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人最大的絕望,就是在年老無力又命不由己的時候,發現身後空無一人。

01

前兩天,看到一部名叫《Changing Batteries》的奧斯卡獲獎短片。

短片全長只有五分多鐘,沒有一句對白,卻在上映之後,看哭了上億人。

這部催淚小短片的主角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智能機器人。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獨自生活的老奶奶在某一天收到了在外工作的孩子寄來的一個紙盒,上面附了一張便條:

“對不起媽媽,今年又不能回家陪你了,這是我送給您的禮物。”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看完之後,老奶奶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隨之打開箱子,滿臉疑惑。

原來孩子不能回家,買了個機器人陪她。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一身銀白色,圓圓的大眼睛,小傢伙可愛不說,還特別能幹。家裡掃地、擦玻璃、澆花的話,全被他一手包攬。

也許是懷著對孩子的一絲幽怨,老奶奶最初只是把這個小傢伙,當成幹活的冰冷機器。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直到有次奶奶不小心睡著,醒來發現了小機器人悄悄為她披上的毛毯。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奶奶把“他”的付出和陪伴都記在了心裡,在心底也漸漸地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他們一起吃飯,小傢伙吃得滿嘴是油,奶奶會耐心慈愛地為他擦乾;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機器人電池用完了,奶奶會及時給他更換。

兩“人”一起看電視、種花、吃飯……小機器人總喜歡粘著她,像極了從前繞她膝前的兒子。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本以為歲月靜好,兩人能相伴到老。

可是,奶奶終究還是永遠地離開了世界。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小傢伙不知所措極了,“他”以為奶奶也沒電了,於是不斷地往奶奶口袋裡塞著電池……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日復一日,他依舊做著家裡的各種事情,等待著奶奶能夠醒來的那天。

直到自己的電池用完,“他”也永遠地閉上了眼。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故事就此畫上句點。一個孤獨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沒有等來孩子的陪伴,卻等到了一個小機器人毫無保留的陪伴和守候。

兩個看似毫無交集,無法溝通的個體,隨著時間的流逝,竟成了彼此情感的牽絆和寄託。

看完短片,很多人都沉默了。

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短片中和老奶奶其實可以說是幸運的,因為有個“人”願意傾盡所有生命和愛來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老年人呢?

從青絲熬成白髮,人到晚年,有多少老人,可以有個人陪在身邊?

02

最近有一份特殊遺囑在微博上刷屏。

蘇州一位8旬老伯,在兒女不知情的情況下,做了一份遺產公證:

“我名下所有財產,包括唯一一套房產,全部無償贈予照顧我六年的保姆。”

賈老伯的故事,讓人羨慕了開頭,卻寒心了結尾。

老伯夫婦倆在闔家歡樂中將一雙兒女迎到世上,此後他們始終懷著感恩的心生活,不管生活是風是雨,一家四口總能彼此支撐著熬過去。

夫婦倆把一切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看著他們漸漸長大,奔赴遠方;看著他們成家立業,組建自己新的家庭。

也看著他們漸行漸遠的背影,越來越少的回家次數,屈指可數的電話……

夫婦倆互相笑著安慰著,孩子們都太忙了,我們不要總煩他們。

賈平凹在《五十大話》中寫過:

老了的身子如同陳年舊屋,椽頭腐朽,四處漏雨。

人在身體好的時候,身體和靈魂是統一的,也可以說靈魂是安詳的,從不理會身體的各個部位,等到靈魂與身體分裂,身體定是出了問題。

隨之而來的,還有巨大的孤獨感。

終有一天,賈老伯的老伴一病不起,連生活也不能自理。

生了病的老太太格外想念在外的兒女們。

於是老伯打電話給在外的一雙兒女:“媽媽病倒了,你們什麼時候能回家陪陪她?”

而電話那頭,一個總有忙不完的工作,一個總有顧不完的小家。

每一件事,都比回家照顧病重的母親重要。

最後,到底誰都沒回去。

電話這頭的老伯,沒有力氣再說一個字。他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臥病在床老伴期待的眼神,只能笑著對老伴說:

“孩子們都忙,說忙完了馬上就回來。”

養兒防老,膝下承歡,兒孫滿堂……

這樣的天倫之樂,慢慢地好像變成了奢侈品。

老伯年紀大了,照顧老伴也總是有心無力,就請了保姆幫忙照顧。

50多歲的保姆,24小時全身心地照料著老伴的身體,也總是願意陪著老太太說說話,寬慰著她。

在老太太生命最後的那段時光中,是她填補了一雙兒女缺席的那個空位。

老伴走之後,老伯心如死灰。還好保姆始終任勞任怨、貼心照料著。

一晃眼,就過了六年。

這六年時間,對於一個人一生的長度來說,不算長;但對於一個年愈古稀的老人來說,卻蘊藏著無法想象的能量。

董卿在《朗讀者》中曾說過: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陪伴也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人拼搏了半生,到老的時候好不容易才能衣食無憂,不用再去為生計奔波。

