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作为季孙氏之祖,季友刚出生时就围绕着一层神秘的光芒。季友的母亲就是文姜,是鲁庄公同母之弟。在他将出生之际,鲁桓公派人为之占卜,结果是:“将生男婴。他的名字为友,位在国君之右。他常驻两社之间,为公室辅佐。季氏如果灭亡,鲁国将不昌盛!”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位在国君之右”,就是执掌国政之意。所谓“两社”,是指鲁国宫殿内存在的两处祭祀场所:一是周社,一是亳社。周社是周人祭祀之所,而亳社则是早期东夷人祭祀之地。鲁国旧地是东夷薄姑国,保留亳社也是为了安抚境内的东夷人。周社和亳社都位于公室宫殿的中门之外,恰好是鲁国日常政事处理场所。“常驻两社之间”,也意味着这名男婴之后必将长期参与鲁国国政。所以,才有“季氏亡,则鲁不昌”之说。

文姜正式生产后,男婴手中掌纹果然出现了“友”字,鲁桓公也就将他取名叫“友”。

虽然一出生就带着神秘光环,可在季友的前半生,始终没表现出任何特殊之处。鲁桓公被齐襄公杀死之后,他的四个儿子中除了嫡长子姬同继承君位外,能力最突出者是庶子庆父。这使得鲁庄公临终之时,叔牙还力荐庆父作下一任国君!这让想立儿子的鲁庄公深感威胁,便找来季友商议立后大事。

作为四兄弟最为年幼的一位,季友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了超人的决断力。在得知叔牙想拥立庆父后,他毫不犹豫地命人毒死了庶兄叔牙,并奉鲁庄公之子公子般为国君。可惜,他们还是低估了庆父——还没等公子般正式登上君位,庆父就派杀手刺杀了他!此后,庆父与鲁庄公之妻哀姜私通,又联手杀死了鲁庄公另一个儿子鲁闵公!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在鲁人强烈反对之下,庆父篡位阴谋最终失败,被迫出逃。此时,季友趁机回国奉立鲁僖公为君。后来,季友又逼莒国人送回了庆父,途中迫使庆父自杀,彻底根除了鲁国内患。


在这场国君之位争夺战中,季友先后逼死了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尤其是叔牙,不过是口头上支持庆父,还未有任何叛逆之行——足以体现出季友残酷无情的一面。不过,在局势稳定下来后,季友倒体现出了温情的一面:将叔牙之后立为叔孙氏,并世袭司马;庆父之后立为孟孙氏,世袭司空。

因为这次的巨大功劳,鲁僖公便让季孙氏世袭司徒,世为鲁国正卿,并将汶阳(今山东泰安汶水以北)之田和费邑(今山东费县西北)赐予季孙氏作采邑。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公元前644年,季友去世,他儿子季孙行父坐上了家主之位。季孙行父谥号为“文”,史称季文子。季文子大约是在鲁文公时期正式出仕,从政长达五十四年,历经鲁文公、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四代国君。

公元前575年,在陪同鲁成公参加苕丘(晋地,不详所在)之会时,因为叔孙侨如诬告他是阻止鲁军参加鄢陵之战的罪魁祸首,季文子被晋人囚禁了起来。后来,晋国卿士士燮主动替他说情:“季孙在鲁国已辅佐两任国君,他的小妾都不穿帛衣,马都不吃粟米,难道能说他不是忠臣吗?相信谗言而抛弃忠良,又怎么向诸侯交代?”

身为鲁国正卿,季文子勤俭为国的名声甚至传到了霸主之国,可见他的声望之高。听了这番话后,晋国正卿栾书最终将季文子放回了鲁国。

虽然季文子的忠心声名远扬,但实际上,他却并非没有私心。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公元前591年,公孙归父想借晋国之力驱逐“三桓”,以稳固公室地位。这时,季文子却公开指责公孙归父的父亲东门襄仲擅自杀嫡立庶,扬言要把东门氏驱逐出鲁国。可事实上,当初东门襄仲杀嫡立庶之际,季文子自始自终就没表示过反对。

由此可见,在公室没有威胁到季孙氏切身利益时,季文子就表现得足够忠心;一旦威胁到切身利益,季文子依然是坚定地维护自家利益。事实上,“三桓”家族中的任何一家,都是如此。


季文子去世后,其子季孙宿继立,即季武子。

季武子继立之初,因为年龄幼小,鲁国国政由叔孙豹把持。但在公元前562年,季孙宿突然向叔孙豹提出“三分公室”——把公室土地及土地上的民众平分给“三桓”。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季孙宿提出“三分公室”,很多人以为他是为了削弱公室。但奇怪的是,如果季孙宿是为了削弱公室,为何当时却没有遭到鲁人强烈的反对?虽然鲁襄公年少,但鲁国还是存在众多忠于公室之人。可在“三分公室”的过程中,那些无法参与分公室的臧氏、施氏等等其他公族都没人站出来反对。更何况,季孙宿将公室平分给“三桓”,并不想一家独大,这说明他提出“三分公室”并非想削弱公室。

