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钢锯岭》中日军为何不割断悬崖上的攀爬网?

千户大人3


最简单的答案——因为电影之外,真实的战争中日军确实没有把悬崖上的攀爬绳割断。

这不是艺术想象,不是“神剧情”,是事实还原。

日军为啥不割断攀爬绳呢?

因为日军并没有害怕战斗。

我们首先要承认,日军确实很顽强,无论战况多么对日军不利,日军“从未怯战!”

战斗打成《血战钢锯岭》描述的那种惨烈,都要从日军“从未怯战”开始。

说真的,如果是英军和意大利军站在日军的战场上,英军和意大利军早就安之若素的投降去喝咖啡了。

尽管美军占据了武器优势,控制了制空权,日军还是要战至一兵一卒,打个死干亡净,日军就是这么狠!

但是,人狠武器不行没有用呀,只能躲在山洞中,守株待兔,以逸待劳!

问题是,美军为什么愿意做兔子去撞木桩呢?

如上图箭头所示,没办法,美军必须要拿下钢锯岭这个树桩子,因为这是美军舰队的必经之路,绕不开,躲不过。

我们不要认为海洋那么大,船可以随便开,不是的,有航线的。

其时,日军和整个世界的战斗已经打成了消耗战,而日本人擅长这个,上上下下也很喜欢打这种消耗战。

因为对日本这个“类邪教国家”来说,打一场具有“神圣性”的必死之战,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为天皇献身。

为天皇献身嘛,如果是被航空炮弹炸死,被地面炮火轰死,未免不美,总感觉差点意思呀!

哪有近身肉搏来的壮烈呢?

好,那就守在美国鬼子的“必攻之阵地”上,等着与美国鬼子近身战斗吧!

我们可以想象,美军一开始架设攀爬网的时候,日军是静静看着美军架设的,心说:“来吧,美国佬,让我们一起战斗至死吧!”

到这里,反而要反问一句:日军为什么要割断攀爬网呢?

又其实呢,题主此问也确实该问,凡是正常人都应该有这种疑问,日军为什么不割断攀爬网呢,让美军一次一次地架设攀爬网也是消耗美军战力呀!

但是,日军已经不是正常人类了,1941年12月珍珠港之后,日军已疯,二战后期,日本全国上下已经疯了,他们所有的战斗开始只追求战斗本身了,而不再去考虑战争胜利与否以及战争的意义了。

钢锯岭上的日军已经成了战争僵尸,为了战斗而战斗,为了追求近身肉搏而放弃了割断攀爬网。

他们忘记了战争,他们只记住了战斗!

偷袭珍珠港是疯子,神风飞行员是疯子,挑战斯大林是疯子,钢锯岭不割断攀爬网是疯子。

其实,从日军开始进攻中国的时刻日本就已经疯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中,日军为何不割断悬崖上的攀爬网,就是日军需要有效杀伤敌人。

如果不真正了解当时的战场残酷情况,是很难理解这个问题的。


《血战钢锯岭》就是反映在冲绳岛战役期间的一个局部,比这个残酷的战斗还有。

回到正题上来,第一个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同时连地形基本都是按原战役的地点设置的。这是美国导演的特点,只是那个岭没有电影中的那么高,要低十多米。

钢锯岭的历史照片与影片照

一、日军采取的地道战术有关,改变了前期冲锋的作战方式,变得极为隐蔽。

1、前期日军在瓜岛等一系列战役中由于采用在中国战场的万岁冲锋,导致大量伤亡。在瓜岛战役中近2万多日军精锐战死,发动卢沟桥事变元凶的一木支队全军覆没,一木本人刨腹自杀!

