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健康」白內障手術後視力恢復不理想,可能是這幾個原因所致

白內障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老年性白內障,這種白內障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在醫學上,至今尚無藥物能有效阻止或逆轉白內障的發展,手術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大部分患者術後視力較術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有些病人偶見術後視力不提高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白內障科副主任李彬為大家介紹,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眼睛本身的病變。我們常把人的眼睛比著一部照相機,晶狀體就像照相機的鏡頭,眼底的視網膜相當於感光膠片。白內障手術僅僅是更換照相機的鏡頭,而圖像的好壞還依賴於感光膠片即眼底的好壞。如果手術前存在著嚴重的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黃斑變性患者,白內障手術再成功,也不一定能提高視力,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由於白內障的存在,影響手術前眼底的觀察,部分白內障患者術前不能明確是否存在黃斑變性、黃斑前膜、視神經病變等眼底病變。此外,如果角膜(俗稱黑眼珠)存在病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白內障術後的視力。

後發性白內障。有些老年病人白內障術後視力很好,過了幾個月或幾年後,視力又下降了,他們誤認為又長出白內障了。實際上,手術後白內障是不可能再長出來的。但有一種情況,醫學上稱為後發性白內障(簡稱後發障),可使病人術後視力下降。這是因為醫生手術時,為了不破壞眼睛的正常生理結構,也為了能更好地置入人工晶狀體,術中保留了一層薄膜(即晶狀體後囊膜)起支撐作用。在術後一段時間內,約30%的老年白內障病人的這層薄膜會逐漸變混濁,從而影響視力。這個問題處理起來也很簡單,醫生會用激光將後囊膜打一個小洞,僅花上1分鐘的時間,眼睛馬上就會變亮。

老視或近視。正常人的晶狀體有自動調節功能,使我們既可以看遠物,也可以看近物。而白內障術後的人工晶狀體度數固定,看遠物或看近物不能兼顧,要麼能看近不能看遠,要麼能看遠不能看近。如果需要,病人一般可在術後3個月,待術眼情況穩定後到醫院配鏡,或者直接選擇多焦點人工晶體。
4.其他情況。如白內障手術後由於切口的影響,角膜(黑眼珠)的彎曲度會發生一些變化,術後部分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散光,從而影響視力,此時可在術後3個月進行驗光配鏡。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情況,即術後2個月左右視力會下降並伴視物變形,醫學上稱為黃斑囊樣水腫,這是一種白內障手術後的輕度併發症,一般6個月左右會自行消退,不需治療。

因此,李彬提醒老年朋友,“白內障手術後如果視力沒有提高或提高不多,不要太著急,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請醫生找出視力下降的原因,並積極採取相應的措施。”

同時,李彬表示,白內障術後應注意,手術當天儘量多休息,避免低頭、咳嗽;回家後患者應該按醫囑用藥,注意休息,適當用眼,不要太過勞累;術後一個月內不要讓髒水或肥皂水進入手術眼,4周內不要對手術眼施加壓力(揉眼),晚上睡覺時別壓著,預防外傷;飲食方面,白內障術後兩週內儘量少食辛辣食品,不要吸菸喝酒大便乾燥者服潤腸藥,避免屏氣及抬重物等過度用力;手術後3天左右,如果眼睛沒有別的不適,就可以到戶外做一些活動了,不要整天老在床上躺著,因為靜臥時身體的代謝非常緩慢,對恢復不利,適當做一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舒緩的活動反而讓眼睛的恢復更快些。

手術後眼花、輕度異物感、眼眶淤血屬正常現象。如發生明顯眼疼、噁心、嘔吐或視力突然下降,請不要緊張,立即到醫院就診。少數患者在術後有眼紅、畏光、流淚等症狀,請及時到醫院檢查,早期處理。術後1個月內視力不穩定,一般1~3個月後做屈光力檢查,必要時配一副低度數的眼鏡,調整看遠或看近的視力,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白內障術後,如果患者的視力明顯改善,在早期為了避免人工晶體位置的移位等情況發生,可以暫不詳細檢查眼底。但仍建議在術後1—2周內,對眼底進行一個較為仔細的檢查,尤其是對於術後視力改善不明顯以及術前判定可能合併眼底病變的患者。合併有糖尿病的患者,特別要注意眼底和眼壓的檢查。定期複查也有助於早期發現白內障復發,即後囊膜混濁,通過激光治療也能恢復到手術後水平。此外,白內障患者多為老年人,往往已經到了年齡相關眼病的高發期,術後定期複查,還能夠及時發現新生的其他眼病。因此,白內障手術不是一勞永逸的,術後複查也很重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通訊員 于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