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邓超“吵架”爆火:你所贪图的舒适,正在慢慢拖垮你

张嘉译邓超“吵架”爆火:你所贪图的舒适,正在慢慢拖垮你

前几天,偶然刷到一个精彩的电视剧片段。

电视剧《你是我兄弟》中,邓超和张嘉译饰演的是两兄弟。

而这个片段中,感情颇深的两兄弟却发生了激烈地争吵。

原来,张嘉译扮演的哥哥,从十六岁就进了工厂打拼,一待就是十一年

张嘉译邓超“吵架”爆火:你所贪图的舒适,正在慢慢拖垮你

可有一天,哥哥突然就被工厂辞退了,突然的失业让他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

而邓超扮演的弟弟,则是一个思想开放,紧跟时代的人。

他对自己的哥哥既同情又气愤,于是爆发了这次争吵。

说实话,张嘉译演的这位哥哥,其实是现实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他自从进工厂后,就彻底地安逸了,技能和刚进厂时没有显著提高;眼界限制在小小的工厂里;甚至心态都变得蛮横霸道......

他本以为可以庇护他一辈子的工厂,突然把他辞退,这让他一下从“笼子”里跌了出来。

面对这个新社会,他的情绪更多的是害怕和抵触,他只想找一个让自己安稳一辈子的“笼子”,不愿意面对和融入新的世界。

争吵中,弟弟有一句话说的太戳心了,“你就像那一只被养熟了的鸟!给你一口食,给你一口水,你就觉得即使被关在笼子里面也是好的!

张嘉译邓超“吵架”爆火:你所贪图的舒适,正在慢慢拖垮你

这是多少人的现状啊,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就不再努力了,不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只一味呆在舒适区里。

但事实是,生活的残酷,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你所谓的稳定,可能正是未来让你陷入困境的主因。而你所贪图的舒适区,也正在慢慢拖垮你。

时代变化得太快了,你会发现,那些一直努力扩大自己舒适区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智者。

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位让我非常佩服的,一直在成长的读友,黄仲树。

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对“舒适区”这件事,是怎么理解的?

【一】

从工作10年的国企离职,我不后悔

言偃:您好,请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吧。

黄仲树:可能我是精读终身成长者2班年纪最大的成员。

从小到大都不爱学习,小学都读了九年,这样都没考上初中,当年还没普及9年义务教育,能估计到我现在多大吧。

初中三年除了几何、数学学得不错外,其他的都是不合格,甚至是直接垫底。最后半年在班长的陪同下特别发奋,居然考上了高中。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读高中,而是读了两年的技校。

后来到广州打工,从厨房打杂、洗碗开始做起,后面做了电工,并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参加其他工程专业岗位知识的培训,并通过不断更换工作或升职,做了工程班长、主管、经理助理等。

现在从事,商业地产的房地产信托基金物业的前线运营管理工作。

2019年6月3日选择从工作长达10年的国企离职,进入一家私人的企业集团,从事集团运营管理工作。

在近年市场经济环境疲软,和很多企业裁员的情况下,选择从很有保障及稳定的国企离开,到不确定性比较强的私人企业,身边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做了一个很诧异的选择。

真正爱上学习,是2015年8月20日(七夕节)开始的,因为这一年的上半年在职场上遇到重大的打击,自身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职场表现。

经过深刻的自我反思后,开始了自我革新蜕变之旅,且给自己定的第一阶段蜕变目标是5年,到2020年的8月19日就可以肯定这5年的努力变化了。

起初主要是通过跑步和参加演讲培训开始,为的是增强自身的自律性和表达能力,过往自己在这方面丢了很多脸、吃了很多亏和有过很多比较痛苦的体验。

没想到这一开始,后续就有了其他一系列的新尝试与变化,一转眼都坚持了4年多了。

张嘉译邓超“吵架”爆火:你所贪图的舒适,正在慢慢拖垮你

言偃:从打卡记录中可以看出,您经常会主动去学习一些行业内的新知识、技能,请问这种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

黄仲树:我自己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危机感,从农村出来的我这种感觉时常伴随着我,再加上看很多的年轻人比我更优秀或成长的更快时,又多了一份紧迫感,这种情绪上的影响让我具有了持续的动力;

