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千戶大人3


最簡單的答案——因為電影之外,真實的戰爭中日軍確實沒有把懸崖上的攀爬繩割斷。

這不是藝術想象,不是“神劇情”,是事實還原。

日軍為啥不割斷攀爬繩呢?

因為日軍並沒有害怕戰鬥。

我們首先要承認,日軍確實很頑強,無論戰況多麼對日軍不利,日軍“從未怯戰!”

戰鬥打成《血戰鋼鋸嶺》描述的那種慘烈,都要從日軍“從未怯戰”開始。

說真的,如果是英軍和意大利軍站在日軍的戰場上,英軍和意大利軍早就安之若素的投降去喝咖啡了。

儘管美軍佔據了武器優勢,控制了制空權,日軍還是要戰至一兵一卒,打個死幹亡淨,日軍就是這麼狠!

但是,人狠武器不行沒有用呀,只能躲在山洞中,守株待兔,以逸待勞!

問題是,美軍為什麼願意做兔子去撞木樁呢?

如上圖箭頭所示,沒辦法,美軍必須要拿下鋼鋸嶺這個樹樁子,因為這是美軍艦隊的必經之路,繞不開,躲不過。

我們不要認為海洋那麼大,船可以隨便開,不是的,有航線的。

其時,日軍和整個世界的戰鬥已經打成了消耗戰,而日本人擅長這個,上上下下也很喜歡打這種消耗戰。

因為對日本這個“類邪教國家”來說,打一場具有“神聖性”的必死之戰,是具有偉大意義的為天皇獻身。

為天皇獻身嘛,如果是被航空炮彈炸死,被地面炮火轟死,未免不美,總感覺差點意思呀!

哪有近身肉搏來的壯烈呢?

好,那就守在美國鬼子的“必攻之陣地”上,等著與美國鬼子近身戰鬥吧!

我們可以想象,美軍一開始架設攀爬網的時候,日軍是靜靜看著美軍架設的,心說:“來吧,美國佬,讓我們一起戰鬥至死吧!”

到這裡,反而要反問一句:日軍為什麼要割斷攀爬網呢?

又其實呢,題主此問也確實該問,凡是正常人都應該有這種疑問,日軍為什麼不割斷攀爬網呢,讓美軍一次一次地架設攀爬網也是消耗美軍戰力呀!

但是,日軍已經不是正常人類了,1941年12月珍珠港之後,日軍已瘋,二戰後期,日本全國上下已經瘋了,他們所有的戰鬥開始只追求戰鬥本身了,而不再去考慮戰爭勝利與否以及戰爭的意義了。

鋼鋸嶺上的日軍已經成了戰爭殭屍,為了戰鬥而戰鬥,為了追求近身肉搏而放棄了割斷攀爬網。

他們忘記了戰爭,他們只記住了戰鬥!

偷襲珍珠港是瘋子,神風飛行員是瘋子,挑戰斯大林是瘋子,鋼鋸嶺不割斷攀爬網是瘋子。

其實,從日軍開始進攻中國的時刻日本就已經瘋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

《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就是日軍需要有效殺傷敵人。

如果不真正瞭解當時的戰場殘酷情況,是很難理解這個問題的。


《血戰鋼鋸嶺》就是反映在沖繩島戰役期間的一個局部,比這個殘酷的戰鬥還有。

回到正題上來,第一個這個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同時連地形基本都是按原戰役的地點設置的。這是美國導演的特點,只是那個嶺沒有電影中的那麼高,要低十多米。

鋼鋸嶺的歷史照片與影片照

一、日軍採取的地道戰術有關,改變了前期衝鋒的作戰方式,變得極為隱蔽。

1、前期日軍在瓜島等一系列戰役中由於採用在中國戰場的萬歲衝鋒,導致大量傷亡。在瓜島戰役中近2萬多日軍精銳戰死,發動盧溝橋事變元兇的一木支隊全軍覆沒,一木本人刨腹自殺!

