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作為季孫氏之祖,季友剛出生時就圍繞著一層神秘的光芒。季友的母親就是文姜,是魯莊公同母之弟。在他將出生之際,魯桓公派人為之占卜,結果是:“將生男嬰。他的名字為友,位在國君之右。他常駐兩社之間,為公室輔佐。季氏如果滅亡,魯國將不昌盛!”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位在國君之右”,就是執掌國政之意。所謂“兩社”,是指魯國宮殿內存在的兩處祭祀場所:一是周社,一是亳社。周社是周人祭祀之所,而亳社則是早期東夷人祭祀之地。魯國舊地是東夷薄姑國,保留亳社也是為了安撫境內的東夷人。周社和亳社都位於公室宮殿的中門之外,恰好是魯國日常政事處理場所。“常駐兩社之間”,也意味著這名男嬰之後必將長期參與魯國國政。所以,才有“季氏亡,則魯不昌”之說。

文姜正式生產後,男嬰手中掌紋果然出現了“友”字,魯桓公也就將他取名叫“友”。

雖然一出生就帶著神秘光環,可在季友的前半生,始終沒表現出任何特殊之處。魯桓公被齊襄公殺死之後,他的四個兒子中除了嫡長子姬同繼承君位外,能力最突出者是庶子慶父。這使得魯莊公臨終之時,叔牙還力薦慶父作下一任國君!這讓想立兒子的魯莊公深感威脅,便找來季友商議立後大事。

作為四兄弟最為年幼的一位,季友在關鍵時刻卻表現出了超人的決斷力。在得知叔牙想擁立慶父後,他毫不猶豫地命人毒死了庶兄叔牙,並奉魯莊公之子公子般為國君。可惜,他們還是低估了慶父——還沒等公子般正式登上君位,慶父就派殺手刺殺了他!此後,慶父與魯莊公之妻哀姜私通,又聯手殺死了魯莊公另一個兒子魯閔公!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在魯人強烈反對之下,慶父篡位陰謀最終失敗,被迫出逃。此時,季友趁機回國奉立魯僖公為君。後來,季友又逼莒國人送回了慶父,途中迫使慶父自殺,徹底根除了魯國內患。


在這場國君之位爭奪戰中,季友先後逼死了兩位同父異母的兄弟——尤其是叔牙,不過是口頭上支持慶父,還未有任何叛逆之行——足以體現出季友殘酷無情的一面。不過,在局勢穩定下來後,季友倒體現出了溫情的一面:將叔牙之後立為叔孫氏,並世襲司馬;慶父之後立為孟孫氏,世襲司空。

因為這次的巨大功勞,魯僖公便讓季孫氏世襲司徒,世為魯國正卿,並將汶陽(今山東泰安汶水以北)之田和費邑(今山東費縣西北)賜予季孫氏作采邑。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公元前644年,季友去世,他兒子季孫行父坐上了家主之位。季孫行父諡號為“文”,史稱季文子。季文子大約是在魯文公時期正式出仕,從政長達五十四年,歷經魯文公、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四代國君。

公元前575年,在陪同魯成公參加苕丘(晉地,不詳所在)之會時,因為叔孫僑如誣告他是阻止魯軍參加鄢陵之戰的罪魁禍首,季文子被晉人囚禁了起來。後來,晉國卿士士燮主動替他說情:“季孫在魯國已輔佐兩任國君,他的小妾都不穿帛衣,馬都不吃粟米,難道能說他不是忠臣嗎?相信讒言而拋棄忠良,又怎麼向諸侯交代?”

身為魯國正卿,季文子勤儉為國的名聲甚至傳到了霸主之國,可見他的聲望之高。聽了這番話後,晉國正卿欒書最終將季文子放回了魯國。

雖然季文子的忠心聲名遠揚,但實際上,他卻並非沒有私心。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公元前591年,公孫歸父想借晉國之力驅逐“三桓”,以穩固公室地位。這時,季文子卻公開指責公孫歸父的父親東門襄仲擅自殺嫡立庶,揚言要把東門氏驅逐出魯國。可事實上,當初東門襄仲殺嫡立庶之際,季文子自始自終就沒表示過反對。

由此可見,在公室沒有威脅到季孫氏切身利益時,季文子就表現得足夠忠心;一旦威脅到切身利益,季文子依然是堅定地維護自家利益。事實上,“三桓”家族中的任何一家,都是如此。


季文子去世後,其子季孫宿繼立,即季武子。

季武子繼立之初,因為年齡幼小,魯國國政由叔孫豹把持。但在公元前562年,季孫宿突然向叔孫豹提出“三分公室”——把公室土地及土地上的民眾平分給“三桓”。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季孫宿提出“三分公室”,很多人以為他是為了削弱公室。但奇怪的是,如果季孫宿是為了削弱公室,為何當時卻沒有遭到魯人強烈的反對?雖然魯襄公年少,但魯國還是存在眾多忠於公室之人。可在“三分公室”的過程中,那些無法參與分公室的臧氏、施氏等等其他公族都沒人站出來反對。更何況,季孫宿將公室平分給“三桓”,並不想一家獨大,這說明他提出“三分公室”並非想削弱公室。

