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皇后汪氏:一生为性格所执,纵被废亦不悔

在自然现象中,有一种自然效应名为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若把这种效应带入王朝的发展规律,那么明朝的土木之变应该算一个例子。土木之变除了事件主人公明英宗外,一大批人与事开始围绕变局而变化。有的人命运开始变化,有人喜有人悲,悲的人都知道是谁,喜的人朱祁钰应该算一个,因为他意外成为了皇帝。朱祁钰做了皇帝,又带动了另一个人命运的改变,他的王妃汪氏成了皇后。

土木之变间接改变了汪氏的命运,而南宫复辟后汪氏却与丈夫朱祁钰的结局反差有点大,与其所做所坚持的不无相关。

朱祁钰皇后汪氏:一生为性格所执,纵被废亦不悔

明代皇后

◎一场战争意外拉其入局

公元一四四九年,一场惨败的的战争让偌大的明帝国陷入危机中。明英宗亲率大军征瓦剌,此战以明军完败收尾,但最可怕的并不是失败,而是此次明朝这边名义上的首领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方面俘虏了。

君主被俘虏,除了耻辱之外,最大的危害就是权力的真空。一四四九年的明朝就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封建社会,英宗暂时无法回归的情况下,选定一个皇帝尤为重要。但在那时的明朝似乎只有选择朱祁镇的兄弟朱祁钰最合适。

正统十四年九月癸未,上在迤北,郕王即皇帝位,尊上为太上皇帝。

就这样朱祁钰登上了皇位,其王妃汪氏也成为中宫之主,汪氏能成为皇后,也是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

汪氏在没有这次变故成为皇后前,没有收到太多关注,关于其介绍也比较简单。

汪氏,顺天人。正统十年册为郕王妃。

按照现在来说汪氏是京师土著,在正统十年成为朱祁钰的王妃,其家族也是统治阶层的一员,所以成为王妃也不奇怪。

没有土木之变,汪氏应该做个生活无忧的王妃是没有问题的,但战争让其进入明帝国的政治核心。

从此汪氏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她也开始去影响明朝的政治。

朱祁钰皇后汪氏:一生为性格所执,纵被废亦不悔

朱祁钰

◎刚烈的一生——被废

汪氏在朱祁钰的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并没有太出彩故事,但其有两大性格特点,一是贤,二是正直刚烈。

首先来说汪氏的贤德,在正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后有贤德,尝念京师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

此事的背景是在朱祁钰登基后任用主战派大臣于谦进行的北京保卫战,这场战争是在英宗被俘后,瓦剌与明朝谈判破裂后,双方在京师城下进行的战争。

此战也是非常惨烈,于谦将全程百姓发动起来,一起打赢了这次保卫战,但明朝方面也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

汪氏在战争中无法帮助丈夫朱祁钰做什么,那唯有做些后勤和安抚工作。不管将士还是百姓战死后,都要入土为安,毕竟死者为大。

此是汪氏的贤德,可这不是她最重要的性格,其影响一生的性格其正直刚烈。

汪氏的丈夫朱祁钰一开始并不想做皇帝,完全是形势所逼,因为当时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还太小,无法承担国家社稷之重,所以朱祁钰算是临危受命。

虽说朱祁钰没有心思,但时间一长他难免会有些心思,心思之一是软禁回来的英宗,心思之二就是要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景皇帝既即位,意欲易储。

朱祁钰要换储君遭到大部分朝臣的反对,因为当初太子朱见深是在朱祁钰做皇帝之前由孙太后所立,也就是说朱祁镇儿子朱见深才是明朝正统继承人。

那么汪氏对于丈夫的所为是什么态度呢,一句话,强烈反对。估计朱祁钰也没有想到直接的皇后反对意愿这么强烈。

(景泰帝)将废英宗子宪宗为沂王,而立见济为皇太子。议定,后执不可,谓:"若此,恐碍监国名。夫犹是祖宗之天下,已代之为帝而反其子,让也。让则公,公则贤名皆归之。"