在硫磺岛战役中栗林忠道中将要求“一个日本士兵要杀死十个美国兵,才能切腹”,采用了挖地道,地堡等有效的战役,所以在硫磺岛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日军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伤亡居然超过了日本。相对来说,美国的对于士兵这种伤亡惨重是难以承受的。

硫磺岛日军地道示意,多层次,多接点,隐蔽性强

所以日军之后改变了战术,就开始猫在地道里与美军打消耗战,日军也没打算活着从里面出来。战争的血睲就在此体现。


二、冲绳岛日军同样采用地道战。

1、当时日军守将牛岛满的战术也是仿造硫磺岛。以全体玉碎的方式与美军拼到底。也是要求尽可能大的杀伤美军,所以这样的方式战争就很残酷。

2、其二,日军在冲绳战役中布置的地道、暗堡、钢筋水泥的工事之复杂也是相当充分,几乎把整个岛都挖空,地道还分多层相互联通。相当于在地下可以集中调动军队,又可以分散打击美军。美军当时的炮火覆盖也对其没有太多办法。

美军曾经试验过一辆坦克向洞道中打一次炮,居然有三十四处地洞冒烟,可以看出日军的工事修得有多缜密复杂。

1945年5月美军攻击冲绳岛地堡


三、美军为什么一定要攻上去钢锯岭?

1、钢锯岭当时叫“前田高地”,如果拿下,可以将冲绳岛的防线整体防线隔断。

2、钢锯岭在当时最高的制高点,战役的关键就是占领制高点,否则日军的炮火一旦轰下来,对于上岸的美军来说是致命的威胁。

四、日军为什么不砍断钢索?——钢锯岭前后进行了九次争夺。

这就是因为前面说的,需要有效杀伤美军,你不上来怎么打你?如果日军下去了反而是找死。所以日军有意不砍断钢索,你上来了我就好打你,最差也是和你同归于尽,这就是武士道的日军。

美军占领后,日军又退回坑道,日军又在坑道内集结兵力,往往夜间发动夜袭,反复争夺九次,这对于美军来说最后只能用喷火枪、手雷逐个逐个的去打击。伤亡注定惨重。

所以直到战役后期,日军甚至把当地老幼妇孺作挡箭牌。


那最后一问就是,那个钢索是架设的,当然是美军为上去而架设的,看这种网就是美军典型攀援网。

所以,越向本土打,日军的抵抗越残酷得不可思议。此战美军的伤亡之惨重,连指挥官巴克纳中将也在战役中阵亡,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将领。

美军阵亡指挥官巴克纳中将

日本方面共有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8万人。同时,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受伤或被迫自杀

这也是为什么美军要放原子弹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秋草独寻


记得第一次看《血战钢锯岭》的时候,美军通过攀爬网爬上高地与日军鏖战的场面确实很燃很惨烈,当时也想过这个问题——小鬼子为啥不把美军的攀爬网割断,这样美军不就爬不上来了?



但如果仔细查阅太平洋战争冲绳战役的资料,就会明白,不割断攀爬网让美军源源不断爬上来,恰恰是日军的“战法”之一。冲绳战役日军以少打多,为此无所不用其极地修了很多地堡和暗堡,要的就是与美军近战,扬长避短,让美军发挥不出重火力优势。



简言之,因为人少,日军就要打出有优势的战损比,所以,美军唯一的进攻通道——攀爬网——日军是绝对不会割断的。



而占尽优势的美军呢,必须剿灭冲绳岛上的所有负隅顽抗的日军,才能达到进攻日本本土的战役目的。从这个角度看,《血战钢锯岭》对那场战役局部的呈现,非常真实。美军一个团一个团地投放到钢锯岭,日军的暗堡以交叉火力和反冲锋打得美军根本无法前进,只能一批批倒下。





最可恶的是,当日军打退美军的进攻后,美军呼叫来轰炸机和军舰重火力轰击钢锯岭,日军又狡猾地藏进了暗堡和地堡,几乎毫发无损。如此循环下去,美军只能用人,堆出了冲绳战役的胜利。