在硫磺島戰役中慄林忠道中將要求“一個日本士兵要殺死十個美國兵,才能切腹”,採用了挖地道,地堡等有效的戰役,所以在硫磺島戰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日軍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美軍陣亡6821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傷亡居然超過了日本。相對來說,美國的對於士兵這種傷亡慘重是難以承受的。

硫磺島日軍地道示意,多層次,多接點,隱蔽性強

所以日軍之後改變了戰術,就開始貓在地道里與美軍打消耗戰,日軍也沒打算活著從裡面出來。戰爭的血睲就在此體現。


二、沖繩島日軍同樣採用地道戰。

1、當時日軍守將牛島滿的戰術也是仿造硫磺島。以全體玉碎的方式與美軍拼到底。也是要求儘可能大的殺傷美軍,所以這樣的方式戰爭就很殘酷。

2、其二,日軍在沖繩戰役中佈置的地道、暗堡、鋼筋水泥的工事之複雜也是相當充分,幾乎把整個島都挖空,地道還分多層相互聯通。相當於在地下可以集中調動軍隊,又可以分散打擊美軍。美軍當時的炮火覆蓋也對其沒有太多辦法。

美軍曾經試驗過一輛坦克向洞道中打一次炮,居然有三十四處地洞冒煙,可以看出日軍的工事修得有多縝密複雜。

1945年5月美軍攻擊沖繩島地堡


三、美軍為什麼一定要攻上去鋼鋸嶺?

1、鋼鋸嶺當時叫“前田高地”,如果拿下,可以將沖繩島的防線整體防線隔斷。

2、鋼鋸嶺在當時最高的制高點,戰役的關鍵就是佔領制高點,否則日軍的炮火一旦轟下來,對於上岸的美軍來說是致命的威脅。

四、日軍為什麼不砍斷鋼索?——鋼鋸嶺前後進行了九次爭奪。

這就是因為前面說的,需要有效殺傷美軍,你不上來怎麼打你?如果日軍下去了反而是找死。所以日軍有意不砍斷鋼索,你上來了我就好打你,最差也是和你同歸於盡,這就是武士道的日軍。

美軍佔領後,日軍又退回坑道,日軍又在坑道內集結兵力,往往夜間發動夜襲,反覆爭奪九次,這對於美軍來說最後只能用噴火槍、手雷逐個逐個的去打擊。傷亡註定慘重。

所以直到戰役後期,日軍甚至把當地老幼婦孺作擋箭牌。


那最後一問就是,那個鋼索是架設的,當然是美軍為上去而架設的,看這種網就是美軍典型攀援網。

所以,越向本土打,日軍的抵抗越殘酷得不可思議。此戰美軍的傷亡之慘重,連指揮官巴克納中將也在戰役中陣亡,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將領。

美軍陣亡指揮官巴克納中將

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同時,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

這也是為什麼美軍要放原子彈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秋草獨尋


記得第一次看《血戰鋼鋸嶺》的時候,美軍通過攀爬網爬上高地與日軍鏖戰的場面確實很燃很慘烈,當時也想過這個問題——小鬼子為啥不把美軍的攀爬網割斷,這樣美軍不就爬不上來了?



但如果仔細查閱太平洋戰爭沖繩戰役的資料,就會明白,不割斷攀爬網讓美軍源源不斷爬上來,恰恰是日軍的“戰法”之一。沖繩戰役日軍以少打多,為此無所不用其極地修了很多地堡和暗堡,要的就是與美軍近戰,揚長避短,讓美軍發揮不出重火力優勢。



簡言之,因為人少,日軍就要打出有優勢的戰損比,所以,美軍唯一的進攻通道——攀爬網——日軍是絕對不會割斷的。



而佔盡優勢的美軍呢,必須剿滅沖繩島上的所有負隅頑抗的日軍,才能達到進攻日本本土的戰役目的。從這個角度看,《血戰鋼鋸嶺》對那場戰役局部的呈現,非常真實。美軍一個團一個團地投放到鋼鋸嶺,日軍的暗堡以交叉火力和反衝鋒打得美軍根本無法前進,只能一批批倒下。





最可惡的是,當日軍打退美軍的進攻後,美軍呼叫來轟炸機和軍艦重火力轟擊鋼鋸嶺,日軍又狡猾地藏進了暗堡和地堡,幾乎毫髮無損。如此循環下去,美軍只能用人,堆出了沖繩戰役的勝利。


