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家基金公司131只產品募集延期 發行市場嚴峻基金經理比拼帶貨量

其中包括主動管理型基金41只、QDII基金2只、被動管理型基金33只、債券型基金55只,平安基金涉及到的產品數量最多。為何公募基金延長募集期的情況頻頻出現?業內人士給出了四個層面原因


59家基金公司131只產品募集延期 發行市場嚴峻基金經理比拼帶貨量

《投資時報》記者 齊文健

強者通吃的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今年以來,雖有“爆款”基金頻頻在公募發行市場亮相,但募集延期的情況卻更為常見。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數量合計為9891.91億份,較2018年全年的8071.51億份已上升22.55%。儘管乍看上去市場整體火熱,但《投資時報》記者發現,同期對募集期進行調整的公募基金多達504只,其中延長募集期的有131只(剔除重複出現的基金),共涉及59家基金公司。

按照產品類型來看,其中主動管理型基金有41只(包括靈活型、偏股型、普通股票型、平衡型)、QDII基金有2只、被動管理型基金有33只(包括被動指數型、指數增強型),債券型基金有55只(包括偏債混合型、中長期純債、短債純債、被動指數型債券、混合債券型二級)。

從涉及的基金公司來看,平安基金旗下募集延期產品數量最多,為11只;緊隨其後的華夏基金有7只;富國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均有5只並列第三;華安基金、農銀匯理基金、新華基金、招商基金等8家公司各有4只;財通基金、中融基金、嘉實基金等6家公司各有3只;匯添富基金、景順長城基金、信達澳銀基金、長信基金等12家公司各有2只;此外還有德邦基金、寶盈基金、博時基金等29家公司各有一隻產品延期。

部分基金甚至兩度延長募集期,譬如國金惠鑫短債、嘉實養老2030三年、嘉實商業銀行精選、農銀匯理可轉債、萬家聚利A、國聯安滬深300ETF、國泰中證計算機ETF等多隻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的“掙扎”未見得有效,延長募集期並不意味著相關基金產品最終能夠順利成立。譬如,萬家聚利A/C、新華豐潤中短債均因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而募集失敗。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若是公募基金在原定期限無法達到成立標準,募集延期、失敗都存在可能。“目前公募基金髮行仍處於困難期,這也說明目前市場處於歷史大底位置,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不強。”

冰火兩重天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查爾斯·狄更斯的金句恰恰暗合了公募基金髮行市場2019年冰火兩重天的境遇。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數量合計為9891.91億份。截至11月18日,公募基金行業共有15只基金首募規模超過100億元,包括民生加銀中債1-3農發債、博時央企創新驅動ETF、國泰惠信三年定開、中融睿享86個月定期開放、嘉實中證央企創新驅動ETF等。其中民生加銀中債1-3年農發債,發行規模達到224億份,穩居榜首。興全合泰發行時500億元的資金申購同樣引發市場關注,因受限於60億元規模,該基金最終配售比例僅為12.12%。

而在硬幣的另一面,屢見不鮮的募集延期也讓市場的暖流中夾雜著不少涼意。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對募集期進行調整的公募基金共有504只,其中延長募集期的有131只(剔除重複出現的基金),而平安基金旗下募集延期產品數量最多,為11只,包括平安惠文純債、平安惠湧純債、平安5-10年期政策性金融債A、平安惠瀾純債A、平安惠合純債5只仍在募集中的基金。

事實上,延長募集時間也不意味著就能最終成功。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市場上募集失敗的基金有14只。從類型上看,債券型基金成為募集失敗的重災區,年內有9只產品發佈公告表示基金合同不能生效,佔到總數的64.29%。另外,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也分別有2只和3只募集失敗。

以新華基金為例,該公司旗下新華豐潤中短債A因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而失敗,這是去年以來大熱的中短債基首度出現募集失敗的情況。無獨有偶,萬家基金旗下萬家聚利A在募集期滿3個月後同樣以失敗告終。

而有些基金即使延長募集期且得以面世,但最終發行規模及資金來源構成也寫滿了無奈。如在11月14日成立的北信瑞豐鼎豐,該基金在今年10月14日開始發行,為發起式基金,募集份額最終僅2033.43萬份,其中管理人股東持有1000.2萬份,佔比近50%,且持有時間不少於3年。

除上述情況外,還有延長募集期已結束,但基金是否成立成謎的案例。譬如,富國中證科技50策略ETF延長募集期已於11月8日結束,不過公司尚未披露具體情況。

頗有意味的是,今年以來,股市行情整體回暖,大消費、醫藥、科技等板塊相繼發力,權益類基金由此取得了不錯的收益。然而即便如此,主動管理型基金募集延期的情況依然存在,且不乏第一梯隊的基金公司。