南瓜报告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在军校时曾讨论过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有人就问过类似的问题,志愿军进坑道里了,美国兵为什么不去把洞口炸塌,把志愿军闷死在洞里呢?其实,美国兵怎么会不想?那是从开始到最后一直在想啊,不但在想也是一直在行动啊,像用炸药包炸,往洞里扔毒气弹,不是都听说过吗?为什么都没成功呢?关键一点,是我军一直在洞口做防御战斗,不会让美国兵轻易就接近洞口的!这里的问题和那个一样,日军不是不想破坏,是你破坏不了,你接近不了,美军一直在用专门的火力保护着那张攀网,记得一本写太平洋战争的书里提到过夜间值班机枪换岗的事,一到夜间崖下用探照灯把悬崖照的如同白昼,数挺勃朗宁机枪对着崖上,只要日本人一探头 几挺机枪一齐开火,因为日军夜间的骚扰,美军也无法休息,后来美军干脆也改了打法,进攻也改在了夜间。


荒郊野渡


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还真要把冲绳岛战役的双方的战略战术讲一下。

我们首先看看钢锯岭在哪里。它正好在冲绳岛的中间部分。

我们在看看冲绳群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冲绳群岛由冲,日军建有那霸军港,岛上还有那霸、嘉手纳、读谷和与那原四个机场,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 冲绳岛因其在日本本土防御中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为誉为日本的“国门”,因此冲绳岛登陆战就被称作“破门之战”。


如果拿下冲绳岛,美军就可以建立机场,其轰炸直径直接到日本本土。对于美军来说,冲绳岛必须要拿下。在之前的硫磺岛之战中,原以为的几天可以拿下来的小岛最后花了一个多月,在日军的纵深防御坚守据点下,最终美军伤亡共计28686人代价才拿下,所以,美军也做好的战前的充足准备。

美军此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攻岛战术:首先,进行“封锁软化”,用舰队和航空兵的对岛上的地面进行轰炸,摧毁一切防御工事;其次,直前的火力准备,直接到登岛的滩涂在进行火力覆盖。为直接登岛做准备;最后地面部队进行登陆作战。


如果日军把部队及其工事一开始就布置在钢锯岭上,在美军没登岛之前就会遭到无情的轰炸。所以日军只能把部队分开隐蔽在各个工事暗堡里面。 日军指挥官是第32军军长牛岛满中将。防卫部队有第9、第24、第62师团和独立第44旅团。但是第九师团团调往台湾,这极大消弱了岛上的防备力量。日本的师团的编号可以代表其战斗力的强弱。序列在前十的师团可是日军的精锐,一百以后的几乎就不入流。所以,牛岛满只能采取局部防守的策略。


当然日军在硫磺岛战役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放弃了歼敌于滩头的计划,将防线从建有较完备工事的中部地区收缩到南部,依托筑垒地带实施持久防御。采取的作战方针是将美军诱至得不到海空火力支援的纵深地区,凭借预设阵地将其消灭,“守两端,放中间”“作战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军将80%的兵力配置在以首里为中心的南部地区,在北部和海岸地区仅配置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钢锯岭并不是防守的重点

特别加强岛内的军事工事,冲绳岛上有一种特别的建筑,就是圆形的家墓,用坚固的石料建成,在岛上随处可见,日军稍加改装,就成为坚固的防御工事,这些将成为美军的梦魇。 不过从战争进程来看,这个战术取得不错效果。牛岛满也不愧为日军少有的难以对付的将领。


当时美军的进攻序列是:参战兵力几乎包括了太平洋战区所属的全部陆海军,负责为登陆编队提供海空掩护的有两支:一支是美军第五舰队的第58特混编队,由米切尔中将指挥,下辖四个大队,共计16艘航母、8艘战列舰、18艘巡洋舰和56艘驱逐舰,搭载舰载机1300余架;另一支是英国太平洋舰队,现属美军第五舰队建制,番号为第57特混编队,由英国海军中将罗林斯指挥,下辖4艘航母、2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搭载舰载机150余架。   登陆编队也称为联合远征军,由特纳中将指挥,登陆舰艇约500艘,护航及支援舰只有护航航母28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74艘、护卫舰76艘,舰载机约800架,连同后勤保障和运输船只,总共达1300余艘。

