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鄧超“吵架”爆火:你所貪圖的舒適,正在慢慢拖垮你

張嘉譯鄧超“吵架”爆火:你所貪圖的舒適,正在慢慢拖垮你

前幾天,偶然刷到一個精彩的電視劇片段。

電視劇《你是我兄弟》中,鄧超和張嘉譯飾演的是兩兄弟。

而這個片段中,感情頗深的兩兄弟卻發生了激烈地爭吵。

原來,張嘉譯扮演的哥哥,從十六歲就進了工廠打拼,一待就是十一年

張嘉譯鄧超“吵架”爆火:你所貪圖的舒適,正在慢慢拖垮你

可有一天,哥哥突然就被工廠辭退了,突然的失業讓他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

而鄧超扮演的弟弟,則是一個思想開放,緊跟時代的人。

他對自己的哥哥既同情又氣憤,於是爆發了這次爭吵。

說實話,張嘉譯演的這位哥哥,其實是現實中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他自從進工廠後,就徹底地安逸了,技能和剛進廠時沒有顯著提高;眼界限制在小小的工廠裡;甚至心態都變得蠻橫霸道......

他本以為可以庇護他一輩子的工廠,突然把他辭退,這讓他一下從“籠子”裡跌了出來。

面對這個新社會,他的情緒更多的是害怕和牴觸,他只想找一個讓自己安穩一輩子的“籠子”,不願意面對和融入新的世界。

爭吵中,弟弟有一句話說的太戳心了,“你就像那一隻被養熟了的鳥!給你一口食,給你一口水,你就覺得即使被關在籠子裡面也是好的!

張嘉譯鄧超“吵架”爆火:你所貪圖的舒適,正在慢慢拖垮你

這是多少人的現狀啊,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就不再努力了,不學習新技能、新知識,只一味呆在舒適區裡。

但事實是,生活的殘酷,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你所謂的穩定,可能正是未來讓你陷入困境的主因。而你所貪圖的舒適區,也正在慢慢拖垮你。

時代變化得太快了,你會發現,那些一直努力擴大自己舒適區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智者。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位讓我非常佩服的,一直在成長的讀友,黃仲樹。

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對“舒適區”這件事,是怎麼理解的?

【一】

從工作10年的國企離職,我不後悔

言偃:您好,請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吧。

黃仲樹:可能我是精讀終身成長者2班年紀最大的成員。

從小到大都不愛學習,小學都讀了九年,這樣都沒考上初中,當年還沒普及9年義務教育,能估計到我現在多大吧。

初中三年除了幾何、數學學得不錯外,其他的都是不合格,甚至是直接墊底。最後半年在班長的陪同下特別發奮,居然考上了高中。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等原因,沒有讀高中,而是讀了兩年的技校。

後來到廣州打工,從廚房打雜、洗碗開始做起,後面做了電工,並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參加其他工程專業崗位知識的培訓,並通過不斷更換工作或升職,做了工程班長、主管、經理助理等。

現在從事,商業地產的房地產信託基金物業的前線運營管理工作。

2019年6月3日選擇從工作長達10年的國企離職,進入一傢俬人的企業集團,從事集團運營管理工作。

在近年市場經濟環境疲軟,和很多企業裁員的情況下,選擇從很有保障及穩定的國企離開,到不確定性比較強的私人企業,身邊有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做了一個很詫異的選擇。

真正愛上學習,是2015年8月20日(七夕節)開始的,因為這一年的上半年在職場上遇到重大的打擊,自身存在的問題已嚴重影響到職場表現。

經過深刻的自我反思後,開始了自我革新蛻變之旅,且給自己定的第一階段蛻變目標是5年,到2020年的8月19日就可以肯定這5年的努力變化了。

起初主要是通過跑步和參加演講培訓開始,為的是增強自身的自律性和表達能力,過往自己在這方面丟了很多臉、吃了很多虧和有過很多比較痛苦的體驗。

沒想到這一開始,後續就有了其他一系列的新嘗試與變化,一轉眼都堅持了4年多了。

張嘉譯鄧超“吵架”爆火:你所貪圖的舒適,正在慢慢拖垮你

言偃:從打卡記錄中可以看出,您經常會主動去學習一些行業內的新知識、技能,請問這種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呢?

黃仲樹:我自己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危機感,從農村出來的我這種感覺時常伴隨著我,再加上看很多的年輕人比我更優秀或成長的更快時,又多了一份緊迫感,這種情緒上的影響讓我具有了持續的動力;

二是跑步的習慣,這一個習慣的養成,讓我在培養其他新習慣時阻力沒有這麼大;

三是新知帶給自己的痛苦與快樂感,尤其是新知應用在生活或工作中,看到變化後那種快樂感,這種情感體驗也會強化自己持續學習的意識。

【二】

言偃:有一類人,當生活、工作相對穩定後,就不再學習,甚至年紀輕輕開始了養老生活,您對這種行為有什麼看法?