《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募集延期的基金方陣,不僅來自新疆前海聯合基金、北信瑞豐基金、創新合信基金、安信基金、嘉合基金等中小型基金公司,亦有嘉實基金、易方達基金、博時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等頭部公司現身。

對此,德邦基金內部人士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投資邏輯看,由於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在投資中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很高,投資者更看重基金經理,即使是頭部基金公司,如果不是明星基金經理擔綱,基金銷售難度也會很高。從銷售渠道看,對頭部基金公司而言,在深度合作的大渠道發產品或許不費力,但要開闢新渠道或在小渠道發產品,難度係數也會非常高。”

誰是延期募集“元兇”?

導致公募基金延長募集期情況頻頻出現的“元兇”是誰?

一位不願具名的北京某基金公司渠道人士表示,這與零售渠道銷售不佳、機構資金未能準時到位不無關係。

而上述接受採訪的德邦基金人士則認為,可以從行業格局、公司內在原因、產品類型、產品審核四個層面進行分析。

“從行業格局來看,公募行業‘頭部效應’愈演愈烈,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影響力不容忽視。至於內在原因,包括同檔期同渠道別家基金的激勵政策更高、股市或債市震盪調整、公司歷史業績表現不佳、產品同質化水平過高等。從產品類型來看,股票ETF的銷售更多依賴券商和機構,產品同質化導致其缺乏對資金的吸引力;偏債型基金的客戶群體主要以機構為主,延長募集期或許是受到監管政策影響。而產品審批所需時間較長,存在較大市場變數,部分基金申報時需求旺盛,到發行時則可能無人問津。”上述人士說。

事實上,基金銷售還考驗著基金經理的“帶貨量”。目前,市場上不乏“看人下單”的投資者,不過由於基金經理供不應求,“一拖多”、年輕化就成為必然,明星基金經理“能者多勞”的情況並不稀奇。

然而,此前證監會已明確要求公募基金公司所申報新產品的擬任基金經理與督察長承諾產品不存“掛名”行為,這或為部分公募基金的發行帶來影響。

對此,上述德邦基金人士表示,限制“掛名”行為對小型基金公司的影響大於大中型基金公司,後者的人才儲備相對充足,且渠道掌控力相對較強;而小型基金公司人才儲備相對薄弱,對於明星基金經理的依賴度更高。

她同時提及,對於偏股型基金而言,是否由明星基金經理擔綱,將會對銷售結果產生本質影響。偏債型基金客戶群體中機構佔比較高,而機構客戶往往更看重基金公司的信評能力和風控能力,“名人效應”反不如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那麼突出。

隨著券商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逐步加入公募戰局,未來競爭勢必更為激烈。如在今年8月,東證資管、中信證券資管及國泰君安資管三家首批獲得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的監管批文,9月起相關產品相繼發售。11月4日,東證資管旗下東方紅啟元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開售當日出現搶購,僅半日募集規模已近30億元,並宣告次日暫停申購。

這就是令那些“失意者”難免生妒的現實:儘管公募行業頻現募集延期,但爆款基金從未缺席,興全基金、睿遠基金、東證資管、中歐基金等都曾上演“搶購”戲碼。

來自前海開源基金的楊德龍表示,爆款基金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基金公司長期業績的積累,而其擁有的強大銷售渠道及較多的高淨值客戶亦有所助益。譬如興全基金髮行產品數量較少,產生爆款的幾率也就相應增加。

市場注意到,從東證資管、睿遠基金到興全基金,熱銷基金的背後時常浮現出一個熟悉的身影——招商銀行(600036.SH)。

就爆款基金多出於招商銀行渠道的問題,德邦基金人士告訴《投資時報》記者,招商銀行是截至目前公募基金最優質、最專業,也是對產品最挑剔的銷售渠道,其客戶經理的專業水平和銷售能力也為業內翹楚。如果擬任基金經理得到招行認可,幾乎意味著成功了一大半。而基金經理能否入招行“法眼”的前提條件是:低波動、長期跑贏市場。

不過,雖然爆款多出自招商銀行之手,但並不意味該渠道銷售的每隻基金都能炙手可熱。以浦銀安盛基金旗下的浦銀安盛全球智能科技為例,該基金成立於今年1月29日,募集之初金額為3.2億元,截至三季度末管理規模只剩0.23億元,徹底淪為迷你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