  地面部队主力是第十集团军,由巴克纳陆军中将任司令,下辖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和陆军第二十四军。海军陆战队第三军由陆战一师和陆战六师组成,军长是盖格海军少将;第二十四军由步兵第七师和步兵第九十六师组成,军长是霍奇陆军中将。另有四个师为预备队,陆战二师为第十集团军预备队,陆军第二十七师为留船预备队,陆军第七十七师先担负攻占庆良间列岛和伊江岛作战,然后作为战役预备队,陆军第八十一师则是总预备队,在新咯里尼亚岛待命。


共计十个师,十八万人。投入总兵力达54.8万人,各种舰艇1500余艘,飞机2000余架。 日军有十万多人。人数上和军事装备的劣势,日军是知道守不住的,此时,日本已经换了内阁,提出“玉碎一亿”的口号,所以,守到日军都知道这是场没法取胜的战争,其战术就是拖时间,消耗敌人,要给美军巨大杀伤,所以,日军也不会固守钢锯岭。这个战略后来也算实现了。


战争进程

从3月18日美军航母编队袭击九州开始,至6月22日冲绳岛战斗基本结束,共历时九十六天,其中在冲绳岛上的激烈战斗就有八十二天之久,日军包括“大和”号战列舰在内的16艘水面舰艇和8艘潜艇被击沉,约4200架飞机被击落击毁,日军在冲绳岛上的约十万守军,除9000余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冲绳岛的平民有7.5万人死伤。美军有32艘舰船被击沉,368艘被击伤,其中有13艘航母、10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和67艘驱逐舰遭到重创,损失舰载机机763架,阵亡1.3万(陆军4600人,海军4900人,海军陆战队3400人),受伤3.6万(陆军1.81万人,海军4900人,海军陆战队1.36万人),另有2.6万人的非战斗伤亡。这也是美军伤亡最大的战役了。

鉴于在战役中所付出的惨重伤亡,美军没有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就战争进程来看,一开始的时候,美军的对冲绳岛进行覆盖的轰炸,投弹密度量是诺曼底的20倍。但,日军部署得当,没有受到重创。美军刚登上滩涂没有受多少抵抗,居然很顺利的占领的滩头。


就是从滩头向中部开始进军,也就是登上钢锯岭,准备向两端,特别南段进展的时候,隐蔽的堡垒,遍地的地雷,躲藏的狙击手给了美军巨大的杀伤,美军正是从钢锯岭以后,招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一度士气消沉,开始撤退。日军甚至夺回了钢锯岭。


所以,日军不会割断绳梯,他们就让美军深入岛内,给美军巨大的杀伤和消耗。此时,日本海军开始“菊水”行动,“神风特工队”自杀飞机及其自杀鱼雷艇给外围的美国海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军也面临的严重的消耗,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当时面对自杀飞机忧心忡忡。但,为了支持地面部队进攻和给养,还不能撤退。陆地上的难难推进,加上海面上“神风突击队”对美军军舰的打击,是美国在冲绳战役中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时登岛的陆军的总指挥,陆军第十集团军司令巴克纳中将,就是在最后已经几乎攻破最南端,而被炮弹炸死了,这可是美军在二战牺牲的最高将领。可见日军战术的正确,就是诱敌深入,避免美军火力优势和集团坦克的优势,让美军陷入艰苦地面争夺战

所以,整个战役进程,对于美军来说及其艰苦的,甚至可以说一米一米推进的。日军采取的消耗策略很成功,极大消耗和拖延了美军,牛岛满最后剖腹自杀。冲绳岛一战的艰苦,让杜鲁门的强攻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使用原子弹,最后迫使日本投降。