事實上,季孫宿之所以提出“三分公室”,卻是另有想法。

當時,在晉悼公領導下,晉國國力蒸蒸日上,與楚國爭霸正處在壓倒性優勢。晉國能有今天的地位,“作爰田”改革的功勞不小。“作爰田”改革之後,晉國公室將土地全部私有化給了卿大夫,讓卿大夫們受到極大鼓舞,人人勵精圖治。在經歷了數代國君的經營後,雖然中間也歷經波折,但終於是越來越強大了。

正是因為晉國的強大,季孫宿才會想著效仿晉人改革,在魯國推行“三分公室”的改革。可是,“作爰田”改革的弊端,政治經驗不足的季孫宿此時卻看不到:在改革之後,卿大夫控制了晉國軍政大權,對公室的威脅越來越大,國君被邊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因此,在“三分公室”改革之後,魯國國君的實權愈發受限,“三桓”家族迅速掌控了魯國軍政大權。二十多年後,季孫宿終於看清了“分公室”對的要害所在。公元前537年,趁叔孫豹過世,季孫宿再次主導了“四分公室”改革:把公室分成四份,季孫氏獨佔兩份,孟孫氏和叔孫氏各佔一份!

“四分公室”改革之後,不但魯國公室被削弱,季孫氏也趁機爭得上位,獨佔鰲頭!


“三分公室”時,季孫宿也許並未想過要削弱公室;可在“四分公室”之際,已經是主動為自家謀私利了。人都是會變的,在權力完全沒有得到約束時,以權謀私就成了順手牽羊之事。

不過,季孫宿的仕途雖然一帆風順,但他也有自己的煩惱。嫡妻無子,姬妾卻替他生下了兩個兒子:公彌和悼子。雖然公彌年長,可季孫宿卻更喜歡小兒子,想立悼子為後。他先將這一意圖透露給了家臣申豐:“公彌與悼子,我都很喜歡,但我想擇才而立。”兩個兒子都喜歡,那麼就應該“立嫡立長”;所謂“擇才而立”,明顯言不由衷。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申豐聽了,一度要離開魯國以示抗議;季孫宿這才不得不暫時打消了這一念頭。此後,季孫宿又將自己想法告知了臧紇。臧紇為討好季孫宿,就在一次宴會上率眾人以嗣子之禮前去迎接悼子,達成了季孫宿的心願。

解決了繼承人的煩惱,又在“四分公室”的改革中獲得了極大好處,季孫宿還在孟孫氏與叔孫氏家族內亂中進一步削弱了這兩大家族。

公元前550年8月,孟莊子去世。季孫宿長子公彌因父親沒有立自己作嗣子,聯合孟孫氏家臣,捨棄了孟孫氏嗣子而立庶子孟羯(jié)為家主。孟羯被立為家主,原本就不合正統;更何況孟羯才幹不足,在位時間雖長,卻長期無所作為——這讓孟孫氏再次遭遇了一次挫折。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公元前537年,叔孫豹臥床不起,無法料理家政。庶子豎牛趁機作亂,害死了叔孫豹的兩位嫡子。其後,為得到季孫宿支持,豎牛又將叔孫氏的數十座城邑送給了季孫宿的親信,還配合季孫宿將“三分公室”改成了“四分公室”,讓季孫氏坐收漁翁之利。後來還是被豎牛扶上家主之位的叔孫婼大義滅親,發起了對豎牛的追討,才平定了叔孫氏這場內亂。但在豎牛之亂後,叔孫氏的實力無疑也大大受損了。


在季孫宿執政時期,季孫氏地位大幅提高,隱隱便有駕凌於國君之上的趨勢。

公元前544年,魯襄公訪問楚國,途中聽說季孫宿以叛亂之名攻佔了卞邑,一度被嚇得不敢回國。可見,季孫氏勢力膨脹到了何種地步!

公元前535年,季孫宿去世,悼子之子季孫意如繼立,即季平子。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季孫意如為人剛愎自用,顯得更加肆意妄為。魯國公室曾舉行祭祀大典,可季孫意如卻把多數舞者都叫到了家中,使得公室祭祀大典上僅剩兩人在跳萬舞!不但如此,季孫意如還多次仗勢欺人,惹惱了眾多族人及魯國大臣。

於是,在眾多大臣慫恿下,魯昭公在公元前517年9月突然發難,率兵攻入季氏家中,討伐季孫意如。

眼看季孫氏就要被公室攻破,意外卻突然出現了:關鍵時刻,平日裡內鬥不斷的“三桓”家族卻站在了同一戰線,聯手來反擊公室大軍。最終,魯昭公反倒被趕出了魯國,開始了東周流浪之旅。

趕走魯昭公後,季孫意如就開始攝政,代行國政——雖然不是國君,權勢卻勝過眾多魯國國君!為防魯昭公反攻倒算,季孫意如還大肆賄賂晉、齊兩國權貴,成功地阻止了兩大國過多地干涉魯國內亂。八年之後,四處求救無門的魯昭公最終在晉國乾侯(今河北成安東南)去世,宣告了公室在這場內亂中的徹底失敗!

