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裝聾作啞?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

有時候大人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行、挺好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孩子表面看起來挺聽話,但心裡想些什麼,家長根本不知道。

還記得今年4月男孩高速路上跳橋自殺的事情嗎?

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名男孩跑下車後迅速跳橋,緊跟著的男孩媽媽因沒能抓住,跪地痛哭……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裝聾作啞?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據新聞報道,這個男孩,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告訴母親卻被訓斥,一氣之下走上絕路。

我們無意指責孩子脆弱,或是指責母親沒有控制好情緒,更不該在大橋上停車。

這件事對我們大家的意義在於,我們應該引以為戒:父母該如何和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01 孩子最討厭,也是最無用的聊天方式

▼ “吼”的方式為什麼越用越沒用?

面對固執不聽話的孩子,用“狠話”威脅他們,這事兒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輕車熟路。

“狠話”一飆出,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斂,比我們巴拉巴拉的勸說半個小時都有效。

但是,這個“大招”它有“後遺症”。使用的越頻繁,失效的也就越快。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威脅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得很老實、很聽話。

可是大聲威脅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看似在聽你說,其實注意力早已經遊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說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

關於它的解釋是這樣的: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說簡單點就是:“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

▼ 目的性太強

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聊著聊著,就變成了說教。比如:

家長:“今天在學校呆的怎麼樣啊?”

孩子:“今天學了好多新知識呢。”

家長:“學新知識就對了,要多學知識,不然以後就只能搬磚。”

孩子:……

家長:“今天過得開心嗎?”

孩子:“恩,今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我們特別聊得來。”

家長:“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經常一起玩啊,先把學習搞好了再說。"

孩子:……

聊什麼都能聊到學習上,本來孩子還想跟你分享一下,到最後往往只能以無語收場。

家長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單方面的一種灌輸。

這種只談學習的方式,往往不需要花費家長太多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語言,最簡單最省事。

但是,這種聊天方式所達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裝聾作啞?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 審問似的讓孩子彙報

很多家長在去學校接孩子放學時,一路上不斷地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情況。

每天都這樣問,似乎形成了一個模式。

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恩,不錯,還可以,挺好的……”

這樣應付的回答,家長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

如果家長再一個勁兒地不停問,孩子恐怕早就煩的忍不住發脾氣了。

▼ 許多自以為會聊天的家長,就是這樣把天聊死的

別以為聊天多簡單,尤其對象是孩子時。

面對一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對手,家長們很容易把天聊死。比如:

孩子:“媽媽,我想跟你說個事兒。”(孩子主動發起了聊天信號)

媽媽:“說。”

孩子:“媽,我想買一雙球鞋。”

媽媽:“買什麼買?你都有多少雙鞋了!”

孩子:“就給我買一雙吧。”

媽媽:“再說,趕緊做作業去!”

孩子:“你不買我就不做作業!”

這樣不僅把天聊死了,還激起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何苦呢。

如果媽媽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時,進一步詢問孩子原因:

媽媽:“為什麼突然要買球鞋呢?”

孩子:“因為我們學校要舉辦運動會了,我要參加比賽。”

媽媽:“你準備參加什麼比賽?”

孩子:“我想參加…………還有你知道嗎媽媽,今天老師還誇我跑步跑得快,建議我加入校田徑隊呢…………”

看,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接受孩子溝通的信號,孩子能跟你說的還有好多好多……

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溝通時,你剛好在忙著,那麼寧願讓孩子等一下,也不要著急應付孩子。

保護孩子溝通的意願,這真的很重要!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裝聾作啞?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02不要為了聊天而聊天,聊天也講求方法

▼ 學會傾聽

傾聽不是說閉著嘴巴,坐在那裡光聽就好了。

最好的傾聽要有互動,哪怕你一個肯定的眼神,孩子就會有興趣和你聊下去。

▼ 不要表現的什麼都懂

有位朋友以機智善辯、見解不凡享譽朋友圈,可是青春期的兒子跟他對著幹,要麼不說話,要麼開口就吵架。

後來他意識到,問題根源在自己:兒子一開口,往往就被他批得體無完膚……

他把自己的這種溝通方式稱為“大樹底下不長草”,不是他的看法不對、不好,兒子才不要聽。

恰恰因為家長太對了、太能了,讓孩子顯得很無能,結果,孩子就懶得在家長面前說什麼了。

▼ 挑好時間

聊天也不是隨時隨地就能聊的。

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看電視、玩手機時,家長突然湊過來要聊天,換位思考一下,誰都不願意被打擾啊,那結果肯定是敷衍了事。

所以,聊天儘量選在大家都心平氣和,而且沒有什麼要緊事的時候。

如果家長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找孩子談,那就讓孩子先停止手頭的事情,認認真真地聊一聊。

▼ 適當示弱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提醒自己:親子關係是第一位的。

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家長在溝通中應該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

感受到關係緊張時,要收斂並且想辦法修復。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爆發時,不能硬來,家長可以適度示弱並進行安撫,等孩子情緒緩和了,再繼續討論有爭議的話題。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問題時,會有自己的主張,即使家長知道最佳解決方式,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更不要強迫孩子聽取採納。

建議使用發問式溝通,比如:

你覺得這個事情怎樣處理比較好?

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些什麼?

你想聽聽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裝聾作啞?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03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代溝,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如何弱化代際差異,如何求同存異,是我們最需學習的溝通技巧。

曾經3次獲得世界學校制辯論大賽辯論冠軍的Julia Dhar是一位辯論強手

她總結出4種改變我們與別人交談方式的技巧:

尋找共同立場:

有效的溝通,都是從尋找共同立場開始的。

找出彼此都認同的事情,建立一個“共享現實”的平臺,在此基礎上,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

面對面的交流、傾聽:

面對面溝通,對有爭議的觀點認真傾聽,能幫助你更好理解對方。

針對觀點,而非立場:

將觀點從提出觀點的人的身份中分離出來,就事論事,而非攻擊人。

開放自己的心態,保持謙遜:

不執著於自己的意見。換位思考,接受不確定性,及犯錯的可能性。

與孩子順暢溝通的前提,就是要認識到孩子的獨立性,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談事說服他。

既指出問題又給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於肯定。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裝聾作啞?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孩子聽不聽話,取決於家長會不會說話

給孩子思考的空間,給孩子改變的時間,陪孩子一起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聊他們喜歡的話題……

慢慢的,孩子會向我們敞開心扉,也會漸漸理解我們的苦衷,承認我們批評中的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