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三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能僭越魯侯,世代執掌魯國?

“禮崩樂壞”論春秋 第三期

上一期,我們講到了魯國季文子領導“三桓”打敗了執政的東門氏,從此魯國公室衰落,政歸三桓的故事。這一期,我們接著上一期的故事,接著講三桓的巔峰和滅亡。

魯國“三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能僭越魯侯,世代執掌魯國?

三桓

一.季文子、季武子和季平子:季孫氏巔峰期,驅逐魯昭公

自從驅逐了東門氏之後,季孫氏就成了“三桓”領袖。此時的魯國已經衰落,不再如西周初年般地位尊崇。魯國夾在齊國、晉國、楚國三個大國之間,在夾縫中勉強生存。季文子是魯國的人傑,自他取代東門氏執政後,和孟孫氏的孟獻子通力合作,採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本來魯國是依靠楚國的,但是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衰落,季文子果斷捨棄了楚國,投入了晉國的懷抱。在晉國的支持下,魯國抵抗住了齊國的侵略。

季文子死後,其子季武子繼位,依舊領導“三桓”,執政魯國。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中國二軍,小國一軍”。本來這個軍隊是諸侯國內政,只要不僭越就可以了。但是自從晉文公成為“春秋第二霸"後規定,軍隊越多,就要向諸侯霸主交更多的貢賦。魯國本來是西周大國,有三軍,結果到了東周已是日薄西山,在齊國的打擊下, 魯國早就成了中等諸侯國,交不起貢賦,就自減為二軍,由魯侯及公室掌握。季武子依靠其父親的威名,增設中軍,使得魯國又再次集齊三軍,而三桓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各領一軍。此時的春秋諸國,兵民是不分家的。三桓此舉,徹底剝奪了魯侯的軍權和賦稅權。

史載“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盡不屬公,公室已是卑矣”。與後世三分晉國的韓氏、魏氏、趙氏和最終取代齊國的田氏相比,三桓居然是最先架空公室的家族。魯襄公死後,季武子不顧孟孫氏的反對,強行擁立“年十九而如童子”的公子裯,是為魯昭公。此時,三桓隱約出現分裂,季武子想一家獨大。於是,季武子再次取消了中軍的建制,而將剩下的兩軍一分為四,叔孫、孟孫氏各取其一,而季孫氏佔其二。從此,季孫氏在魯國一家獨大。

魯國“三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能僭越魯侯,世代執掌魯國?

魯昭公

季武子死後,繼承季孫氏的是季平子。此時的季孫氏如日中天。魯昭公二十五年,季孫氏進行家祭,而魯國進行襄公的禘祭。“禘祭”是祭祀祖先的大祭,每五年才舉行一次。祭祀有一個大環節,就是跳舞,而跳舞的人數,是周禮規定好的。結果,魯襄公祖廟裡跳舞只有兩人,而舞者都去了哪呢?都去季孫氏的家祭了。季孫氏囂張到什麼程度呢?季平子在家祭上,進行八佾舞儀式。八佾舞的隊形共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是周天子獨有的禮儀。季孫氏,作為魯國的卿族,居然僭越使用周王室才有的禮儀。這對於一向以周禮治國的魯國、周公旦後代建立的禮儀之邦,是個莫大的諷刺。

同年,魯昭公寵臣郈昭伯與季平子鬥雞。季平子給雞套上護甲,郈昭伯給雞套上金屬爪子。季平子仗著權勢訓斥郈昭伯。而季平子干預另一寵臣臧氏宗主臧昭伯的家事,導致兩家決裂。因此,郈氏、臧氏共同去魯昭公處狀告季平子。“十九如頑童”的魯昭公再也忍不了了。當年,就率領為數不多的公室軍隊攻打季平子。季平子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被圍在了自己的家中。他平日裡再囂張,也是魯國的臣子,面對國君的討伐,瞬間秒慫。魯侯的軍隊衝進了季孫氏家中,季平子登臺面君,請求流放沂水,魯昭公不允許。季平子再次請求自囚於費邑(季孫氏的封地),魯昭公還是不允許。季平子第三次請求帶著五輛車逃亡,魯昭公仍舊拒絕。這時候,大臣子家懿伯勸告魯昭公說: “季氏世代執政,擁護他的民眾很多,殺了他會觸犯眾怒,後果不堪設想。還是答應他吧。”魯昭公也怕把季平子逼急了,猶豫不決。

魯國“三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能僭越魯侯,世代執掌魯國?