汪氏的态度直接激怒了朱祁钰,他认为汪氏之所以如此不赞同,完全是因为朱见济不是汪氏所生。

的确,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并不是汪氏所生,而是另一后妃杭妃所生。其实汪氏反对朱祁钰的做法并不完全是因为此,从关系来说,汪氏是朱见济的嫡母,毕竟汪氏是正妻,而朱见深是汪氏的侄子。

所以汪氏反对换储君这事跟其性格有很大关系,汪氏性格中有正直刚烈的一面,此性格特点容不得朱祁钰改变合法继承人。

汪氏的反对让朱祁钰的反应更激烈,直接废了汪氏的后位,立朱见济的母亲杭氏为后。

景帝欲立为太子,而废宪宗,后执不可。以是忤帝意,遂废后,立杭氏为皇后。

通过"后执不可"到废后,可以猜测出汪氏性格何其刚烈,宁愿被废,也不愿支持朱祁钰的做法。其实这件事有没有汪氏的表态对于事情的结果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朱祁钰是铁了心要废太子朱见深。

朱祁钰皇后汪氏:一生为性格所执,纵被废亦不悔

土木之变

◎种善因得善果——被承认

汪氏被废后,杭氏接替了她的位子,但是朱祁钰最后的算盘落空了,只因他儿子朱见济不幸早逝了。

有大臣对此事发表了看法

:""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很简单,表示这一切都是命。似乎正是这样,朱见济早逝后,朱祁钰身体越来越不好,病重不起。

如此情境,明王朝又一次危机袭来,就是继承人不明确。继承人不明确,皇帝不急,但朝臣可是心急如焚,于是一场秘密行动开始了。

公元一四五七年,明王朝皇宫内一场政变开始了,部分朝臣打开了南宫,重新迎回被软禁的明英宗。

南宫复辟的结束,明英宗再次登上帝位,对于明英宗来说首要任务便是废除朱祁钰这个代替者。

七年,杭后崩,谥肃孝。英宗复位,削皇后号,毁所葬陵,而后仍称郕王妃。

英宗上位后,对于朱祁钰后宫的措施是削杭氏皇后号,毁了她的陵墓,但是对于汪氏却采取了包容手段。

不仅如此,景泰帝被废后,不久就病逝,但英宗没有让汪氏殉葬。要知道英宗此时并没有废除后宫嫔妃殉葬制度。

景帝崩,英宗以其后宫唐氏等殉,议及后。李贤曰:"妃已幽废,况两女幼,尤可悯。"帝乃已。

这是英宗和满朝大臣对于汪氏的关照,因为朱祁钰另一后妃唐氏是被逼殉葬的。而汪氏之所以被宽容,除了与其被废外,更重要的就是她对于储君的态度与明朝信奉正统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才能得到重臣李贤为其求情。

汪氏不但受到明英宗的关照,而且还受到太子朱见深的恭敬,毕竟当年汪氏可是为反对废其储君位而与丈夫翻脸,最终导致丢了后位。

宪宗复立为太子,雅知后不欲废立,事之甚恭。因为帝言,迁之外王府,得尽携宫中所有而出。

汪氏在余生得到明宪宗以及后代很好的照顾,一直活到八十岁才去世,这在古代后宫是非常少见的,只能说明她的余生是衣食无忧,身心健康的。

汪氏去世后,她的皇后身份是被明朝君臣所承认的,"正德元年十二月薨,议祭葬礼。大学士王鏊曰:"葬以妃,祭以后。"遂合葬金山。明年上尊谥曰贞惠安和景皇后"。

朱祁钰皇后汪氏:一生为性格所执,纵被废亦不悔

明宪宗

◎黑白说

汪氏的一生基本就是土木之变与南宫复辟后明朝主要政治形态的侧面反映,因土木之变她意外成为中宫之主。

朱祁钰的易储风波充分说明了,明朝普遍信奉的正统思想,而汪氏的刚烈性格使其不能支持朱祁钰的行为,那么废后就在所难免了。

可是事件的发展规律谁又能说的清楚,汪氏被废竟然成为其后半生的保命符。英宗南宫复辟后,汪氏就成了支持正统的人,而且是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的。这也是明英宗、明宪宗和明朝朝臣所承认她的重要原因。

用小说中经典语句那就是"一饮一啄莫非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