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有沒有洞見性,就看他的底層思維能力強不強

01 什麼是洞見性?

看一個人有沒有洞見性,就看他的底層思維能力強不強

洞見

說到洞見性,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洞見”。“洞見”一詞語出宋•秦觀《兵法》:“心不搖於死生之變,氣不奪於寵辱利害之交,則四者之勝敗自然洞見。”

字典中通常指明察;清楚地看到。

稍微引申一點就是指能夠透徹的瞭解,能夠透視不易察曉的事物,對事物的見解上比較高明,比較有遠見性。

當我們說一個人洞見性比較強的時候,主要是指這個人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深層邏輯,能夠觀察到別人觀察不到的細節。

通常我們都認為馬雲的洞見性比較強,能夠看得比別人遠,看得比別人深。我們佩服他總能夠在商業領域洞見到事物發展的未來趨勢,提前佈局,成就了一個巨大的商業帝國。

我國曆史上的古聖人——老子更是有著最為高深的洞見性,其代表著作《道德經》,雖然寥寥五千字,卻洞見到了宇宙、人生,乃至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和最底層的道理。白巖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四分之一《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

生活中,每個人的洞見性都是不一樣的,那麼如何看一個人有沒有洞見性,洞見性強不強呢?

其實,你就看他的底層思維能力強不強就行了。

底層思維能力強的人,能夠看到事物的底層邏輯,透過現象看到問題和事物的本質。

因此說,底層思維能力強的人,他的洞見性就會很好。

為什麼生活中有的人看了很多書,掌握了很多知識和信息卻依然沒有洞見性呢?

02 為什麼有的人學了很多知識看了很多書仍然缺乏洞見性呢?

生活中,你是否遇見過這樣的人,非常愛看書,非常愛學習,尤其是喜歡看網上、朋友圈、公眾號等轉發的各種學習文章和信息,然而這個人的洞見性卻並不強。

還有的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專業性很強,專業知識掌握很透徹,但是也同樣缺乏洞見性,一旦超出自己的領域,整體判斷事物的能力和洞見性就很差。

舉個例子,認識一個學園藝專業的博士朋友,在其專業領域,相對一般人來說,絕對算是高手。但是對於生活中其他領域的見解和判斷能力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

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一個小故事入手。

歐洲歷史上,拿破崙可謂是家喻戶曉,在拿破崙與普魯士戰爭結束後,當時出現了兩本比較出名的與戰爭相關的兵書。

其中一本是一個叫約米尼的人寫的,當時可謂非常暢銷,書的內容總結了拿破崙戰爭取勝的經驗以及他的炮兵戰術。

而另一本則是叫《戰爭論》,是戰敗國德國一個叫克勞塞維茨的人寫的。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並沒有就具體的軍事技術和個人的指揮能力展開,而是從戰爭的本質角度進行分析。在當時,由於德國是戰敗國,該書無人問津。

看一個人有沒有洞見性,就看他的底層思維能力強不強

但是今天,經過了時間和歷史的檢驗,稍微瞭解軍事史的都知道《戰爭論》這本人類偉大的軍事著作,全球的軍事家們依然在研究和學習。而約米尼和他的著作,早就被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因為書中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再也沒有人需要學習怎麼用炮了。

同樣是寫關於同一個時代戰爭方面的兩本書,結果為什麼會差異這麼大呢?

就是因為《戰爭論》寫的是戰爭的本質,戰爭的底層邏輯和深層次規律,不僅能夠適用於過去的戰爭,而且能夠解釋未來的戰爭。這就是作者的底層思維能力比較強,對於戰爭有著極強的洞見性。而不是以現象說現象,就戰術論戰術,停留在淺層次中。約米尼雖然總結了拿破崙過去的成功經驗,但是,並不是戰爭的本質層面,在當時能夠流行一時,但並不能指導未來的戰爭。很顯然,一個講的是“知識”,一個講的是“洞見”。

說到根本就是對事物的洞見能力不同。而洞見能力並不取決於信息的多少或知識量的多少,而是取決於這個人的底層思維能力強不強,也就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對事物認知的深層次分析能力。

洞見性強的人,總是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撥開事物層層表象的外衣,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和看問題。而事物的本質規律又有許多都是想通的,不僅能夠解釋一個現象,而是能夠舉一反三,解釋多個現象。

《易經》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理論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事物的最為底層的原理。

說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底層規律或原理,比如二八定律,很多領域都適用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客戶貢獻百分之八十的利潤,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擁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等等。

底層思維能力強的人,總是善於從事物深層次和本質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因此就能夠覺察到別人覺察不到的層面,看到別人看不見的規律,久而久之,其洞見性就會越來越強。

因此說,洞見性並不是取決於學習了多少知識和看多了多少書籍,而是一種底層思維能力,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問題。