八佾舞

知道發生變故後,叔孫氏的宗家叔孫昭子著急叔孫氏軍隊,問道:“幫助季孫氏還是國君?”結果,叔孫氏家臣異口同聲說道:“無季孫氏則無叔孫氏!”。於是,叔孫氏的軍隊浩浩蕩蕩殺向了魯侯軍。此時,魯侯派郈昭伯去迎接孟懿子,爭取孟孫氏宗家的支持。此時孟懿子年幼,掌握孟孫氏的家臣看到叔孫氏大軍殺到了,於是立刻逮捕了郈昭伯,率軍直殺魯侯軍。魯昭公軍隊瞬間失敗,逃亡到了齊國。

齊景公一直有心稱霸,於是抓住這個機會,討伐魯國,攻下了鄆城安置魯昭公。但是齊景公異常傲慢,在給魯昭公的信中自稱“主君”。春秋時期,大夫階層自稱“主”,所以諸侯自稱“主君”。齊景公此舉,是把魯昭公當做了臣子。於是魯昭公又想聯繫真正的霸主晉國。但是,晉國也是“六卿執政”,季平子早就跟晉國六卿打好了招呼,於是晉人不為魯國出頭。結果,魯昭公死在了國外。這八年間,季平子攝行君位,季孫氏的權力達到了巔峰。最後,季平子擁立魯定公繼位。

二.家臣之亂

家臣,是卿大夫的私臣,管家。理論上,他們“不知國”而完全聽命於自己的主人。“三桓”在魯國囂張跋扈,屢屢僭越,他們的家臣自然有樣學樣,開啟了“下克上”。家臣之亂起於季孫氏家臣陽虎。上一段講到,季平子帶領三桓驅逐了魯昭公,而這其中,季孫氏家臣陽虎出力頗多,逐漸掌握了季孫氏的家軍。季平子死後,年幼的季桓子繼位後,不能掌控家族,實權逐漸落入了家臣手中。魯國形成了一種有趣的現象,魯侯被季桓子壓制,而季桓子又被自己的家臣壓制。

魯國“三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能僭越魯侯,世代執掌魯國?

季孫氏家臣,陽虎

陽虎素有野心。季平子入葬後,陽虎公然索要季平子生前代行君位時期佩戴的璵璠,而另一個家臣仲梁懷沒有答應陽虎,從此遭到了陽虎的忌恨。季孫氏手下另一個實權家臣叫公山不狃,掌管著季孫氏的封地費邑。當年季平子的送葬隊伍回到費邑時,季桓子主動敬公山不狃,但是仲梁懷卻不敬。公山不狃大怒,於是與陽虎一拍即合,準備共同誅殺仲梁懷。陽虎帶兵不僅驅逐了仲梁懷,還軟禁了自己的宗主季桓子。在陽虎的脅迫下,陽虎被授予季孫氏代理人的身份。此時,叔孫氏剛剛換了宗主,叔孫武叔,同樣是個孩子。而如前文所述,孟孫氏的宗主同樣是個年輕人孟懿子。

於是,控制了季孫氏的陽虎,一躍成為了魯國實際的掌權人。

陽虎是個有理想的權臣。他怕三桓的宗主一天天長大難以控制,於是有意結交三桓家族的庶出子孫。陽虎的計劃是,誅殺季孫氏、叔孫氏宗家,改立庶出子孫,而自己直接繼承孟懿子的位置,代替孟孫氏。這樣就會大大削弱三桓的世卿世祿的地位,而自己走上前臺執掌政權。但他辦了一件錯事,就是忽略了孟孫氏的宗主孟懿子的能力。季平子驅逐魯昭公,孟懿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陽虎執政時期,此時的孟懿子雖然依舊年輕,但是也是見過大陣仗的。不知道陽虎從哪得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實力直接消滅孟孫氏。

陽虎在準備了一段時間後,調集季孫氏軍隊,挾持季桓子,開赴都城曲阜東門準備政變攻打孟孫氏。然而這一切都被孟懿子看在眼裡,立刻集結軍隊嚴陣以待。而季桓子也成熟了不少,買通了給自己駕車的車伕,直奔孟孫氏家中請求庇護。於是,孟孫氏和陽虎的季孫氏軍隊大戰,將陽虎打敗。陽虎流亡齊國。在三桓存亡的生死之戰中,孟懿子再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魯國“三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能僭越魯侯,世代執掌魯國?

孟孫氏宗主,孟懿子

季孫氏經此大戰,實力耗損,曾經與陽虎同謀的公山不狃趁機割據季孫氏封邑費邑,不聽季孫氏號令。而叔孫氏也被權臣所制。叔孫氏的封邑在郈邑,被叔孫氏家臣侯範佔據。叔孫氏宗主叔孫武叔兩度率軍攻打,都沒有攻克。而孟孫氏的孟懿子,明面上是三桓中唯一一個不被家臣所制的,但是不代表他就沒有強力家臣。孟孫氏的封地在郕邑,成邑宰是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公斂處父雖對孟懿子忠心,但是孟懿子拿他也沒辦法。陽虎之亂時,公斂處父請求追擊陽虎,孟懿子不准許,結果公斂處父以殺尋求庇護的季桓子為威脅,嚇得孟懿子趕緊同意了請求。

此時的三桓,可謂各有各的煩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孔子登場了。

三.孔子的“隳三都”

所謂三都,就是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是三桓家族封地的核心。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核心封邑作用很大。晉國智氏想滅趙氏,趙氏放棄所有封地,死守自己的核心晉陽,一直拖到反殺智氏。而周代,城牆的高度也是地位的象徵。三桓專權已久,自然是拼命加固自己的城池,僭越違反周禮。

此時,孔子在魯國一展政治抱負,升任大司寇,力求“去三桓、匡公室”。他勸魯定公進行“隳三都”,即根據周禮,拆除三都城牆逾越禮制高出的部分。這樣,三桓家族的據點將被大幅度削弱,有利於魯侯的權威。孔子本以為三桓會激烈反對,沒想到的是,這三都早就被三桓的家臣佔據了。苦於家臣尾大不掉的三桓一口答應。於是“隳三都”開始了。值得注意的是,孟孫氏的宗主孟懿子還是孔子的學生。此時的孔子是具有一定權威的。

魯國“三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能僭越魯侯,世代執掌魯國?