我叫小小新


阿布来回答。

许多人说日军不割断攀爬网,是为了引诱美军深入,好以逸待劳大量杀伤敌人。但阿布认为,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日军会盘踞这么一个四面孤立、陡峭险峻的山岭?有些朋友可能很快会联想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场景:街亭之战。

在街亭一战中,蜀军统帅马谡一意孤行,率军上山固守,结果被张郃大败,使得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全面陷于被动。而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成为历史上最令人感慨的一幕。

也就是说,日军固守在这么一个山岭上,处境跟马谡是差不多的,如果历史重演的话,那么从日军登上山岭的那一刻起,失败就已经在等着他们了。

可是日军并不是蜀兵,日军统帅也不是马谡,历史更加不会重演。日军登上钢锯岭,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战略意义的,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做出错误的决策。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如果日军真是误上钢锯岭的话,统帅马上便能发觉,在缺乏水源补给的情况下,军心很快就会动摇,时间拖得越久,军心越是涣散。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趁着将士还有体力,意志也没有消磨殆尽,迅速发动突围。这样虽然代价会很惨重,但已经是能保住一线生机的唯一机会。

但日军并没有这么做,他们不但没有选择突围,反而修建暗堡工事,打算据守到底,似乎有恃无恐,完全不把缺乏水源补给这个致命难题放在心上。

难道日军个个都是神仙?不用吃饭喝水?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便会有强援赶到,到时候就有机会突围了。

这从美军的举措也可以得到印证:按理说,他们已将日军团团围困,只需要围而不攻,日军不用打,饿也饿死了。但美军却放弃了最稳妥的战术,而选择了冒险强攻。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也已得到情报,有大批敌军正在赶来,如果不迅速解决钢锯岭上面盘踞的日军,到时候腹背受敌的反而是他们,战况可能就要逆转了。

所以,日军之所以固守钢锯岭,是在等候援军的到来。在援军没来之前,他们更愿意保存自身实力,也并不以杀伤敌人为目的。你美国佬不上来最好,等我兄弟来了,我就把你们一锅端。

不得不说,日军的胃口真的挺大。不过也不奇怪,人家的目标本来就是征服亚洲,征服世界嘛。

至于那个攀爬网,当然不能割掉了,割掉了还怎么冲下山围歼美军?还怎么征服世界?


阿布讲史斋


钢锯岭之上,是日军最理想的屠杀场!就如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南天门!日军已经疯了,就想着死前多拉几个人垫背。

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人就明白不可能战胜美国。他们的战略是给美军制造巨大伤亡,逼美国走到谈判桌上和日本谈判。

珍珠港事件的策划人是山本五十六,他曾在1919年到美国哈佛求学。后来,有出任驻美武官。美国有多么强大,他是很清楚的。而且,让人吃惊的是,山本第一次发现美国国力远超日本,是通过买“砂糖”的事。刚到美国时,山本发现美国人吃砂糖竟然不需要“配给”,有钱就能买。这让山本这位从小生活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下的日本人,很吃惊。他没想到美国国力竟然这么强。

山本策划偷袭珍珠港,最期待的结果是:重创太平洋美军,展示日本海军实力,让美国草草和日本人谈判。这样,日本就能和美国瓜分太平洋。可惜,美国人愤怒了,罗斯福总统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美国开动全国工业,准备把日本打回娘胎里去。此时,就连汪精卫等汉奸,都明白日本人要完蛋了。

六个月后,日军的好日子过去,经过6个月的储备,美军开始发力。日本海军接连被揍,大本营也知道不可能再战胜美国。那怎么办?不计后果的给予美军伤亡,让美国人和自己谈判!

钢锯岭之上,是日军最理想的屠杀场!