南瓜報告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在軍校時曾討論過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嶺戰役,有人就問過類似的問題,志願軍進坑道里了,美國兵為什麼不去把洞口炸塌,把志願軍悶死在洞裡呢?其實,美國兵怎麼會不想?那是從開始到最後一直在想啊,不但在想也是一直在行動啊,像用炸藥包炸,往洞裡扔毒氣彈,不是都聽說過嗎?為什麼都沒成功呢?關鍵一點,是我軍一直在洞口做防禦戰鬥,不會讓美國兵輕易就接近洞口的!這裡的問題和那個一樣,日軍不是不想破壞,是你破壞不了,你接近不了,美軍一直在用專門的火力保護著那張攀網,記得一本寫太平洋戰爭的書裡提到過夜間值班機槍換崗的事,一到夜間崖下用探照燈把懸崖照的如同白晝,數挺勃朗寧機槍對著崖上,只要日本人一探頭 幾挺機槍一齊開火,因為日軍夜間的騷擾,美軍也無法休息,後來美軍乾脆也改了打法,進攻也改在了夜間。


荒郊野渡


把這個問題講清楚,還真要把沖繩島戰役的雙方的戰略戰術講一下。

我們首先看看鋼鋸嶺在哪裡。它正好在沖繩島的中間部分。

我們在看看沖繩群的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沖繩群島由衝,日軍建有那霸軍港,島上還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 沖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沖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如果拿下衝繩島,美軍就可以建立機場,其轟炸直徑直接到日本本土。對於美軍來說,沖繩島必須要拿下。在之前的硫磺島之戰中,原以為的幾天可以拿下來的小島最後花了一個多月,在日軍的縱深防禦堅守據點下,最終美軍傷亡共計28686人代價才拿下,所以,美軍也做好的戰前的充足準備。

美軍此時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攻島戰術:首先,進行“封鎖軟化”,用艦隊和航空兵的對島上的地面進行轟炸,摧毀一切防禦工事;其次,直前的火力準備,直接到登島的灘塗在進行火力覆蓋。為直接登島做準備;最後地面部隊進行登陸作戰。


如果日軍把部隊及其工事一開始就佈置在鋼鋸嶺上,在美軍沒登島之前就會遭到無情的轟炸。所以日軍只能把部隊分開隱蔽在各個工事暗堡裡面。 日軍指揮官是第32軍軍長牛島滿中將。防衛部隊有第9、第24、第62師團和獨立第44旅團。但是第九師團團調往臺灣,這極大消弱了島上的防備力量。日本的師團的編號可以代表其戰鬥力的強弱。序列在前十的師團可是日軍的精銳,一百以後的幾乎就不入流。所以,牛島滿只能採取局部防守的策略。


當然日軍在硫磺島戰役中嚐到了甜頭,所以,他放棄了殲敵於灘頭的計劃,將防線從建有較完備工事的中部地區收縮到南部,依託築壘地帶實施持久防禦。採取的作戰方針是將美軍誘至得不到海空火力支援的縱深地區,憑藉預設陣地將其消滅,“守兩端,放中間”“作戰方針。根據這一方針,日軍將80%的兵力配置在以首裡為中心的南部地區,在北部和海岸地區僅配置了少數象徵性的部隊。鋼鋸嶺並不是防守的重點

特別加強島內的軍事工事,沖繩島上有一種特別的建築,就是圓形的家墓,用堅固的石料建成,在島上隨處可見,日軍稍加改裝,就成為堅固的防禦工事,這些將成為美軍的夢魘。 不過從戰爭進程來看,這個戰術取得不錯效果。牛島滿也不愧為日軍少有的難以對付的將領。


當時美軍的進攻序列是:參戰兵力幾乎包括了太平洋戰區所屬的全部陸海軍,負責為登陸編隊提供海空掩護的有兩支:一支是美軍第五艦隊的第58特混編隊,由米切爾中將指揮,下轄四個大隊,共計16艘航母、8艘戰列艦、18艘巡洋艦和56艘驅逐艦,搭載艦載機1300餘架;另一支是英國太平洋艦隊,現屬美軍第五艦隊建制,番號為第57特混編隊,由英國海軍中將羅林斯指揮,下轄4艘航母、2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搭載艦載機150餘架。   登陸編隊也稱為聯合遠征軍,由特納中將指揮,登陸艦艇約500艘,護航及支援艦隻有護航航母28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74艘、護衛艦76艘,艦載機約800架,連同後勤保障和運輸船隻,總共達1300餘艘。

