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在波瀾壯闊的古典時代,如果要說最讓人覺得激動不已的征途,莫過於以一國之力摧毀橫跨歐亞非的波斯帝國的亞歷山大,以及憑一己之力,幾乎滅亡羅馬共和國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這兩個人,都在國力不如敵人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率領的百戰之師,接連大敗敵人,對於他們個人而言,用每戰必勝來說,是並不為過的,然而,亞歷山大卻能最終能建立偉業,取得馬其頓-波斯戰爭的最終勝利,而漢尼拔卻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落敗,最終在被逼異國的命運中走向自盡。為何這兩位能力同樣優秀的將領,會走向如此迥異的結局,原因有很多,但是今天我並不會講述所有原因,而要提及其中一個關鍵要素,那就是他們面臨敵人的戰略的極大不同。

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東征取得勝利的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的東征,其實在開局上並不如漢尼拔,亞歷山大並沒有出奇兵,實際上,馬其頓人的戰略進攻路線,早在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在位時,就已經被波斯帝國所預判,以致於當亞歷山大實際開始進軍時,小亞細亞的波斯總督們,便在格拉尼庫斯河堵截亞歷山大渡河,多虧馬其頓軍戰鬥力強悍,波斯軍將領不和,希臘裔將領門儂的重步兵沿河堵截策略沒被執行,這才順利擊敗了這支波斯軍隊,從而繼續這場東征。

而漢尼拔的進軍,就堪稱是神來之筆了,儘管從西班牙到意大利北部的路程,對漢尼拔組織的軍隊造成了極大的損傷,特別是在阿爾卑斯山時,當地惡劣的環境讓迦太基軍隊大量減員,但不得不承認,當漢尼拔出現在羅馬人的戰略後方時,基本將羅馬人的戰略部署打了個稀巴爛,同時還避免了正面應對羅馬共和國佔盡優勢的海軍力量。

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兩者在戰爭初期的開局儘管略有不同,但是,他們的敵人這時的戰略,就開始呈現出有趣的不同點了。與大多數人想象不同,伊蘇斯戰役前的馬其頓遠征軍,其實面對的局勢相當險惡,因為雖然他們在小亞細亞地區無往不利,但在波斯帝國廣闊的疆域上,敘利亞、西奈半島、埃及、兩河平原、波斯本土等地,還在波斯帝國的手中,特別是由於馬其頓財政基本崩潰,無力維持海軍力量,因此在亞歷山大主動解散自家海軍後,東地中海地區,基本上淪為了波斯帝國的澡盆,因此,前面提到的希臘裔波斯名將門儂,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那就是利用強大的波斯海軍,直接襲擊兵力空虛的馬其頓本土,用一擊狠狠的左勾拳,終結亞歷山大的命運。

就這個策略而言,馬其頓軍其實沒有太多的反制方案,實際上,一旦門儂的策略得到波斯海軍全軍的助力,像是雅典、斯巴達等傳統的反馬其頓希臘城邦,是有可能脫離暗潮湧動的馬其頓科林斯同盟,轉而協助波斯人的,而馬其頓除了海上的波斯海軍外,還有即將到來的波斯帝國主力大軍,因此可謂是腹背受敵。

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與龐大的波斯相比,布匿戰爭時的羅馬資源極其有限

而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其實也有類似的策略,但是,這個策略執行的時間,已經是戰爭過了大半時間後了,而羅馬這邊,提出用迂迴的左勾拳反擊的人,正是擊敗漢尼拔的羅馬名將西庇阿。羅馬人之所以直到戰爭要到尾聲才執行這個策略,原因並非是他們愚鈍,實際上,羅馬人當時手裡的資源,遠遠不如亞歷山大時期的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在伊蘇斯戰役前,核心的本土毫髮無損,手頭的武力也沒有太大損失,絕大多數的領土也還在掌握,因此原則上可以放心大膽地執行門儂的直擊馬其頓本土的策略,但是羅馬人不然,羅馬所控制的意大利本土遠遠不如波斯帝國的疆域遼闊,漢尼拔只需要很短時間,就可以威脅羅馬城,並且意大利同時也就是羅馬共和國的核心領土,因而,羅馬人的實力,早在漢尼拔進軍之初,就已經開始被削弱,而到西庇阿提出不理會漢尼拔,而直擊其後方的策略時,羅馬共和國高層是需要很大的魄力,才敢於執行這個策略的。

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的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

然而,事實是波斯帝國和羅馬共和國兩者,卻以完全不同的態度處理了本質相同的策略,所以說,漢尼拔應對的羅馬共和國,就果敢和魄力而言,要遠遠超過大流士三世統治的波斯帝國。而這兩個國家,在戰術層面上遭遇大敗後,對他們的敵人,也有著完全不同的戰略安排。

亞歷山大東征中與波斯帝國的第一場決戰是伊蘇斯會戰,這次戰役其實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在戰略上佔盡劣勢,因為不熟悉地形,原本直奔大流士三世大軍的馬其頓軍不幸向南方進軍,為繞過堵截的山脈而走了遠路,而不巧聽信了亞歷山大病危消息的大流士三世,卻從北部隘口出現在了馬其頓軍正北方,佔領了亞歷山大此前設置的後方陣地,還殺死了留守在此的馬其頓士兵和傷員。此時,波斯帝國大軍堵住了馬其頓軍的退路,致使後者陷入了一戰必勝、否則必死的絕境。與之相比,漢尼拔在坎尼戰役前,就沒有陷入同樣的絕境,羅馬人也沒有佔據地理上的優勢。

