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如今,我國每年上映的電影數不勝數,拍攝完成但未上映的電影更是不計其數。對於在大小城鎮中生活的居民來說,節日假期、茶餘飯後親臨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露天電影,也是許多人關於鄉村生活的美好記憶。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看電影

電影——作為一種光影藝術,其誕生的100多年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晚清時期,西風東漸,隨著上海、廣州、天津等大城市相繼開埠,以電影為代表的西式娛樂方式傳入中國,為中國人提供了新的文化生活選擇。今天就說說,100年前電影初傳中國時的經歷。

電影傳入中國的歷程及早期的行業生態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牆》《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動態影像,這標誌著電影的正式誕生。轉年1月18日,電影就經外商由香港登陸中國,稍後又有一名法國人在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這是電影最初的稱呼。1902年,俄國人考布切夫在哈爾濱開設考布切夫電影戲院,中國第一家電影院也這樣誕生了。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當時的電影期刊《影戲譚》

中國人自己製作電影的開端,是在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譚鑫培表演之《定軍山》無聲電影。1909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影片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1913年,張石川、鄭正秋拍攝了第一個短故事片《患難夫妻》。1931年,洪深、張石川攝製了著名女星胡蝶主演的第一個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譚鑫培及《定軍山》劇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電影業突飛猛進的時代,到1934年,全國大型電影院達到200多家。電影是巨大的商機,許多製片公司相繼成立,也吸引了眾多從業者。那麼,演員從哪裡來呢?《申報》《上海電影志》《中國電影發展史》等資料,對演員的來源有所記載:其一是文明戲演員。文明戲即現代話劇,與電影相比,其表演形式大致接近。上海藝術劇社的陳波兒,商務印書館工人俱樂部的包桂榮、張繩武、丁元一等人。其二是戲劇演員,如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評劇演員筱白玉霜等人,但是戲曲與電影表演差距巨大,戲曲演員轉型電影演員的人不多。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陳波兒、梅蘭芳、筱白玉霜

其三是科班出身的演員,類似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當時“明星影戲學校”“中華電影學校”“遠東電影學校”等十多所專門的電影學校成立,專門培養專業的電影人才。其四是影片公司的創辦者、創辦者的親友,如明星影片公司創辦人之一的鄭正秋之子鄭小秋,民新影片公司創辦人黎民偉、黎民偉之妻林楚楚、之子黎鏗、侄女黎灼灼等人。第五種是社會招聘人員,如阮玲玉就沒有經過電影學校培訓,只有特殊的生活經歷、能夠表達豐富的情感而直接被選為演員;著名的徐來、王人美、黎莉莉等人則來自舞蹈團。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早期著名中國影人:鄭正秋、黎民偉、黎灼灼、王人美

現在,演員的薪酬問題常常成為熱點話題。近代的電影演員薪酬是多少呢? 當時,演員受僱於電影製片企業,按月領工資,而非實行現在的經紀公司制、片酬制。從文明戲演員轉為兼拍電影同時演出新劇劇目的演員,每人月薪大約三四十元。如果自身條件好,月薪會相應增高,但福利很少。也有少數例外,如胡蝶就擁有公司配備的汽車。演員拍得好會有獎勵,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成功放映後,所得票房提出一成半,作為演員的獎勵。1934年10月10日發行的《電聲》公佈了當時主要電影明星的月薪,當時王人美月薪一百二十元,胡蝶月薪四百元。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電聲》刊登的明星薪酬表

近代電影院放映哪些電影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後,中國電影工業突飛猛進,既有明星、天一、聯華等有名的電影公司和羅明佑等著名的電影實業家,也有張石川、鄭正秋、洪深等名導演,還有胡蝶、阮玲玉、楊耐梅等紅極一時的明星。中國人自己拍攝國產電影,有名的如《定軍山》《歌女紅牡丹》《漁光曲》《棄婦》《不堪回首》《難為了妹妹》《傳家寶》等精品國產影片。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近代中國電影的典型代表:胡蝶與《歌女紅牡丹》劇照

除此之外,大城市的電影院還引進外國電影。一戰之後,天津的電影市場就基本被好萊塢電影控制。其中有一些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的影片,給天津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如著名女星莉蓮·吉許(LILIAN GISH)主演的《賴婚》,瑪麗·璧克馥(MARY PICKFORD)主演的《小伯爵》,武俠明星範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主演的《三劍客》《蒙面劍俠》,以及卓別林等表演的滑稽影片。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道格拉斯·範朋克劇照及外國電影廣告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1936年天津光陸影院電影票

