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三季報:業績增長與資產騰挪齊頭並進

京東三季報:業績增長與資產騰挪齊頭並進

今年或許是京東最難的一年,但從前三季度的財報來看,絕對算逆勢上揚,京東可打的牌還有很多。

三季報顯示,京東淨營收13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7%;運營利潤49.73億元,去年同期則虧損6.5億元,非通用會計準則下,運營利潤為29.75億元;運營利潤率也大幅提升,由去年同期的0.6%提升至2.2%;歸母淨利潤為6.12億元,非通用會計準則下,這一數據為30億。

值得注意的是,運營利潤和歸母淨利潤兩大指標在不同口徑下的巨大差異,均達到20億,那麼,哪個可以代表更真實的京東呢?這就是我們將深入其財務調整進行分析的方面,在京東的財報中,採用哪種口徑,已經直接影響到外界對其的觀感。

回到業務層面,京東今年的確一直在增長,一方面,年度活躍賬戶逐季增加,前三季度分別為3.11億、3.21億、3.34億,幾乎每季度增加一千萬,去年同期為3.05億。另一方面,在各項成本增速降低的情況下,營收依然保持增長。

從近期幾份財報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撒幣”一路狂飆的京東已逐漸遠去,而一個精耕細作的京東越來越清晰。

優化結構,成本減低

京東的淨營收結構中,零售收入一直佔據絕對的主力位置,即自營賣貨和賣服務,而另一項收入,即為第三方提供物流、營銷、技術、金融等服務性收入一直佔比不高。但在今年,服務收入的比例開始攀升,三季度,服務收入達到160億元,佔比近12%,去年同期為10%。在電商領域,服務收入的利潤率要遠高於自營零售。

映射到京東的日常運營中,為服務收入做出直接貢獻的主要是物流和第三方平臺。倉儲物流作為京東的優質資產,不僅To B開放,同時其To C的快遞業務也逐步展開,其服務的商家9月底已超過20萬家。因此,儘管經歷了之前的“兄弟事件”,京東的物流資產正在創造更多的收入。財報顯示,物流和其它服務收入的同比增幅近100%,遠超整體收入增速。

另一方面,第三方平臺開始發力,三季度末簽約商家增至25萬家,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萬家,商家數量的增加,意味著通過營銷、物流、金融、技術等方式變現的空間在增大。財報顯示,市場和廣告收入同比增28.9%,達到99.9億元,與整體增速持平,但超過了商品銷售(家電數碼和日常商品)26.6%的增幅。

但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的優勢品類家電數碼的增速卻跑輸了大盤,三季度同比增速僅21.9%,遠低於其它各項收入。不過,家電數碼的基數也比其它各項大的多,增速放緩也在情理之中。

在保持增長的同時,京東也開始壓縮各項成本。最大的履約成本,三季度同比增長僅12.8%,遠低於整體營收的28.7%增幅,同時其佔整體營收的比例也從去年同期的7.4%降至6.5%,規模效益凸顯。但也不得不說,近一年來,精兵減員和技術賦能還是成效顯著。市場營銷支出,無論從財報還是直觀的市場觀感來看,京東都有意在縮減,同比只增加了7.6%,絕對值只比去年多了3億元。技術研發投入也只增長5.9%,增加了2億元。一般行政開支也微幅增長。

顯而易見,京東已經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在大環境還未有徹底改觀之前,這不失為一種上策。

值得肯定的是,京東勒緊自己褲腰帶的時候,並未盤剝供應商,財報顯示,其應付賬款的週期繼續縮短,從去年同期的61.7天,上個季度的59.4天,降至三季度的56.6天。

資產騰挪,一箭三雕

京東以物流優勢崛起,也曾因資產過重招致非議。但從三季報來看,重資產再次發揮了其巨大的優勢,而這個優勢就體現在京東的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中。

文章開頭我們提到了兩種口徑的差異,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京東的物流資產處置上。2018年財報中,京東披露,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成立京東物流地產核心基金,基金將購買京東部分物流基礎設施,然後再將這些物流基礎設施返租給京東。一賣一租,意義就完全不同了,而如此騰挪帶來的變化首次體現在三季報中。

2019年Q1財報中,長期資產處置收入只有8300萬,Q2為零,而到了Q3,這一項指標飈至29.87億。對應來看,主要就是上述基金的介入。也就意味著,京東通過處置這筆資產,Q3直接獲得了29元的收入,或者也可以說運營利潤,因此,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運營利潤是49.73億,而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則要把資產處置這一項收入剔除,運營利潤也就只剩下29多億元(在這一口徑下,還加上了10億元的股權薪酬)。

雖然賣了部分資產,但換回了部分高額利潤,此外換回的還有現金流。在現金流表中,可能找不到該項資金指標,但財報明確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資本支出支付的現金為28億元人民幣,被處置開發項目至核心基金所收到的29億元人民幣現金對價淨額所抵銷。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筆資產處置,28億元的資本支出就成為現金淨流出項,將影響到京東的整個現金流情況。我們從現金流量表可以看出,三季度運營帶來12.62億元現金,獲得京東健康融資金額24.9億元,匯率變化帶來8.04億元,但同時投資京東數科花了56.7億元現金,整個季度現金、現金等價物及限制性現金就淨流出11.14億元。

當然,自由現金流依然為正,為6200多萬。不過有一個小細節值得注意,運營獲得的現金流入,不及京東白條業務當季的現金流出,也就是說每個季度的運營現金收入覆蓋不了白條借出去的錢。

處置這筆資產還有第三大好處,即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42億元,而上年同期為17億元。影響這一指標的一大因素即京東物流資產的折舊攤銷,該固定資產的攤銷本身就越來越薄,而“出售”29億元規模的物流資產,直接不用再攤銷,因此促使該項數據增加。

顯然,京東物流作為重資產的優勢再次顯現,並且一箭三雕。

結構優化、控制成本、資產騰挪,在當前大環境下,無法證明京東式微,反而證明京東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並且在體系內就能將資產盤活,改善整個經營情況,這也是之前那些遇到風吹草動便倒下的電商同行無法比擬的。


首席觀察團

專注科技互聯網&房地產領域獨家深度報道。

百家號認證優質原創作者、今日頭條認證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

已在百家號、今日頭條、搜狐、騰訊、新浪、網易、雪球等媒體平臺開設專欄。無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