這時候最缺的就是願意去陪他說話,去和他溝通、願意體貼他,願意成為他精神和情感可以依靠的人。

看了這個新聞,我心愴然。

眼前孩子天真可愛的小臉,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他將來會以何種態度來對我,對一個已經老去的母親?

03

知乎上一直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老年人容易被騙?”

有個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大部分老年人獨自在家。而騙子善於利用情感利益吸引老人,他們會親切的叫他們阿姨,乾媽,乾爹,表現出很關心老人的樣子,這會讓老人們覺得溫暖,騙子就獲取了很高的信任感。”

前段時間,電視劇《都挺好》開播期間,蘇家人就不斷地成了熱搜榜上的常客。

這其中,觀眾討論最多的可能就是蘇大強這個爹。從老伴去世之後的半年時間內,他就各種“作”。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作”就算了,蘇大強還愛上了照顧他的保姆蔡根花,不顧一切地想要和對方結婚,甚至願意把蔡根花的名字加在房產證上。

想起之前看過一個採訪,其中有位老人說了一句話,真的很扎心:

“我知道他們都是騙子,我買這些產品,也不求有什麼效果。但是,我花這點錢,他們能陪我聊天,讓我開心,我覺得挺值的。”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蘇大強不是完全不知道蔡根花就是圖他的錢和房子,但是他卻能自己騙自己:我和她是真愛。

兒媳朱麗不解的說:“媽在世時,家裡菜都是爸買,他做什麼都聽媽的,怎麼變成了現在這樣。”

對此,作者油炸綠番茄給出了一個解釋:

“蘇大強一輩子都活在妻子的陰影裡,但是在言聽計從的蔡根花面前,他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氣,內心深處的那部分自尊和虛榮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但是相比於電視劇的戲劇化處理,阿耐在原著中寫的更加貼近人物性格和現實。

書裡面的蘇大強並不愛蔡根花。他只是滿意蔡根花的低眉順眼,只是害怕一個人面對接下來的老年生活。

蔡根花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

對於蘇大強來說,與其說喜歡小保姆,不如說喜歡這種被需要的情感需求。

當一個老人感到孤單時,任何意義上的陪伴都相當於雪中送炭。

情感從來不是年輕人的專利。相比之下,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更應該得到關注和排解。

因為當身體機能全部下降之後,老人就會像小孩一樣渴望著陪伴。

04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這句話。

這讀來甚是悲涼的話,是出自南京81歲獨居老人的一封遺書。

七年前,獨自生活的老太太身體感到不便,她輪流在兒女們小住了一段時間之後,沒人張口說一句挽留的話。

內心驕傲的老太太,也不願再“打擾”孩子們的正常生活,獨自一人搬到了離世的小區裡。

5分鐘奧斯卡短片看哭上億人: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這七年寡居生活,她從沒有等來過兒女們的陪伴和照顧,等到的只有越來越透徹的孤獨和淒涼。

人最大的絕望,就是在年老無力又命不由己的時候,發現身後空無一人。

終於,預感到將離開的老太太,在中秋節當晚寫下了一封遺書。

她曾猜想,死亡的第二天是否就會有人來。只是,萬萬沒想到的是,直到兩個多月後,她才被鄰居發現。

當血脈關係淡薄,人際交往狹窄,身體不再矯健,幸運者,能老有所依,不幸者,除了回憶往事,再無情感的寄託。

我聽過很多年輕人暢想晚年,自由自在,遊山玩水。那當然是最好的狀態,因為它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有錢,有人陪,身體好。

總有一天,連山水都看不動了啊。

人慢慢縮成一個剪影,坐在角落裡,坐在陽光下,耳邊是呼嘯而過的世界,一切近在眼前,一切卻遠如天邊。

衰老從來就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但反過來想,它也是一個對所有人都特別公平的事情。

所以,可怕的並不是衰老本身,而是老來不知情思何寄的處境。

一個人晚年幸不幸福,其中一小半取決於你有錢沒錢,還有一大半是取決於有沒有人願意傾聽你,理解你,陪著你。

很多人以為父母手裡有錢,衣食無缺,這就行了。

我想,那是你還沒有到真正老去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