘了!百億私募高薪競價“搶”人才,小私募夾縫求生還成虧損王

從私募排排網統計的數據來看,管理規模在1億以下的私募收益並不穩定,無論是今年以來、近一年、近三年,還是近五年的平均收益均全部墊底。以近五年收益為例,管理規模在50-100億私募的平均收益高達137.58%,而同期管理規模在1億以下的私募平均收益僅為47.20%。

不僅如此,近五年來股票策略私募公司跌幅前十中,有62%私募的都是管理規模在1億以下的私募,此外管理規模在1-10億的有8家,管理規模在50-100億的也有1家。相較之下,管理規模在10-50億,以及管理規模在百億以上的私募均未跌進前十。

太慘了!百億私募高薪競價“搶”人才,小私募夾縫求生還成虧損王

結語:

雖然從數據來看,管理規模在1億甚至10億以下的私募在負收益方面“頻頻上榜”,但其實這也與國內私募大多分佈與此規模區間,與其基數過大有關。

對於私募來說,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目前私募行業已經駛入優勝劣汰的快車道,對於規模過小,投研能力偏弱的私募來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既要解決生存問題,還要考慮規模發展問題,但是無論在渠道開拓,還是人才引進方面都難以與大私募對抗,要想突圍複製之前的成功案例,可能比以往會更加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