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坎尼戰役

而不管是伊蘇斯會戰還是坎尼會戰,眾所周知,都是弱勢方取得了勝利,亞歷山大用3萬人戰勝了號稱50萬的波斯軍隊,而漢尼拔也殲滅了幾乎兩倍於己的羅馬軍隊,兩者都為自己後面的行動取得了極大的戰略主動權,然而,波斯帝國和羅馬共和國,在這兩場史無前例的戰術失敗後,卻走了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

大流士三世在伊蘇斯會戰慘敗後,選擇回到了本土,在那裡重新開始聚集又一批大軍,企圖在下一次戰役中徹底摧毀馬其頓軍,因此,當亞歷山大開始沿地中海海岸摧毀波斯海軍基地時,大流士三世居然沒有什麼行動,甚至在未來馬其頓軍往波斯本土的路上,他也沒有摧毀當地的補給,以阻礙後者的進軍。而亞歷山大本身在伊蘇斯取勝後,雖然取得了很大的主動權,卻在兩個地方跌倒了,那就是提爾,亦稱推羅,以及加沙城,這兩個城市,都大大阻礙了馬其頓軍的推進,特別是迦太基的母國提爾城,更是在馬其頓軍面前抵抗了近1年,逼迫亞歷山大不得不重建海軍,同時付出幾乎於伊蘇斯會戰同等程度的傷亡,這才攻克了提爾,而加沙雖然表現不如提爾,但馬其頓人為了攻克加沙城,也是廢了好大一番功夫。

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提爾城給亞歷山大的東征塗上了一抹陰影

而羅馬人則全然不同,當坎尼戰役失敗後,羅馬共和國立刻形成了以執政官費邊為首的“堅壁清野派”主導的上層,羅馬人面對漢尼拔軍隊,執行了不戰、不離、不談、不少的戰略,以多於漢尼拔主力數量的軍隊,追擊漢尼拔軍,但卻從不於漢尼拔軍正面對決,一旦漢尼拔主動挑戰,就躲進修建的營壘,同時不論在任何劣勢下,都不於漢尼拔進行任何談判,另外,各個城市也一律採取守勢,以致於當漢尼拔大搖大擺地在城外焚燒羅馬元老院議員的莊園時,費邊的策略都沒有被這些人公然違抗,因此,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之後,基本沒有再與羅馬主力軍隊取得正面對決的機會,直到他正面敗北的扎馬戰役。

但是,羅馬人卻一直在其他方面主動與迦太基決戰,他們在本土抗戰的局面下,主動派出軍隊去漢尼拔的老巢西班牙作戰,試圖為之後進攻迦太基本土取得更多的優勢,後來擊敗漢尼拔的西庇阿,正是在西班牙的戰場上逐漸成長,並最終成為與漢尼拔媲美的名將。反觀波斯帝國,當亞歷山大一路控制東地中海沿線,並最終徹底終結波斯海軍後,大流士三世還在沉浸在一場大戰徹底摧毀馬其頓軍的美夢之中,全然沒有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必勝的機會。

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亞歷山大在高加米拉第二次擊敗大流士三世的大軍

因此,漢尼拔儘管在正面戰場上無往不利,卻最終輸掉了戰爭,迦太基淪為羅馬共和國實際上的附庸,而亞歷山大卻能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再一次擊敗波斯帝國後,徹底粉碎了波斯帝國僅存的凝聚力,致使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部下巴克特里亞總督貝索斯殺死,至此,波斯帝國滅亡。

其實從波斯帝國和羅馬共和國雙方的國力來看,羅馬人可以利用的策略,波斯人不僅可以原樣照搬,而且還能做得更好,波斯帝國擁有極大的國土縱深,擁有遠超羅馬共和國的人力及資源,就連在優秀人才方面,其實也有著門儂、貝索斯、馬其頓叛將阿明塔斯等人可用,這些人雖然名氣不大,但從現代存留的歷史材料來看,他們是擁有比較優秀的才能的,可惜的,雙方的戰略卻堪稱截然不同,這也導致命運的不同。

亞歷山大偉業大成,漢尼拔悲慘自盡,為何?羅馬:波斯太蠢

排除國力的劣勢,羅馬共和國是一個比波斯帝國更可怕的敵人

而這個道理對於亞歷山大和漢尼拔也是一樣,試想如果亞歷山大面對的波斯帝國,有著類似費邊的統治者執行同樣的策略,而漢尼拔面對的羅馬共和國,像大流士三世一樣執著於再一次用大決戰取得勝利,那麼恐怕這二位名將的命運就得交換了,因此,亞歷山大的勝利,除了他自身才能、馬其頓的國力、馬其頓軍的戰鬥力之外,波斯帝國的努力也是重要的因素,可惜,漢尼拔的對手就優秀太多了。

歷史上,漢尼拔和西庇阿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曾經在兩人的聚會中討論過古今的名將,漢尼拔力推亞歷山大最為優秀,而西庇阿則詢問漢尼拔,如果你在扎馬戰役中打敗了我,那你又如何評價你自己呢?漢尼拔的回應是,如果我在扎馬戰役中勝過你,那麼,我就是古今第一名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