黃仲樹:我曾從事臨終關懷的經歷,給了我比較深刻的感受,所陪伴的高齡老人中,愛學習與不愛學習的人之間,不同的精神狀態,給了我強烈的刺激。

正因為這種向死而生的觸動,讓我感受到學習本就是讓自己更好的感受、珍惜生活及自己生命的一種很好方式。

對於不再學習的人我沒什麼特別的看法,只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度過生命的方式。

言偃:見過有一種人,為了跳出舒適區,會逼自己去做一些不擅長的事,既痛苦又焦慮。有人說,個人應著眼於擴大舒適區,而不是跳出舒適區。您怎麼看?

黃仲樹:反人性才會有生命力,尤其是我情緒牴觸,情感上痛苦的,反而會提醒我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舒適往往意味著熵增的狀態,而痛感很多時意味著熵減。

自己的經歷已告訴我,人生的精彩或豐富體驗,往往是源於經歷了很多的痛苦,尤其是主動尋求的積極痛苦,更會給到自己特別豐富的生命體驗。

言偃:有人說:“一個人的成長,就是舒適區一點點擴大的過程”,您是否贊同這一說法?為什麼?

黃仲樹:贊同。我自己的體會是,自我本就是因環境變化的結果,從沒有一成不變或固定的自我,過去的我既是我又不再是我了。

只要活著,人都處於發展的狀態,如果沒有發展,只能說自己在生而沒在活,不斷變化中的自己才會更懂得“生活”。

【三】

把今天當作人生的最後一天

言偃:事實上,大部分人都知道擴大舒適區的重要性,但是生活中要做到卻沒有那麼簡單,您認為有什麼原因,讓我們容易陷在舒適區內?

黃仲樹:因為不瞭解自己。我來來回回的聽《自我發展心理學》課程都三遍了,每遍學都能更多一些瞭解自己,每次學都有新知,瞭解自己的過去與現在越多,越能從身陷的困擾中掙脫。

言偃:從打卡中可以看出您有閱讀的習慣,喜歡把讀到的知識和工作結合,您認為,閱讀是否有助於個人擴大舒適區?

黃仲樹:非常有幫助。

我學習的方式主要是聽音頻和紙質書,還有就是喜歡將所學與所悟,在生活與工作中進行分享,

通過輸出來驗證自己的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驗證實踐後會有怎樣的變化,這是我特別感興趣的地方。

言偃:為了避免成為“溫水中的青蛙”,最終毀於舒適區,您有哪些方法或建議?

黃仲樹:運動,動起來,才會精彩。然後就是結識一個正能量和不斷精進的朋友,他會成為自己的一面鏡子。

言偃:最後,請您跟精讀的讀友們說句話,當作共勉。

黃仲樹:假設今天就是自己的最後一天,回看自己的一生,自己會對自身哪些表現深感悔恨,自己在不能行動、不能言語的最後人生旅程中,有多少值得自己回味的。



真的想清楚了,就能清楚自己現在及未來應該幹什麼了。

言偃手記:以上,就是此次對讀友黃仲樹的採訪。

還記得看電影《肖申克救贖》時,最讓我不寒而慄的就是其中一個配角brooks(老布)。

老布在監獄裡是一名圖書管理員,他在監獄裡足足待了50年。

當他得知自己即將被假釋時,他不僅沒有感到開心,反倒充滿了對外面世界的惶恐與不安。

別人夢寐以求的自由,卻成了他難以言表的噩夢。

他甚至拿刀挾持獄友,只為了繼續呆在監獄,可未能如願。

等出獄後,他無法適應這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給曾經的獄友寫信。

說自己甚至想去故意持槍搶劫,重返監獄生活,因為他覺得監獄才是自己唯一有歸屬感的家。

張嘉譯鄧超“吵架”爆火:你所貪圖的舒適,正在慢慢拖垮你

他每天都活得膽戰心驚,和這個新的世界格格不入。

所以最後,他選擇收拾好行李,換上自己最好的一套衣服,用小刀在房樑上刻下一句“老布到此一遊”,用一根繩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張嘉譯鄧超“吵架”爆火:你所貪圖的舒適,正在慢慢拖垮你

電影裡有這樣一句臺詞: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細思極恐。

最可怕的就是,溫水煮青蛙煮久了,竟然覺得溫水也變得舒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