《血战钢锯岭》的主角原型是戴斯蒙德·道斯,他曾在1945年参加冲绳岛战役。当时,戴斯蒙德·道斯是第77步兵师第307步兵团医疗分队的医务兵,在冲绳岛战役中,道斯在5没有使用任何武器的情况下,救了75名美军伤病。也是因此,虽然他没有杀死一名敌人,他仍然获得了美军最高荣誉的象征——荣誉勋章。

美军血战钢锯岭的时候,日本正在疯狂的搞“自杀式攻击”。而钢锯岭地形非常适合阻击美军步兵。美国的坦克战车是上不了钢锯岭,只能让步兵拿着轻武器硬啃。此时,日军和美军的武器差距最小,对日军最有利。

而此时,大本营给钢锯岭上日军的指示,也是最大限度的消耗美军!就如同,《我的团长我的团》要进攻的南天门,那就是日军的屠宰场。日军没想赢,他们只想多拉几个垫背的。日军甚至想出只把美军打伤,等着美军来救战友时,再多杀伤美军。

(我的团长我的团,炮灰团血战南天门)

所以,日军在钢锯岭上会故意放着很多美军伤兵不杀,就等着美军再上来。这些美军伤兵就是日军的诱饵。而此时,因为上面有美军伤兵,美军也是不敢炮击钢锯岭的。也是因此,戴斯蒙德·道斯才有机会救下来这么多伤兵。

如果割掉美军的攀爬网,日军还要在上面等更多时间。而日军的弹药和食物补给都是有限的,拖不起,等不起。所以,不如多放美军上来,这样,日军趁着体力和精神充沛,能杀伤更多的美军。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事实上,看完《血战钢锯岭》,许多人都有这个疑惑,费那么大劲来回拼杀,日军既然一开始占据主动,割断美军攀登绳岂不干脆?要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日军也是有苦说不出,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电影“血战钢锯岭”实际上是以冲绳战役为背景拍摄的。

熟知军史的人们清楚,冲绳战役历时3个多月,美军伤亡7.5万人,损失飞机763架,舰艇404艘,坦克372辆;日军伤亡11万人,被俘9000人,损失飞机7830架,舰艇20艘。此外,岛上平民死亡超过10万人。

为什么必须拿下冲绳?这缘于其地缘的极端重要性。冲绳群岛上,日军建有那霸、嘉手纳、读谷和与那原四个机场,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冲绳岛因其在日本本土防御中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为誉为日本的“国门”,因此冲绳岛登陆战就被称作“破门之战”。

军官很称职日军有很多机会将绳梯弄断,延缓美军攻势,为何没那么做呢?难道是守岭日军将领也如同《亮剑》中的山崎,另有考虑吗?对李云龙指挥的李家坡战斗,书中这样描述,“毕业于帝国陆军大学的山崎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他指挥构筑的野战工事很是别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顶端是平面圆台,按常规,守备一方的工事位置应构筑在山坡平台的棱线部,这样可以对进攻一方的动态一览无余,也便于居高临下发扬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环形工事构筑在高地的平面圆台中心位置,攻击部队在坡下看不见守军,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击炮之类的曲射火力又极少。攻击部队刚刚冲上陡坡,只要一露头,马上就被日军的狙击手打倒。战斗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满了八路军士兵的尸体,最先参加攻击的几个主力团都伤亡过半失去攻击能力。”

炮火硝烟,其实,换个思路,烧了绳梯,无关大局。假如烧掉绳梯,龟缩回坑道,以美军的保障能力,很快就可以再造一个。而留着绳梯,要美军上来,短兵相接,反倒避免了日军长时期暴露在美军炮火下。