事實上,網絡上那些碎片化知識以及信息,對於一個人的洞見性基本上沒什麼用,看得再多也無助於提高你得洞見事物的能力。

而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應該是培養自己的底層思維能力,加強自己認知事物深層次本質的能力。

03 如何培養底層思維能力來提高我們的洞見性

1、透過現象看本質,凡事多問為什麼

看一個人有沒有洞見性,就看他的底層思維能力強不強

多問為什麼

底層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遇到事情要從深層次去尋找問題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從表象去看問題,用現象解釋現象。

同樣是看到蘋果落地這一現象,只有牛頓透過現象去思考為什麼落地的深層次的根本原因,而普通人只是看到了現象本身。

有沒有底層思維,看問題的視角就會不同。培養底層思維能力首先要養成凡事先問為什麼的思維習慣。按照美國人西蒙•斯涅克的“黃金思維圈”理論,要多從why的層面出發思考問題,而不是what層面。

我們拿近兩年比較火的民宿來說,表面上我們是在賣產品賣服務,更底層次上說是在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兩種不同視角和層次,就會產生不同的方法論,當然產生的結果也不同。做得好的民宿品牌都是針對擁有共同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那一部分小眾人群,而不是面向所有人賣產品本身。

為什麼蘋果(Apple)公司在全世界擁有那麼多忠實的粉絲,不是因為它的產品功能更強大,而是因為它們賣的是一種改變與創新的價值觀,而並僅僅是一件電子產品。

生活中,事物的本質和真相併不是長在事物的表面,一眼就能夠看到,而是潛藏在深處。因此,我們不要根據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而是多問問為什麼,當你開始問為什麼的時候,就開始了向深層次去尋找答案,也就開始了用底層思維去思考問題了,你的洞見能力就會不斷加強。

2、底層思維能力是一種能夠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抽象思維能力

培養底層思維能力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能夠將複雜問題簡單化,能夠運用抽象思維抓住事物的本質。

我們所面對的社會已經變得越發複雜和多變,能夠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習慣。

巴菲特在思考複雜問題時強調:“保持事物的簡單性。”也就是面對複雜問題時,你看到的層次越深,事物越顯得簡單,越是看表面,才越是顯得複雜。保持事物的簡單性,就是強調能夠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抽象思維能力,是以一個極簡出發來解釋複雜。

生活中,看似複雜的事物,背後都有一個簡單的原理。牛頓透過各種複雜的運動現象,抽象出了力學的三大定律,即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才讓我們理解起來變得簡單。

愛因斯坦更是將複雜的天體、宇宙的運動抽象為著名的相對論理論,E=mc²這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得公式卻揭示了宇宙運行的能夠守恆的根本原理。

以創新聞名於世的埃隆·馬斯克,曾是PayPal聯合創始人。後來一手創立了三家著名的高科技公司,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純電動汽車特斯拉(Tesla)以及光伏發電公司(SolarCity)。他在思考問題時習慣從事物的“第一性原理”思考。也就是把能夠複雜事情縮減至其最根本的實質。他運用這個原理成功地將火箭發射成本降到原來的幾十甚至上百分之一。

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抽象思維能力,是培養底層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這種能力將複雜的問題拆解為一個較為簡單的問題,你抽象的層次越高,越接近事物本源,越接近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事物的本質,你的底層思維能力就越強。

3、學習那些底層規律性、原理性知識提升我們的底層思維能力

提升底層思維能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學習,大量的學習才能不斷增強一個人的洞見能力。

學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什麼。不是什麼知識都去學,而是學習那麼底層規律性、原理性的知識才更有助於增強一個人的底層思維能力。

舉例來說,摩爾定律就是屬於底層規律性知識,摩爾發現,晶片裡的電晶體數量,大概每隔18-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通過這個發現抽象出我們大家熟知的摩爾定律。這個定律不僅解釋了電晶體數量發展趨勢變化的規律,而且在微處理器芯片、半導體存儲器和系統軟件等領域也符合這個規律。

其他類似的底層規律性、原理性知識,比如微笑曲線、安全邊際、長尾理論、從眾效應、陰陽之道等等。這些知識更有價值,也更能增強我們的洞見性。一個人的洞見能力並不取決於你的知識量大小,關鍵是知識的質量。

老子的《道德經》中講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說的是知識和技能,越學會的越多,越雜亂,而事物的本質和大道,底層原理性的、根本性的知識則越學越簡單,越學越少,越接近事物的本源。

要想提高我們的洞見性,就要多學習老子認為的那些根本性的“道”的知識。

04 結語:在實踐中修煉我們的洞見思維和能力

一個人的洞見能力說到底離不開我們的親身體驗和實踐,上述通過提升底層思維能力來提高洞見性的方法無一不需要我們的踐行,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地習得,才能真正地讓思維方式成為習慣。

在踐行中體驗,在體驗中感知,逐漸培養出自己的洞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