此後,晉卿趙鞅曾與史墨探討這一事件:“季氏驅逐其君,可魯國民眾卻歸附於他,諸侯也都支持他。連國君死在國外都沒人向他問罪,這是怎麼回事?”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史墨答道:“社稷不會由某傢俬有,君臣之間的地位也不會一成不變。魯文公去世後,東門遂殺嫡立庶,國君從此就失去了社稷的控制權,權力慢慢落入季氏手中,到如今已有四代國君了。百姓都不知其君,魯昭公又怎麼可能得國?”


此後,季孫意如將魯昭公之弟公子宋立為國君,是為魯定公。

公元前505年,季孫意如去世,其子季孫斯繼立,是為季桓子。此時,或許是老天爺都已看不慣季孫氏在魯國的橫行霸道,季孫氏終於迎來了家族第二次重大危機。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季孫氏家臣陽虎趁季孫斯根基尚淺,強行囚禁了季孫斯及其堂兄公父文伯,逼迫他讓渡權力。為了施壓,陽虎還強悍地殺死了季孫氏族人公何藐!在陽虎瘋狂緊逼之下,季孫斯無法,被迫交出了家政大權。其後,藉助季孫氏家族勢力,陽虎又進一步控制了魯國國政。

公元前702年,還不滿足的陽虎與“三桓”家族中的失意者聯合起來,計劃殺死“三桓”現有家主,以取而代之!關鍵時刻,“三桓”一致對外的本能再次發揮出來,季孫斯得到孟孫氏鼎力支持,最終把陽虎趕出了魯國!

季孫氏雖然僥倖地再次逃脫了滅頂之災,可因為陽虎之亂,“三桓”家族已顏面盡失。

這時,魯定公趁機啟用孔子來與“三桓”抗衡。孔子當上執政卿後,第一件重大之事就是“墮三都”:將“三桓”家族的采邑費、郈、郕三座城池的城牆摧毀。在遭遇陽虎之亂後,季孫斯自知難以在此時與公室對抗,乖乖地摧毀了費邑城牆。

雖然遵命摧毀了采邑城牆,但季孫斯清醒地意識到孔子執政對“三桓”始終是一巨大威脅。最終他還是藉機將孔子排擠出魯國,重新掌控了國政。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公元前492年,季孫斯病重不起,卻對身後之事放心不下:因喜歡寵妾南孺子,想立她腹中之子為嗣子。因此,季孫斯特意囑託親信正常——如果南孺子生下兒子,則讓這個兒子作家主;如果生下的是女兒,則立季孫肥作家主。

可他完全沒有料到季孫肥的實力。


季孫斯一死,季孫肥就控制了季孫氏家政,以家主自居。後來南孺子生下了兒子,正常趕緊向魯哀公進行了彙報。可就在魯哀公派人前往查看之際,季孫肥卻搶先一步派人將這名男嬰給殺了!

就這樣,季孫肥正式當上了季孫氏家主,即季康子。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此時已是春秋晚期,晉、楚兩強衰落,吳、越相繼崛起而稱霸。因為“三桓”與公室內鬥不休,魯國內耗嚴重,國力也大大下降。在齊國壓迫之下,魯國被迫先後黨附於吳、越兩大強國,以求生存。

未改變這種局面,季孫肥一度試圖恢復魯國國力。可前幾代季孫氏的所作所為,已經讓眾多其它公族寒心;甚至在齊國派軍入侵魯國之時,孟孫氏與叔孫氏一度不想出兵相助!

到了如此地步,魯國的未來又在哪裡?

看到這種情形,魯哀公與“三桓”家族之間的芥蒂也越來越深。公元前470年6月,魯哀公訪越回國,在季孫肥與孟武伯的接風宴上,魯哀公指桑罵槐地罵道:“這個人食言太多了,能不肥嗎?”

公室與“三桓”,已經再度勢同水火!

公元前468年4月,季孫肥去世。可在弔唁時,魯哀公卻故意減損了禮儀。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之後不久,魯哀公就暗暗聯絡越人,試圖借越國之力驅逐“三桓”。可“三桓”一致對外的本能第三次發威,搶先出手,把魯哀公又驅逐出了魯國!


在魯國季孫氏長期維持強勢,雖然也曾經歷了三次危機,但每次危機時“三桓”都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最終讓季孫氏安然渡過了劫難。

不過,自季孫宿以來季孫氏處處佔先的做法顯然不得人心。公元前484年齊國入侵魯國,孟孫氏與叔孫氏卻消極怠戰,可知“三桓”內部的裂痕已無法彌補。雖然在春秋時代面對外部威脅時,“三桓”能始終一致對外;可一旦外部威脅降低,“三桓”還會是一個整體嗎?

處處佔先的季孫氏:春秋時歷經三次危機,卻靠三桓一致對外渡劫難

據《孟子》、《韓非子》等書記載:魯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魯景公時,“欲使樂正子為政”。可見進入戰國後,魯國政壇已清除了“三桓”勢力,公室已重新掌控了國政!

魯國公室為何能奪回主導權?

或許正是因為“三桓”的內部決裂,讓公室漁翁得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