勇气何其难得,事实上,当时日军的反扑是疯狂的。日本海军开始“菊水”行动,“神风特工队”自杀飞机及其自杀鱼雷艇给外围的美国海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军面临严重的消耗,但为了支持地面部队进攻和给养,还不能撤退。当时登岛的陆军第10集团军司令巴克纳中将,就是在最后已经几乎攻破最南端,在观察战斗时,一颗日军炮弹击中他身边的岩石,尖利的岩石碎片扎入他的胸膛,几分钟后他停止了呼吸。这也是美军在二战牺牲的最高将领。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以杀伤美军的有生力量才是最主要的,以美军的军事力量,在岸边防守美军是不可能的了,美军有军舰在提供炮火,想在岸边阻美军登陆这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日军主动放弃岸边让美军登陆。如果岛上有山的就在山上挖通山体建隧道或在丛林里建机枪堡垒、战壕等层层阻挡杀伤美军并禁止日军经常发动万岁冲锋这样自杀式行为,看到有十字标记人员的医疗兵是优先并重点杀伤的对像。杀死医院兵还有奖励。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主人翁会被幸存的医疗兵叫脱下那十字的肩章和不要带那有十字的头盔。日军的之所以要杀医疗兵就是让美军受伤的士兵不能及时的救治从而减员。后来美军发现了这问题就不让医疗兵戴有名显的标志,后来日军就更恶心,不直接杀死美军而是打伤他们等伤兵叫唤别人来救,然后就杀掉来救的人。等到岛上日本守军弹尽粮绝时高级点的军官会命令士兵和逼迫岛上的居民自杀,杀害自己的伤兵或者发动万岁冲锋去尽可能和美军同归于尽。

所以说日军不会割掉那爬绳网,这血战钢锯岭是从美军的角度去写美日的战争,你也可以看这电影的姐妹编(硫磺岛的家书)这从日本的角度来看这战争的。你就知道当时日本是怎么看代这战争和当时守岛日军的绝望。





新视野之影视


《血战钢锯岭》主要讲的是二战时期美日双方在冲绳岛战役时期,最为惨烈的钢锯岭大战期间发生的事情,当然是为了衬托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在战争中英勇抢救队友,不顾自身安危,硬是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救出了一个连队的故事。

电影对战场描述的非常真实,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血腥的场面,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是看完后也适应了,真实的战场就是如电影描述的一样。

题目中说到的是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就是美军上钢锯岭的时候攀爬的网,日军一直没有破坏掉,按照正常的作战,应该是破坏掉那个网,不让美军上来,这样日军就能更好地守住阵地。

其实一开始我也很疑惑,为什么日军不破坏那个网呢?是不是电影里面没有想到这个细节呢?或者这个情况是不是不符合史实呢?

后来想了一些,也参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才发现这个情况确实符合史实,但也有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如上图,只不过电影的描述夸张了一些,实际上的网要比电影中的网低了十多米,这样就可以解释了。因为如果真的是电影中的那么高的网,我想日军指挥官肯定会去破坏,在什么时候呢?就在美军放一波人过来进攻的时候,一旦破坏了这个网,美军要重建起来就要费很大的力气,这个时候发动突袭,那么上来的那部分美军就只能被歼灭了。而美军要增援的话,光是重建攀爬的网就要费很大的力气,所以除非日军指挥官是个白痴,否则肯定会去破坏。

也正是因为攀爬的距离不大,所以破坏也没什么意义,日军的目的就是放美军进来和自己打近身搏斗,这个战术基本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成为了日军对付美军的标准战术。

最典型的就是硫磺岛战役。

在硫磺岛战役之前,日军基本都喜欢在滩头和美国人死磕,但是事实证明,在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在滩头虽然能够一时间把美军阻击在滩头阵地,但同时日军也成为了美军舰炮和飞机的活靶子,基本上多少死多少。所以在硫磺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采取了直接放美军通过滩头,而把防御重心放在了岛内的山区防御工事的作战思路。在这一作战思路的指挥下,日军在硫磺岛的结果就是,日军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伤亡居然超过了日本。相对来说,美国的对于士兵这种伤亡惨重是难以承受的。

而在硫磺岛战役之前,每次作战的结果都是日军伤亡大于美军,也就只有硫磺岛战役,出现了美军伤亡超过日军的情况。这一作战思路也为其他日军将领所领会,所以到了战争后期,日军的作战思路基本就是放弃滩头阵地,把主要兵力都部署在岛内的山区,引诱美军深入日军阵地,与之短兵相接,从而更好地杀伤美军。

