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沒有微信,汪涵不用微博:厲害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白巖松沒有微信,汪涵不用微博:厲害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看過這樣一組數據。

10年前,人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只有0.3小時

但如今,每天人均使用手機的時長達到了3小時47分鐘,這個數據在世界範圍內排名第二。

2018年,微信的月活人數達到了10.8億,每天發送出去的信息多達450億條。

從2015年到2018年,微信朋友圈好友數人均增長達到了110%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離不開微信了。

吃飯穿衣,旅行閱讀,生娃戀愛,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朋友圈上演。

他就是白巖松。

幾天前,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白巖松聊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時,提到自己是沒有微信的。

“天天捧著手機,N個小時,只要一無聊就覺得慌,趕緊掏出手機,立即被眼前的東西吸引了。

晚上本來打算11點睡覺,有個健康的生活,心想就看十分鐘,等看了一會兒,你發現哎喲,12點40了。”

他說,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順便把無聊有關的偉大一併拿走了。

所以他不想跟手機太過親近,不想在微信裡跟人應酬社交,不想去湊朋友圈裡的熱鬧。

“當年輕人都開始不讀書的時候,誰讀書誰就會殺出一條血路。誰用手機的時間少一點,多給自己一點無聊的時光,偉大的創造就有可能誕生在誰那裡。”

牛逼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白巖松沒有微信,汪涵不用微博:厲害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白巖松沒有微信,汪涵不用微博:厲害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在主持《火星情報局》的時候,汪涵說過自己有定期刪除微信好友的習慣。

他說當朋友圈的人數達到100多個時,就會有些可怕。

所以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部刪掉,他甚至把陳坤、范冰冰的微信都給刪除了。

不僅如此,汪涵也是從不使用微博的。

“這樣的生活非常非常輕鬆,所有的時間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塗。你會突然覺得,整個人生都發生了變化。”

這樣的汪涵沒朋友嗎?

不,他的人脈大得驚人。

他能跟馬雲把酒言歡,跟捷克總統談笑風生,甚至一個電話可以打到丹麥皇室,幫劉濤處理在丹麥丟失400多萬珠寶的事故。

富商,政客,名流,民間藝人……談笑都是鴻儒,往來從無白丁。

他不是沒朋友,只是不愛把時間精力浪費在維繫人脈、拓展圈子上。

比起在朋友圈裡點贊,奉承,比在微博裡瀏覽八卦緋聞,他更想要把時間留給自己和愛的人。

讀書,寫作,泡茶,陪伴家人……

讓時光在自己的身上流逝,讓思維永遠保持清醒。

也正因如此,這麼多年,他才能一如既往地在舞臺上表現得睿智,成熟,幽默,有內涵。

叔本華說:“一個人熱衷於社交的程度,恰正相當於他在理智上貧乏和庸俗的程度。”

當我們的大腦被垃圾訊息、快餐文化充斥,又怎能騰得出空間去思考呢?

靈魂在捱餓的人,是無法成長的。

白巖松沒有微信,汪涵不用微博:厲害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白巖松沒有微信,汪涵不用微博:厲害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社交媒體上花費大量時間的人更有可能表現出消極的人格特質。

早在2014年,就有研究指出,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和抑鬱、焦慮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信息成癮,信息焦慮,我們拿著手機快速麻木地刷著社交媒體,看著屏幕背後別人的熱鬧喧囂。

時間滴滴答答地走,等到放下手機,腦袋空空,身體疲乏。

那些熱鬧喧譁背後的空虛、寂寥無所遁形。

周國平也說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懂得給社交做減法,給思想做加法。

在作家圈中,薛憶溈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十多年前,他離開了熱鬧的深圳,生活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山下,過著隱士一般的生活。

別人要找他,只能等待他主動打電話過來,如果想要深入溝通就需要通過電子郵箱。

幾十年的文學生涯,踽踽獨行。

在加拿大生活15年,但在飯局上的時間不超過24小時。

遠離人流,遠離信息,遠離時尚,甚至遠離現代生活……

也正因近乎於“隱士”般的生活,才讓他有了如此旺盛如此精湛的創作力。

“深圳人系列”在加拿大法語文學界引起轟動;

《空巢》在國內反響巨大;

《流動的房間》帶給人以驚喜……

2012年,他有五部作品同時由上海的三家出版社出版,創造了中國出版界“薛憶溈年”的說法。

薛憶溈說:

“現代生活看似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容易在社交網絡上交朋友,只要在手機上操作一下就行。

但從存在主義角度說,拋開這些物質東西,其實人就是孤獨的個體,我們常常被熱鬧的假象給欺騙了。”

愚者沉迷呼朋喚友,享受親朋滿座,推杯換盞。

智者都清醒地明白,99%的社交,都是無用的。

白巖松沒有微信,汪涵不用微博:厲害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白巖松沒有微信,汪涵不用微博:厲害的人,都在刪除社交

知乎有個問題:關閉朋友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網友@Victor Yan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關了快一年了。生活中完全沒有任何不適,反而節省了很多時間。

社交網絡完全沒有你想象的重要,關閉朋友圈不會讓本來親近的人疏遠,同樣的即使打開朋友圈不會讓你和別人走的更近。

其實,人心很累,哪有那麼多精力關心別人。多關心關心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最喜歡的人最重要。”

人生就像一班列車,路途上滿是站點,人來人往,聚了又散,能夠陪你走到終點的,只有你自己。

看《奇葩說》的時候,聽到辯手姜思達說過這樣一段話,深以為然。

他說,我們總是習慣於用手機、微信等社交工具跟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保持著聯繫,但卻從不記得要跟自己保持聯繫。

我們忙著為別人點贊留言,時刻關注著這個世界上其他人的一舉一動,但卻從不肯停下來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在社交圈裡戴著面具起舞,卻不知道這只是一出寂寥的獨角戲。

叔本華說:

“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

正是由於內在的空虛,人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的社交、娛樂和奢侈;

而這些東西把許多人引入窮奢極欲,然後以痛苦告終。

使我們免於這種痛苦的手段莫過於擁有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思想。”

所以,學著放棄一些無效的社交,學著拋棄社交圈的蕪雜吧。

圈子簡單了,世界安靜了,人就清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