天津觀眾尤其喜歡卓別林(當時翻譯為賈波林)。一首竹枝詞這樣寫道,“西權仙裡比光明,電影樓臺萬國新。幸得平安尋樂處,歡迎爭說賈波林”。他出演的電影中,有許多描寫貧民生活的片段,他演的片子,不但可笑,在笑聲中還包含著眼淚。

一位觀眾在《大公報》上刊文談了他的感受,“對於銀幕上的賈波林君,向來沒有多大的信仰”,但他看完由卓別林演出的《巴黎一婦人》後,讚歎“賈君……以職業關係,日以描摹社會為事,而平時所作,大都皆滑稽諷刺之劇,獨於《巴黎一婦人》始終以悲情寫照。殆亦有所為而發。令人深長思之矣。”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天津電影觀眾的觀影感受。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大公報》對卓別林的介紹

當時的電影受歡迎,報紙上常常刊登電影廣告,票價也不斷降低。例如1920年代的天津,有名的天津電影園,頭等票只收二角。1925年改為皇宮電影院後,內部裝修不斷改善。它們這樣宣傳:

交通便利,電汽馬車直達門前;電力顯足,招待周到以便觀客;夏有電扇,冬有汽爐,極合衛生;各級座位,精美舒泰,使人忘倦;儲衣有室,四周有廊,便於散步;咖啡西菜,間敘便餐,無一不宜;由美買得銀製帳幕,光線精明。

天津作為縮影,反映了近代大城市電影院的一些情況,上海、漢口、廣州的情況也與之相類似。

早期的電影“追星族”

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武漢等城市,各擁有幾十家電影院,每天吸納成千上萬民眾進行消費。1934年的天津,電影院趨向平民化,其火爆程度甚至把許多大戲園子擠得沒了客流。到了1940年左右,電影院內“從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到呱呱的小孩子,都是幕下的座客”。

電影消除精英文化特質的趨勢,既吸引了眾多觀眾,也催生了為數不少的影迷。“嗜影”之人、“愛影諸君”,是國人對影迷的最早稱呼。他們收藏明星的照片,與明星合照,與現在無異。曾在中國第一部愛情片中擔任女主角的殷明珠,在未入影壇之前,其實便是一個標準的影迷。她“好觀電影,劇院每一片出,雖載風雨,亦必往觀,海上所演者,殆或無遺。平生所推崇者,唯一寶蓮女士 Pearl White……而其姿容之美,亦克似於寶蓮。”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殷明珠

影迷們熱衷於議論明星、劇情和導演。在時尚、發達又高度商業化的近代上海,看電影是一種普遍的消費方式。當時人稱:“談上海生活的人,如果沒有在北四川路上用過錢,看過影戲,喝過咖啡,未免是美中的不足。”在虹口、閘北、楊樹浦的絲廠、紗廠小姐妹和家庭婦女,是明星們的熱衷者。她們週末湊錢看電影,平時就在宿舍裡、在家裡模仿,有錢的話還穿明星服裝,理明星頭髮,到後臺給明星送花。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以明星頭像作為封面的電影雜誌

一些報紙抓住了影迷們的心理,推出了很多專門介紹明星軼聞趣事的文章。如1921 年的《影戲雜誌》刊登了明星照片將近百幅。1924年底和1925年初,《申報》開了專欄,介紹國內外的明星卓別林、郎卻乃、曼麗卡等及中國的殷明珠、王漢倫、楊耐梅、張織雲等一眾女明星。1924 年至 1925 年間的《電影雜誌》,也以連載的方式介紹了羅克(自述)、範朋克等外國導演和明星的成長曆史。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明星影片公司導演張石川作品《孟麗君》

結語

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電影藝術都在蓬勃發展。除了供休閒之用,不同類型的電影也為人們提供了反思社會生活的平臺,它引人思考、啟發人生意義,甚至起到教化引導的作用。在兩個層面上,電影不僅衍生了電影理論、電影藝術、電影攝製等學科,還催生了不同的影迷文化,成為鐫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藝術形式之一。近代都市文化中的電影,是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民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瞭解近代中國的電影發展,有助於我們從社會文化角度理解100年前的中國社會。

100年前的中國民眾如何看電影?談談電影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

民國時期慕容婉兒、嚴俊主演的電影《霓虹曲》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