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魏略》等古籍說羅馬(大秦)人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記得世紀之初,網絡上有許多帖子提出並論述“中國人是白種人的後代”、“華夏文明的雅利安來源”等

聳人聽聞的觀點。時至今日,此類論調雖不復當年之囂,卻仍在網絡中擁有一定影響。是間三國時期史籍《魏略》中的一段記載,成為持有上述論斷的眾人紛紛引用的史證。

為什麼《魏略》等古籍說羅馬(大秦)人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三國時期魏國的地圖中少數民族環列周邊

《魏略》是三國時期魏的郎中魚豢私撰一本記載魏國曆史的史書(原書已亡佚)。後來,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曾大量引用《魏略》這本書的記述。特別是《三國志》中缺少對西方各國、諸民族的專題傳記,《魏略》中大量關於當時西北的風土人情的敘述,便被引入《三國志》,填補此書中的不足。

為什麼《魏略》等古籍說羅馬(大秦)人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魏晉古畫中的人物

在《三國志-卷三十》的註釋中,《魏略》有一句歐洲古羅馬人容貌的記載:大秦國……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自雲本中國一別也……“似中國人而胡服”傳達的含義是在三國時期,魚豢聽說西方大秦國人相貌和東方人差不多。可這個記載卻被許多今人聯繫起《三國演義》中孫權碧眼紫髯的記述,便感覺三國時期的中原人,容貌如同今時的歐洲人。

其實孫權的碧眼並不見正史記述,紫髯雖有記述,但疑似後人對武官儀容尊稱的曲解。從考古發現上也能佐證,即便當時中原有一些金髮碧眼的人,亦不過偶然歸海之溪水,未必是東方赫赫然主流居民。

反觀中古時期西方白種人的容貌,特別是地中海沿岸居民的容貌也與如今的狀況大有區別。人類學家Arthur Kemp把歷史上的白種人歸納為三個原始群體:北歐日耳曼人,阿爾卑斯人和地中海人:

為什麼《魏略》等古籍說羅馬(大秦)人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北歐日耳曼人

為什麼《魏略》等古籍說羅馬(大秦)人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阿爾卑斯人

為什麼《魏略》等古籍說羅馬(大秦)人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地中海人

在今天這三個原始群體中,只有前兩個還以一定的數量存在。而古代歷史中最初的地中海人是不應該和今天我們所稱的地中海人相混淆的。地中海人主要呈現(但不是絕對或者全部)如下的特徵:黑色的毛髮和眼睛,高挑或者碩壯的身材,或長方形或圓形的顱骨(譯自Arthur Kemp《MARCH OF THE TITANS》)。

為什麼《魏略》等古籍說羅馬(大秦)人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壁畫:跳舞的女人和小豎琴表演者

此外,地中海地區居民自古便膚色較深, 在上圖Tomb of Orcus, Tarquina伊特魯里亞人的壁畫中,古歐洲藝術家甚至將男性的膚色繪成了紅色。這與日耳曼人西進之後,導致金髮碧眼人口比例增大的情況有異。

在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為地中海沿岸霸主。商貿往來及兼併戰爭頻繁,其境內人種融合較為迅速,大量膚色較深的閃含語系民族逐漸與地中海白種人融合,其面容仍保留了黑髮、黑眼睛、深色皮膚等地中海白種人的特徵。與此同時的東方,經過秦漢兩代,一些具有白種人特徵的戎狄部落相繼融入華夏之中,中國北方人的面孔應當與現代有差異,而與地中海沿岸之民有類似之處。

為什麼《魏略》等古籍說羅馬(大秦)人和中國人長相“相似”

埃及前總統薩達特,除捲髮外,其面容與中國人很相似

然而東西方人類的面容也只是相似而已,一如《魏略》中也只是說“似”中國人,而不是“同”中國人。因而,由這段記載就得出“三國時期中國人長著西方面孔”或者同時期“南歐人長著中國面孔,與中國人同屬一個種族”的結論,都是非常片面的。

至於《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大秦國“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晉書-四夷傳》記載大秦國“其人長大,貌類中國人”,《魏書·西域傳》和《北史·西域傳》記載大秦國“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這些記載皆應來自《三國志》從《魏略》中的引文,不足以作為新的論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