二是跑步的习惯,这一个习惯的养成,让我在培养其他新习惯时阻力没有这么大;

三是新知带给自己的痛苦与快乐感,尤其是新知应用在生活或工作中,看到变化后那种快乐感,这种情感体验也会强化自己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

言偃:有一类人,当生活、工作相对稳定后,就不再学习,甚至年纪轻轻开始了养老生活,您对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

黄仲树:我曾从事临终关怀的经历,给了我比较深刻的感受,所陪伴的高龄老人中,爱学习与不爱学习的人之间,不同的精神状态,给了我强烈的刺激。

正因为这种向死而生的触动,让我感受到学习本就是让自己更好的感受、珍惜生活及自己生命的一种很好方式。

对于不再学习的人我没什么特别的看法,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度过生命的方式。

言偃:见过有一种人,为了跳出舒适区,会逼自己去做一些不擅长的事,既痛苦又焦虑。有人说,个人应着眼于扩大舒适区,而不是跳出舒适区。您怎么看?

黄仲树:反人性才会有生命力,尤其是我情绪抵触,情感上痛苦的,反而会提醒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舒适往往意味着熵增的状态,而痛感很多时意味着熵减。

自己的经历已告诉我,人生的精彩或丰富体验,往往是源于经历了很多的痛苦,尤其是主动寻求的积极痛苦,更会给到自己特别丰富的生命体验。

言偃: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舒适区一点点扩大的过程”,您是否赞同这一说法?为什么?

黄仲树:赞同。我自己的体会是,自我本就是因环境变化的结果,从没有一成不变或固定的自我,过去的我既是我又不再是我了。

只要活着,人都处于发展的状态,如果没有发展,只能说自己在生而没在活,不断变化中的自己才会更懂得“生活”。

【三】

把今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

言偃:事实上,大部分人都知道扩大舒适区的重要性,但是生活中要做到却没有那么简单,您认为有什么原因,让我们容易陷在舒适区内?

黄仲树:因为不了解自己。我来来回回的听《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都三遍了,每遍学都能更多一些了解自己,每次学都有新知,了解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越多,越能从身陷的困扰中挣脱。

言偃:从打卡中可以看出您有阅读的习惯,喜欢把读到的知识和工作结合,您认为,阅读是否有助于个人扩大舒适区?

黄仲树:非常有帮助。

我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听音频和纸质书,还有就是喜欢将所学与所悟,在生活与工作中进行分享,

通过输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验证实践后会有怎样的变化,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言偃:为了避免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最终毁于舒适区,您有哪些方法或建议?

黄仲树:运动,动起来,才会精彩。然后就是结识一个正能量和不断精进的朋友,他会成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言偃:最后,请您跟精读的读友们说句话,当作共勉。

黄仲树:假设今天就是自己的最后一天,回看自己的一生,自己会对自身哪些表现深感悔恨,自己在不能行动、不能言语的最后人生旅程中,有多少值得自己回味的。



真的想清楚了,就能清楚自己现在及未来应该干什么了。

言偃手记:以上,就是此次对读友黄仲树的采访。

还记得看电影《肖申克救赎》时,最让我不寒而栗的就是其中一个配角brooks(老布)。

老布在监狱里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他在监狱里足足待了50年。

当他得知自己即将被假释时,他不仅没有感到开心,反倒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惶恐与不安。

别人梦寐以求的自由,却成了他难以言表的噩梦。

他甚至拿刀挟持狱友,只为了继续呆在监狱,可未能如愿。

等出狱后,他无法适应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给曾经的狱友写信。

说自己甚至想去故意持枪抢劫,重返监狱生活,因为他觉得监狱才是自己唯一有归属感的家。

张嘉译邓超“吵架”爆火:你所贪图的舒适,正在慢慢拖垮你

他每天都活得胆战心惊,和这个新的世界格格不入。

所以最后,他选择收拾好行李,换上自己最好的一套衣服,用小刀在房梁上刻下一句“老布到此一游”,用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张嘉译邓超“吵架”爆火:你所贪图的舒适,正在慢慢拖垮你

电影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细思极恐。

最可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煮久了,竟然觉得温水也变得舒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