冲绳岛战役也基本是这样做的,日军在滩头基本没有和美军打,直接放美军进了冲绳岛,而当美军进入到冲绳岛山区的时候,才发现日军早就在这里挖好了纵横交错的防御工事,凭借着防御工事,日军把美军一度打的非常惨。

其实放弃滩头阵地,把美军引入岛内山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美军的舰炮、飞机、重型火炮等武器很难发挥作用,而战争后期,日军的火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直接和美军拼火力,是肯定会吃大亏的。

所以钢锯岭的情况,也就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战况。白天美军占领地面阵地,只要美军进来,日军马上反扑,这个时候美军的火炮都起不了作用,毕竟真的打过去会连自己人也一起炸死。然后美军火力覆盖阵地,日军撤进山洞,在等美军上来,美军上来以后再反扑,美军再火力覆盖,日军再争夺,如此反复。

当然,也是因为钢锯岭所在的位置是冲绳岛的制高点,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也就成了每日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如果不拿下这个阵地,那么日军就可以在这里架设大炮不断地轰击美军,这对于美军来说威胁极大,所以必须拿下,当然这里日军也是重点布防。所以就有了反复争夺阵地的惨烈战况。

所以以上情况也就能够解释日本人为什么不砍断绳索的——其实坡面落差并不大,没有电影描述的那么高,如果有那么高,那么完全可以居高临下狙击美军。或者放美军进来以后破坏这个网,至少也能迟滞美军的进攻。实际情况是日军颇不破坏都没什么意义,还不如留着放更多的美军进来,打近身战。

冲绳岛战役的惨烈是空前的,日本方面共有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8万人。同时,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受伤或被迫自杀,也是二战时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了。

鉴于此战美军的惨重伤亡,最终也促使了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毕竟如果是日本本土作战的话,那会相当于多少个冲绳岛战役呢?


老威观史


我是枣儿,我来回答。

说实话,本人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对国外战争片真是不感兴趣。自从朋友推荐了《血战钢锯岭》,被那激烈的场面深深地震撼到了,从此对国外战争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影片是根据二战真实人物戴斯蒙德·道斯的故事改编的。道斯是一名军医,他所在的部队奉命进攻日本冲绳岛的钢锯岭高地。钢锯岭是一座接近垂直的悬崖,为了攀上悬崖,美军在悬崖上铺上了攀爬网,从而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虽然日军被击溃,但美军也伤亡惨重。其中日军击退美军数次,但美军却利用攀爬网源源不断的向高地运送士兵,有细心的观众可能会问,日军在击退美军后为什么不斩断攀爬网呢?对于这个问题,今天就由小编好好给大家解析一下。


日军数次击退美军之后为什么不直接斩断源源不断输送美军的攀爬网呢?

  1. 日军根本无法靠近攀爬网附近。那时的美军的空军也参加了此次战斗,空军在空中无时不刻的做着侦查活动,只要有日军靠近攀爬网肯定会第一时间射杀。况且攀爬网靠近悬崖,悬崖下的美军也在时刻盯着悬崖上日军的一举一动,重火力也是集中在悬崖周围,不会轻易让日军靠近攀爬网。

  2. 日军根本就没想砍断攀爬网。钢锯岭是日军的地盘,他们早就在这做好了工事等着美军,此时的钢锯岭易守难攻。而美军爬上钢锯岭就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射程范围之内,成为了被射杀的活靶子。所以他们没必要砍断绳索,目的就是为了射杀更多的美军。

  3. 割断了也没用,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动。并不是斩断了攀爬网就能阻止美军的进攻。你斩断攀爬网,美军的攀爬网还是会撒在别的地方,到时候日军还得从新调整防御工事,在慌乱中重新调整工事那可是兵家大忌,只会将自己陷入被动,得不偿失。

我是枣儿,感谢您的观赏。您认为日军为什么没有斩断美军的攀爬网呢?评论区等你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