孔子

久困家臣還無力平叛的叔孫氏第一個帶頭搗毀了郈邑。而季桓子聯合孔子的魯侯軍,攻打被公山不狃佔據的費邑。公山不狃見聯軍勢大,就率費邑軍主動出擊,直接攻打魯國都城曲阜,嚇得魯定公倉皇逃到了季孫氏家中躲藏。孔子沉著指揮軍隊,擊敗了公山不狃,後者逃亡齊國。

魯國“三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能僭越魯侯,世代執掌魯國?

季孫氏宗主,季桓子

眼看“隳三都”就要實現,此段出鏡率極高的孟懿子再次站了出來。孟孫氏本來就是三家中受家臣制衡最少的,同意“隳三都”完全是跟風。這時,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洞察出孔子“隳三都”是為了削減三桓實力的真實意圖,於是對孟懿子說,“郕邑在邊境,沒有了高大的城牆,就擋不住齊國了。郕邑是孟孫氏的根本,沒有郕邑還會有孟孫氏嗎?”於是孟懿子反悔。魯定公親率大軍前去拆毀郕邑城牆,此時,季孫氏、叔孫氏已經達到了借孔子之手驅逐家臣的目的,於是不再支持孔子和魯侯。孟懿子不好公開反悔,進而態度曖昧,縱容公斂處父抵抗魯定公大軍。郕邑異常堅固,久攻不克,於是“隳三都”不了了之。孔子的計劃,就毀在了自己的學生孟懿子手中。三桓不久就驅逐了孔子,孔子開始了周遊列國。

四.三桓的滅亡

孔子“國人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三家邑城過百雉,違反了周禮,不利於周王室的統治”的主張,以及後來的“隳三都”,雖然有力的打擊了三桓,但從後世角度看,是純粹的守內虛外,寧與友邦、不予家賊的辦法。春秋戰國是大爭之世,拆毀了高大的城牆,雖然打擊了家賊,但是卻也無力阻止外部勢力的干擾。況且,“隳三都”變向幫助三桓滅了家臣勢力,絲毫沒有減弱三桓的實力。

魯定公死後,其子魯哀公繼位,繼續被三桓欺壓。此時,三桓的領頭人是孟懿子之子,孟武伯。魯哀公有一次問孟武伯:“我會善終嗎?”結果孟武伯冷冷的答道:“臣不知”。隱忍了二十多年後,魯哀公決定聯合東南強國越國,繞開三桓和越國會盟。會盟是非常屈辱的,魯哀公如同臣屬般為越王開道,並請求聯姻。而越王傲慢的走在魯侯身後,如同主君。魯哀公二十四年,季桓子的兒子季康子去世,魯哀公趁此機會準備聯合越國討伐三桓。結果,越國還沒出兵,三桓就如同他們的祖先驅逐魯昭公那般,驅逐了魯哀公。魯哀公最終死在了國外。三桓又立了魯悼公,此時,三桓大,魯如小侯。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奇怪。強勢的三桓,居然突然無緣無故的消失在了歷史上。在魯悼公的孫子魯穆公繼位後,公室重新掌權,魯國曆史上再無三桓記載了。魯穆公用了什麼手段滅了三桓嗎?為什麼史書上對這段歷史記載不詳呢?

歷史永遠沒那麼簡單。大家都熟知的一段歷史是,魯穆公時期,齊國大規模進攻魯國,而魯國人名將吳起殺妻求將,大敗齊軍。其實,齊國這次攻佔了魯國大片領土,其中就包括了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也就是說,孟孫氏、叔孫氏被齊國抄了老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而魯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季孫氏是季桓子的孫子季昭子,之後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個小國,費國。也就是說,季孫氏獨立了。到了戰國時期,這個費國依舊存在,是淮泗十二小國之一。

魯穆公雖然恢復了權威,但是代價是慘重的,從此魯國徹底淪為小國,領土只有曲阜周圍的國土。六代以後,就被楚國滅亡,祭祀斷絕。

總的來說,魯國的“下克上”歷史悠久,幾乎伴隨了魯國春秋的歷史。而多代魯侯與三桓的爭鬥,大大消耗了魯國的國力,使得這個西周大國一直難於發展和進步,逐漸沉淪。至於魯穆公時代,是否與齊國達成了某種默契,坐看孟孫氏、叔孫氏的封地被齊國奪走,從而使得魯國國君權得以恢復?這個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瞎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