  地面部隊主力是第十集團軍,由巴克納陸軍中將任司令,下轄海軍陸戰隊第三軍和陸軍第二十四軍。海軍陸戰隊第三軍由陸戰一師和陸戰六師組成,軍長是蓋格海軍少將;第二十四軍由步兵第七師和步兵第九十六師組成,軍長是霍奇陸軍中將。另有四個師為預備隊,陸戰二師為第十集團軍預備隊,陸軍第二十七師為留船預備隊,陸軍第七十七師先擔負攻佔慶良間列島和伊江島作戰,然後作為戰役預備隊,陸軍第八十一師則是總預備隊,在新咯里尼亞島待命。


共計十個師,十八萬人。投入總兵力達54.8萬人,各種艦艇1500餘艘,飛機2000餘架。 日軍有十萬多人。人數上和軍事裝備的劣勢,日軍是知道守不住的,此時,日本已經換了內閣,提出“玉碎一億”的口號,所以,守到日軍都知道這是場沒法取勝的戰爭,其戰術就是拖時間,消耗敵人,要給美軍巨大殺傷,所以,日軍也不會固守鋼鋸嶺。這個戰略後來也算實現了。


戰爭進程

從3月18日美軍航母編隊襲擊九州開始,至6月22日沖繩島戰鬥基本結束,共歷時九十六天,其中在沖繩島上的激烈戰鬥就有八十二天之久,日軍包括“大和”號戰列艦在內的16艘水面艦艇和8艘潛艇被擊沉,約4200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日軍在沖繩島上的約十萬守軍,除9000餘人被俘外,其餘全部被殲,沖繩島的平民有7.5萬人死傷。美軍有32艘艦船被擊沉,368艘被擊傷,其中有13艘航母、10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和67艘驅逐艦遭到重創,損失艦載機機763架,陣亡1.3萬(陸軍4600人,海軍4900人,海軍陸戰隊3400人),受傷3.6萬(陸軍1.81萬人,海軍4900人,海軍陸戰隊1.36萬人),另有2.6萬人的非戰鬥傷亡。這也是美軍傷亡最大的戰役了。

鑑於在戰役中所付出的慘重傷亡,美軍沒有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


就戰爭進程來看,一開始的時候,美軍的對沖繩島進行覆蓋的轟炸,投彈密度量是諾曼底的20倍。但,日軍部署得當,沒有受到重創。美軍剛登上灘塗沒有受多少抵抗,居然很順利的佔領的灘頭。


就是從灘頭向中部開始進軍,也就是登上鋼鋸嶺,準備向兩端,特別南段進展的時候,隱蔽的堡壘,遍地的地雷,躲藏的狙擊手給了美軍巨大的殺傷,美軍正是從鋼鋸嶺以後,招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一度士氣消沉,開始撤退。日軍甚至奪回了鋼鋸嶺。


所以,日軍不會割斷繩梯,他們就讓美軍深入島內,給美軍巨大的殺傷和消耗。此時,日本海軍開始“菊水”行動,“神風特工隊”自殺飛機及其自殺魚雷艇給外圍的美國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軍也面臨的嚴重的消耗,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當時面對自殺飛機憂心忡忡。但,為了支持地面部隊進攻和給養,還不能撤退。陸地上的難難推進,加上海面上“神風突擊隊”對美軍軍艦的打擊,是美國在沖繩戰役中付出慘痛的代價。


當時登島的陸軍的總指揮,陸軍第十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就是在最後已經幾乎攻破最南端,而被炮彈炸死了,這可是美軍在二戰犧牲的最高將領。可見日軍戰術的正確,就是誘敵深入,避免美軍火力優勢和集團坦克的優勢,讓美軍陷入艱苦地面爭奪戰