事实上,季孙宿之所以提出“三分公室”,却是另有想法。

当时,在晋悼公领导下,晋国国力蒸蒸日上,与楚国争霸正处在压倒性优势。晋国能有今天的地位,“作爰田”改革的功劳不小。“作爰田”改革之后,晋国公室将土地全部私有化给了卿大夫,让卿大夫们受到极大鼓舞,人人励精图治。在经历了数代国君的经营后,虽然中间也历经波折,但终于是越来越强大了。

正是因为晋国的强大,季孙宿才会想着效仿晋人改革,在鲁国推行“三分公室”的改革。可是,“作爰田”改革的弊端,政治经验不足的季孙宿此时却看不到:在改革之后,卿大夫控制了晋国军政大权,对公室的威胁越来越大,国君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因此,在“三分公室”改革之后,鲁国国君的实权愈发受限,“三桓”家族迅速掌控了鲁国军政大权。二十多年后,季孙宿终于看清了“分公室”对的要害所在。公元前537年,趁叔孙豹过世,季孙宿再次主导了“四分公室”改革:把公室分成四份,季孙氏独占两份,孟孙氏和叔孙氏各占一份!

“四分公室”改革之后,不但鲁国公室被削弱,季孙氏也趁机争得上位,独占鳌头!


“三分公室”时,季孙宿也许并未想过要削弱公室;可在“四分公室”之际,已经是主动为自家谋私利了。人都是会变的,在权力完全没有得到约束时,以权谋私就成了顺手牵羊之事。

不过,季孙宿的仕途虽然一帆风顺,但他也有自己的烦恼。嫡妻无子,姬妾却替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公弥和悼子。虽然公弥年长,可季孙宿却更喜欢小儿子,想立悼子为后。他先将这一意图透露给了家臣申丰:“公弥与悼子,我都很喜欢,但我想择才而立。”两个儿子都喜欢,那么就应该“立嫡立长”;所谓“择才而立”,明显言不由衷。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申丰听了,一度要离开鲁国以示抗议;季孙宿这才不得不暂时打消了这一念头。此后,季孙宿又将自己想法告知了臧纥。臧纥为讨好季孙宿,就在一次宴会上率众人以嗣子之礼前去迎接悼子,达成了季孙宿的心愿。

解决了继承人的烦恼,又在“四分公室”的改革中获得了极大好处,季孙宿还在孟孙氏与叔孙氏家族内乱中进一步削弱了这两大家族。

公元前550年8月,孟庄子去世。季孙宿长子公弥因父亲没有立自己作嗣子,联合孟孙氏家臣,舍弃了孟孙氏嗣子而立庶子孟羯(jié)为家主。孟羯被立为家主,原本就不合正统;更何况孟羯才干不足,在位时间虽长,却长期无所作为——这让孟孙氏再次遭遇了一次挫折。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公元前537年,叔孙豹卧床不起,无法料理家政。庶子竖牛趁机作乱,害死了叔孙豹的两位嫡子。其后,为得到季孙宿支持,竖牛又将叔孙氏的数十座城邑送给了季孙宿的亲信,还配合季孙宿将“三分公室”改成了“四分公室”,让季孙氏坐收渔翁之利。后来还是被竖牛扶上家主之位的叔孙婼大义灭亲,发起了对竖牛的追讨,才平定了叔孙氏这场内乱。但在竖牛之乱后,叔孙氏的实力无疑也大大受损了。


在季孙宿执政时期,季孙氏地位大幅提高,隐隐便有驾凌于国君之上的趋势。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访问楚国,途中听说季孙宿以叛乱之名攻占了卞邑,一度被吓得不敢回国。可见,季孙氏势力膨胀到了何种地步!

公元前535年,季孙宿去世,悼子之子季孙意如继立,即季平子。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季孙意如为人刚愎自用,显得更加肆意妄为。鲁国公室曾举行祭祀大典,可季孙意如却把多数舞者都叫到了家中,使得公室祭祀大典上仅剩两人在跳万舞!不但如此,季孙意如还多次仗势欺人,惹恼了众多族人及鲁国大臣。

于是,在众多大臣怂恿下,鲁昭公在公元前517年9月突然发难,率兵攻入季氏家中,讨伐季孙意如。

眼看季孙氏就要被公室攻破,意外却突然出现了:关键时刻,平日里内斗不断的“三桓”家族却站在了同一战线,联手来反击公室大军。最终,鲁昭公反倒被赶出了鲁国,开始了东周流浪之旅。

赶走鲁昭公后,季孙意如就开始摄政,代行国政——虽然不是国君,权势却胜过众多鲁国国君!为防鲁昭公反攻倒算,季孙意如还大肆贿赂晋、齐两国权贵,成功地阻止了两大国过多地干涉鲁国内乱。八年之后,四处求救无门的鲁昭公最终在晋国乾侯(今河北成安东南)去世,宣告了公室在这场内乱中的彻底失败!

