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晒家底,過半法人單位集中在東部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曬家底,過半法人單位集中在東部

時代週報記者:謝中秀

11月20日,國務院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公佈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成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經濟規模快速擴張,經濟結構和經濟質量得到了優化和提升,但同時東、中、西部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仍然存在。

“201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093.2萬個,增長100.7%;產業活動單位2455.0萬個,增加1151.5萬個,增長88.3%。”國務院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在發佈會上介紹。

和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相比,我國經濟規模明顯提高,其中法人單位數、產業活動單位數規模均得以大幅度擴張。但與此同時,產業區域性集中的趨勢仍在延續——法人單位向東部集中,佔比過半。“2018年末,東部地區擁有法人單位1280.2萬個,佔58.8%;中部地區492.9萬個,佔22.6%;西部地區405.8萬個,佔18.6%。”鮮祖德介紹。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已有的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中,這一態勢均有顯現。“這提醒我們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仍要注重區域協調發展。”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法人單位數增長100.7%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近五年我國經濟規模快速擴張,經濟結構和經濟質量也有明顯優化和提高。”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在11月20日舉行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發佈會上總結表示。

近五年,我國法人單位數擴張較快。

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08年末,全國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法人單位與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相比,增長37.3%。第三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13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較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相比,增長52.9%。以此觀之,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法人單位數已達100.7%的增長幅度,明顯步伐加快。

“最近這些年來,國家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場環境更好,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發展,為企業的創業創新營造了更好環境。最近五年來,不管是企業法人單位數、產業活動單位數還是個體經營戶數都出現了大幅增長,這是‘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毛勝勇對此解釋道。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同時顯示,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質量有所提高。

“其中,第三產業的企業數佔比、從業人員佔比、資產佔比,比五年前都有大幅度提高。在經濟質量方面,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的從業人員比例、增加值佔比、企業數佔比,都跟五年前有明顯提高,包括新動能的成長,可圈可點的地方都非常多。”毛勝勇表示。

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為38323.6萬人,其中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21067.7萬人,佔比為55.0%。這五年間,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4726.2萬人,增長28.9%。

新興產業方面,2018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66214個,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7.7%;另外在高技術製造業方面,2018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33573個,比2013年末增長24.8%。

“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具有很強的跨界融合特徵和正外部溢出性,通過跨界融合、重塑商業模式、促進新科技成果轉化,在形成新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能對相關產業起到帶動和激活效應。其次,‘三新’經濟還有增長空間不受到傳統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限制,符合工業社會後期經濟發展趨勢的特徵,以能推動傳統產業‘生產性思維’向‘生產性思維’轉型,助推重塑生產方式,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產業發展方向的作用。”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向時代週報記者指出。

整體而言,“三新”經濟是推動中國經濟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劉哲判斷。

過半法人單位集中在東部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將為全面總結‘十三五’成就、規劃‘十四五’發展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鮮祖德說道。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晒家底,过半法人单位集中在东部

“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細緻展示了我國法人單位現狀,包括區域分佈、內外資法人單位結構、內資企業中民企狀況等,也對我國的從業人員分佈情況、企業資產和盈利情況,以及新興產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展示,是我國最權威、最全面的經濟數據調查,有利於更加準確分析我國經濟形勢,為後續決策提供依據。”葉青如此描述全國經濟普查的價值道。

葉青指出:“就此次經濟普查結果來看,東部、中部、西部發展不平衡是最為突出的問題。”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已有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發現,20年來,我國經濟都呈現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半數以上集中於東部地區,且單位擁有量自東向西繼續呈遞減的態勢。

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中,東部地區擁有法人單位291.0萬個,佔56.3%,中部地區佔比為23.1%,西部地區則為20.6%;第二次經濟全國普查中,東部地區擁有法人單位372.7萬個,仍佔比超過半數,為52.5%,中部地區佔比20.0%,西部地區為19.2%,另外東北地區佔8.3%;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中,東部地區佔比55.4%,中部地區佔19.7%,西部地區為佔18.2%,東北地區佔6.7%。

“西部地區發展速度不如東部,是有客觀原因影響的。首先,東部已經完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產值、規模更大。西部則由於生態環境保護,產業以傳統為主,再加上產業和人才流失等問題,發展因此受縛。”葉青指出。

時代週報記者留意到,在促進中西部發展方面,近期已有諸多政策聲音傳出。

《經濟參考報》11月18日報道指出,新一輪更大力度支持中西部發展新政料將密集落地。新政將著力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承接轉移、優化利用外資等多個方面,擬重點開建一批高速鐵路和公路重大項目,打造多個國際航空樞紐,提速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並加快出臺更具吸引力的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新政,動態調整產業指導目錄,優先增設一批綜合保稅區。

同一天,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在專題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下一步,商務部一方面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已經出臺的鼓勵外商投向中西部的措施加大宣傳力度,並指導中西部地區做好貫徹落實;另一方面,根據外資產業佈局調整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商務部將會同中西部地區的省份進一步研究,拿出更多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大外資投向中西部的力度。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