所以,整個戰役進程,對於美軍來說及其艱苦的,甚至可以說一米一米推進的。日軍採取的消耗策略很成功,極大消耗和拖延了美軍,牛島滿最後剖腹自殺。沖繩島一戰的艱苦,讓杜魯門的強攻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使用原子彈,最後迫使日本投降。


我叫小小新


阿布來回答。

許多人說日軍不割斷攀爬網,是為了引誘美軍深入,好以逸待勞大量殺傷敵人。但阿布認為,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日軍會盤踞這麼一個四面孤立、陡峭險峻的山嶺?有些朋友可能很快會聯想到我國曆史上的一個著名的場景:街亭之戰。

在街亭一戰中,蜀軍統帥馬謖一意孤行,率軍上山固守,結果被張郃大敗,使得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全面陷於被動。而最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成為歷史上最令人感慨的一幕。

也就是說,日軍固守在這麼一個山嶺上,處境跟馬謖是差不多的,如果歷史重演的話,那麼從日軍登上山嶺的那一刻起,失敗就已經在等著他們了。

可是日軍並不是蜀兵,日軍統帥也不是馬謖,歷史更加不會重演。日軍登上鋼鋸嶺,是有著明確的目的和戰略意義的,並不是一時頭腦發熱做出錯誤的決策。

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如果日軍真是誤上鋼鋸嶺的話,統帥馬上便能發覺,在缺乏水源補給的情況下,軍心很快就會動搖,時間拖得越久,軍心越是渙散。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趁著將士還有體力,意志也沒有消磨殆盡,迅速發動突圍。這樣雖然代價會很慘重,但已經是能保住一線生機的唯一機會。

但日軍並沒有這麼做,他們不但沒有選擇突圍,反而修建暗堡工事,打算據守到底,似乎有恃無恐,完全不把缺乏水源補給這個致命難題放在心上。

難道日軍個個都是神仙?不用吃飯喝水?當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知道,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便會有強援趕到,到時候就有機會突圍了。

這從美軍的舉措也可以得到印證:按理說,他們已將日軍團團圍困,只需要圍而不攻,日軍不用打,餓也餓死了。但美軍卻放棄了最穩妥的戰術,而選擇了冒險強攻。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也已得到情報,有大批敵軍正在趕來,如果不迅速解決鋼鋸嶺上面盤踞的日軍,到時候腹背受敵的反而是他們,戰況可能就要逆轉了。

所以,日軍之所以固守鋼鋸嶺,是在等候援軍的到來。在援軍沒來之前,他們更願意保存自身實力,也並不以殺傷敵人為目的。你美國佬不上來最好,等我兄弟來了,我就把你們一鍋端。

不得不說,日軍的胃口真的挺大。不過也不奇怪,人家的目標本來就是征服亞洲,征服世界嘛。

至於那個攀爬網,當然不能割掉了,割掉了還怎麼衝下山圍殲美軍?還怎麼征服世界?


阿布講史齋


鋼鋸嶺之上,是日軍最理想的屠殺場!就如同《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南天門!日軍已經瘋了,就想著死前多拉幾個人墊背。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人就明白不可能戰勝美國。他們的戰略是給美軍制造巨大傷亡,逼美國走到談判桌上和日本談判。

珍珠港事件的策劃人是山本五十六,他曾在1919年到美國哈佛求學。後來,有出任駐美武官。美國有多麼強大,他是很清楚的。而且,讓人吃驚的是,山本第一次發現美國國力遠超日本,是通過買“砂糖”的事。剛到美國時,山本發現美國人吃砂糖竟然不需要“配給”,有錢就能買。這讓山本這位從小生活在物資匱乏的環境下的日本人,很吃驚。他沒想到美國國力竟然這麼強。

山本策劃偷襲珍珠港,最期待的結果是:重創太平洋美軍,展示日本海軍實力,讓美國草草和日本人談判。這樣,日本就能和美國瓜分太平洋。可惜,美國人憤怒了,羅斯福總統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美國開動全國工業,準備把日本打回孃胎裡去。此時,就連汪精衛等漢奸,都明白日本人要完蛋了。

六個月後,日軍的好日子過去,經過6個月的儲備,美軍開始發力。日本海軍接連被揍,大本營也知道不可能再戰勝美國。那怎麼辦?不計後果的給予美軍傷亡,讓美國人和自己談判!