此后,晋卿赵鞅曾与史墨探讨这一事件:“季氏驱逐其君,可鲁国民众却归附于他,诸侯也都支持他。连国君死在国外都没人向他问罪,这是怎么回事?”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史墨答道:“社稷不会由某家私有,君臣之间的地位也不会一成不变。鲁文公去世后,东门遂杀嫡立庶,国君从此就失去了社稷的控制权,权力慢慢落入季氏手中,到如今已有四代国君了。百姓都不知其君,鲁昭公又怎么可能得国?”


此后,季孙意如将鲁昭公之弟公子宋立为国君,是为鲁定公。

公元前505年,季孙意如去世,其子季孙斯继立,是为季桓子。此时,或许是老天爷都已看不惯季孙氏在鲁国的横行霸道,季孙氏终于迎来了家族第二次重大危机。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季孙氏家臣阳虎趁季孙斯根基尚浅,强行囚禁了季孙斯及其堂兄公父文伯,逼迫他让渡权力。为了施压,阳虎还强悍地杀死了季孙氏族人公何藐!在阳虎疯狂紧逼之下,季孙斯无法,被迫交出了家政大权。其后,借助季孙氏家族势力,阳虎又进一步控制了鲁国国政。

公元前702年,还不满足的阳虎与“三桓”家族中的失意者联合起来,计划杀死“三桓”现有家主,以取而代之!关键时刻,“三桓”一致对外的本能再次发挥出来,季孙斯得到孟孙氏鼎力支持,最终把阳虎赶出了鲁国!

季孙氏虽然侥幸地再次逃脱了灭顶之灾,可因为阳虎之乱,“三桓”家族已颜面尽失。

这时,鲁定公趁机启用孔子来与“三桓”抗衡。孔子当上执政卿后,第一件重大之事就是“墮三都”:将“三桓”家族的采邑费、郈、郕三座城池的城墙摧毁。在遭遇阳虎之乱后,季孙斯自知难以在此时与公室对抗,乖乖地摧毁了费邑城墙。

虽然遵命摧毁了采邑城墙,但季孙斯清醒地意识到孔子执政对“三桓”始终是一巨大威胁。最终他还是借机将孔子排挤出鲁国,重新掌控了国政。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公元前492年,季孙斯病重不起,却对身后之事放心不下:因喜欢宠妾南孺子,想立她腹中之子为嗣子。因此,季孙斯特意嘱托亲信正常——如果南孺子生下儿子,则让这个儿子作家主;如果生下的是女儿,则立季孙肥作家主。

可他完全没有料到季孙肥的实力。


季孙斯一死,季孙肥就控制了季孙氏家政,以家主自居。后来南孺子生下了儿子,正常赶紧向鲁哀公进行了汇报。可就在鲁哀公派人前往查看之际,季孙肥却抢先一步派人将这名男婴给杀了!

就这样,季孙肥正式当上了季孙氏家主,即季康子。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此时已是春秋晚期,晋、楚两强衰落,吴、越相继崛起而称霸。因为“三桓”与公室内斗不休,鲁国内耗严重,国力也大大下降。在齐国压迫之下,鲁国被迫先后党附于吴、越两大强国,以求生存。

未改变这种局面,季孙肥一度试图恢复鲁国国力。可前几代季孙氏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众多其它公族寒心;甚至在齐国派军入侵鲁国之时,孟孙氏与叔孙氏一度不想出兵相助!

到了如此地步,鲁国的未来又在哪里?

看到这种情形,鲁哀公与“三桓”家族之间的芥蒂也越来越深。公元前470年6月,鲁哀公访越回国,在季孙肥与孟武伯的接风宴上,鲁哀公指桑骂槐地骂道:“这个人食言太多了,能不肥吗?”

公室与“三桓”,已经再度势同水火!

公元前468年4月,季孙肥去世。可在吊唁时,鲁哀公却故意减损了礼仪。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之后不久,鲁哀公就暗暗联络越人,试图借越国之力驱逐“三桓”。可“三桓”一致对外的本能第三次发威,抢先出手,把鲁哀公又驱逐出了鲁国!


在鲁国季孙氏长期维持强势,虽然也曾经历了三次危机,但每次危机时“三桓”都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最终让季孙氏安然渡过了劫难。

不过,自季孙宿以来季孙氏处处占先的做法显然不得人心。公元前484年齐国入侵鲁国,孟孙氏与叔孙氏却消极怠战,可知“三桓”内部的裂痕已无法弥补。虽然在春秋时代面对外部威胁时,“三桓”能始终一致对外;可一旦外部威胁降低,“三桓”还会是一个整体吗?

处处占先的季孙氏:春秋时历经三次危机,却靠三桓一致对外渡劫难

据《孟子》、《韩非子》等书记载:鲁穆公之时,公仪子为政;鲁景公时,“欲使乐正子为政”。可见进入战国后,鲁国政坛已清除了“三桓”势力,公室已重新掌控了国政!

鲁国公室为何能夺回主导权?

或许正是因为“三桓”的内部决裂,让公室渔翁得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