鋼鋸嶺之上,是日軍最理想的屠殺場!

《血戰鋼鋸嶺》的主角原型是戴斯蒙德·道斯,他曾在1945年參加沖繩島戰役。當時,戴斯蒙德·道斯是第77步兵師第307步兵團醫療分隊的醫務兵,在沖繩島戰役中,道斯在5沒有使用任何武器的情況下,救了75名美軍傷病。也是因此,雖然他沒有殺死一名敵人,他仍然獲得了美軍最高榮譽的象徵——榮譽勳章。

美軍血戰鋼鋸嶺的時候,日本正在瘋狂的搞“自殺式攻擊”。而鋼鋸嶺地形非常適合阻擊美軍步兵。美國的坦克戰車是上不了鋼鋸嶺,只能讓步兵拿著輕武器硬啃。此時,日軍和美軍的武器差距最小,對日軍最有利。

而此時,大本營給鋼鋸嶺上日軍的指示,也是最大限度的消耗美軍!就如同,《我的團長我的團》要進攻的南天門,那就是日軍的屠宰場。日軍沒想贏,他們只想多拉幾個墊背的。日軍甚至想出只把美軍打傷,等著美軍來救戰友時,再多殺傷美軍。

(我的團長我的團,炮灰團血戰南天門)

所以,日軍在鋼鋸嶺上會故意放著很多美軍傷兵不殺,就等著美軍再上來。這些美軍傷兵就是日軍的誘餌。而此時,因為上面有美軍傷兵,美軍也是不敢炮擊鋼鋸嶺的。也是因此,戴斯蒙德·道斯才有機會救下來這麼多傷兵。

如果割掉美軍的攀爬網,日軍還要在上面等更多時間。而日軍的彈藥和食物補給都是有限的,拖不起,等不起。所以,不如多放美軍上來,這樣,日軍趁著體力和精神充沛,能殺傷更多的美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事實上,看完《血戰鋼鋸嶺》,許多人都有這個疑惑,費那麼大勁來回拼殺,日軍既然一開始佔據主動,割斷美軍攀登繩豈不乾脆?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日軍也是有苦說不出,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沖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熟知軍史的人們清楚,沖繩戰役歷時3個多月,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克372輛;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

為什麼必須拿下衝繩?這緣於其地緣的極端重要性。沖繩群島上,日軍建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沖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沖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軍官很稱職日軍有很多機會將繩梯弄斷,延緩美軍攻勢,為何沒那麼做呢?難道是守嶺日軍將領也如同《亮劍》中的山崎,另有考慮嗎?對李雲龍指揮的李家坡戰鬥,書中這樣描述,“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炮火硝煙,其實,換個思路,燒了繩梯,無關大局。假如燒掉繩梯,龜縮回坑道,以美軍的保障能力,很快就可以再造一個。而留著繩梯,要美軍上來,短兵相接,反倒避免了日軍長時期暴露在美軍炮火下。

勇氣何其難得,事實上,當時日軍的反撲是瘋狂的。日本海軍開始“菊水”行動,“神風特工隊”自殺飛機及其自殺魚雷艇給外圍的美國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軍面臨嚴重的消耗,但為了支持地面部隊進攻和給養,還不能撤退。當時登島的陸軍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就是在最後已經幾乎攻破最南端,在觀察戰鬥時,一顆日軍炮彈擊中他身邊的岩石,尖利的岩石碎片扎入他的胸膛,幾分鐘後他停止了呼吸。這也是美軍在二戰犧牲的最高將領。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殺傷美軍的有生力量才是最主要的,以美軍的軍事力量,在岸邊防守美軍是不可能的了,美軍有軍艦在提供炮火,想在岸邊阻美軍登陸這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日軍主動放棄岸邊讓美軍登陸。如果島上有山的就在山上挖通山體建隧道或在叢林裡建機槍堡壘、戰壕等層層阻擋殺傷美軍並禁止日軍經常發動萬歲衝鋒這樣自殺式行為,看到有十字標記人員的醫療兵是優先並重點殺傷的對像。殺死醫院兵還有獎勵。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中主人翁會被倖存的醫療兵叫脫下那十字的肩章和不要帶那有十字的頭盔。日軍的之所以要殺醫療兵就是讓美軍受傷的士兵不能及時的救治從而減員。後來美軍發現了這問題就不讓醫療兵戴有名顯的標誌,後來日軍就更噁心,不直接殺死美軍而是打傷他們等傷兵叫喚別人來救,然後就殺掉來救的人。等到島上日本守軍彈盡糧絕時高級點的軍官會命令士兵和逼迫島上的居民自殺,殺害自己的傷兵或者發動萬歲衝鋒去儘可能和美軍同歸於盡。

所以說日軍不會割掉那爬繩網,這血戰鋼鋸嶺是從美軍的角度去寫美日的戰爭,你也可以看這電影的姐妹編(硫磺島的家書)這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這戰爭的。你就知道當時日本是怎麼看代這戰爭和當時守島日軍的絕望。





新視野之影視


《血戰鋼鋸嶺》主要講的是二戰時期美日雙方在沖繩島戰役時期,最為慘烈的鋼鋸嶺大戰期間發生的事情,當然是為了襯托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在戰爭中英勇搶救隊友,不顧自身安危,硬是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救出了一個連隊的故事。

電影對戰場描述的非常真實,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血腥的場面,雖然一開始有些不適應,但是看完後也適應了,真實的戰場就是如電影描述的一樣。

題目中說到的是電影中的一個細節,就是美軍上鋼鋸嶺的時候攀爬的網,日軍一直沒有破壞掉,按照正常的作戰,應該是破壞掉那個網,不讓美軍上來,這樣日軍就能更好地守住陣地。

其實一開始我也很疑惑,為什麼日軍不破壞那個網呢?是不是電影裡面沒有想到這個細節呢?或者這個情況是不是不符合史實呢?

後來想了一些,也參閱了一些相關資料,才發現這個情況確實符合史實,但也有不符合史實的地方。

如上圖,只不過電影的描述誇張了一些,實際上的網要比電影中的網低了十多米,這樣就可以解釋了。因為如果真的是電影中的那麼高的網,我想日軍指揮官肯定會去破壞,在什麼時候呢?就在美軍放一波人過來進攻的時候,一旦破壞了這個網,美軍要重建起來就要費很大的力氣,這個時候發動突襲,那麼上來的那部分美軍就只能被殲滅了。而美軍要增援的話,光是重建攀爬的網就要費很大的力氣,所以除非日軍指揮官是個白痴,否則肯定會去破壞。

也正是因為攀爬的距離不大,所以破壞也沒什麼意義,日軍的目的就是放美軍進來和自己打近身搏鬥,這個戰術基本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成為了日軍對付美軍的標準戰術。

最典型的就是硫磺島戰役。

在硫磺島戰役之前,日軍基本都喜歡在灘頭和美國人死磕,但是事實證明,在失去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在灘頭雖然能夠一時間把美軍阻擊在灘頭陣地,但同時日軍也成為了美軍艦炮和飛機的活靶子,基本上多少死多少。所以在硫磺島,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採取了直接放美軍通過灘頭,而把防禦重心放在了島內的山區防禦工事的作戰思路。在這一作戰思路的指揮下,日軍在硫磺島的結果就是,日軍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美軍陣亡6821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傷亡居然超過了日本。相對來說,美國的對於士兵這種傷亡慘重是難以承受的。

而在硫磺島戰役之前,每次作戰的結果都是日軍傷亡大於美軍,也就只有硫磺島戰役,出現了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情況。這一作戰思路也為其他日軍將領所領會,所以到了戰爭後期,日軍的作戰思路基本就是放棄灘頭陣地,把主要兵力都部署在島內的山區,引誘美軍深入日軍陣地,與之短兵相接,從而更好地殺傷美軍。

沖繩島戰役也基本是這樣做的,日軍在灘頭基本沒有和美軍打,直接放美軍進了沖繩島,而當美軍進入到沖繩島山區的時候,才發現日軍早就在這裡挖好了縱橫交錯的防禦工事,憑藉著防禦工事,日軍把美軍一度打的非常慘。

其實放棄灘頭陣地,把美軍引入島內山區,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美軍的艦炮、飛機、重型火炮等武器很難發揮作用,而戰爭後期,日軍的火力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如果直接和美軍拼火力,是肯定會吃大虧的。

所以鋼鋸嶺的情況,也就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戰況。白天美軍佔領地面陣地,只要美軍進來,日軍馬上反撲,這個時候美軍的火炮都起不了作用,畢竟真的打過去會連自己人也一起炸死。然後美軍火力覆蓋陣地,日軍撤進山洞,在等美軍上來,美軍上來以後再反撲,美軍再火力覆蓋,日軍再爭奪,如此反覆。

當然,也是因為鋼鋸嶺所在的位置是沖繩島的制高點,意義非常重大,所以也就成了每日雙方反覆爭奪的焦點。如果不拿下這個陣地,那麼日軍就可以在這裡架設大炮不斷地轟擊美軍,這對於美軍來說威脅極大,所以必須拿下,當然這裡日軍也是重點佈防。所以就有了反覆爭奪陣地的慘烈戰況。

所以以上情況也就能夠解釋日本人為什麼不砍斷繩索的——其實坡面落差並不大,沒有電影描述的那麼高,如果有那麼高,那麼完全可以居高臨下狙擊美軍。或者放美軍進來以後破壞這個網,至少也能遲滯美軍的進攻。實際情況是日軍頗不破壞都沒什麼意義,還不如留著放更多的美軍進來,打近身戰。

沖繩島戰役的慘烈是空前的,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同時,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也是二戰時期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了。

鑑於此戰美軍的慘重傷亡,最終也促使了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畢竟如果是日本本土作戰的話,那會相當於多少個沖繩島戰役呢?


老威觀史


我是棗兒,我來回答。

說實話,本人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對國外戰爭片真是不感興趣。自從朋友推薦了《血戰鋼鋸嶺》,被那激烈的場面深深地震撼到了,從此對國外戰爭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部影片是根據二戰真實人物戴斯蒙德·道斯的故事改編的。道斯是一名軍醫,他所在的部隊奉命進攻日本沖繩島的鋼鋸嶺高地。鋼鋸嶺是一座接近垂直的懸崖,為了攀上懸崖,美軍在懸崖上鋪上了攀爬網,從而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雖然日軍被擊潰,但美軍也傷亡慘重。其中日軍擊退美軍數次,但美軍卻利用攀爬網源源不斷的向高地運送士兵,有細心的觀眾可能會問,日軍在擊退美軍後為什麼不斬斷攀爬網呢?對於這個問題,今天就由小編好好給大家解析一下。


日軍數次擊退美軍之後為什麼不直接斬斷源源不斷輸送美軍的攀爬網呢?

  1. 日軍根本無法靠近攀爬網附近。那時的美軍的空軍也參加了此次戰鬥,空軍在空中無時不刻的做著偵查活動,只要有日軍靠近攀爬網肯定會第一時間射殺。況且攀爬網靠近懸崖,懸崖下的美軍也在時刻盯著懸崖上日軍的一舉一動,重火力也是集中在懸崖周圍,不會輕易讓日軍靠近攀爬網。

  2. 日軍根本就沒想砍斷攀爬網。鋼鋸嶺是日軍的地盤,他們早就在這做好了工事等著美軍,此時的鋼鋸嶺易守難攻。而美軍爬上鋼鋸嶺就完全暴露在日軍的射程範圍之內,成為了被射殺的活靶子。所以他們沒必要砍斷繩索,目的就是為了射殺更多的美軍。

  3. 割斷了也沒用,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動。並不是斬斷了攀爬網就能阻止美軍的進攻。你斬斷攀爬網,美軍的攀爬網還是會撒在別的地方,到時候日軍還得從新調整防禦工事,在慌亂中重新調整工事那可是兵家大忌,只會將自己陷入被動,得不償失。

我是棗兒,感謝您的觀賞。您認為日軍為什麼沒有斬斷美軍的攀爬網呢?評論區等你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