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圈头村的戏剧舞台

白洋淀圈头村的戏剧舞台

白洋淀圈头村文化底蕴深厚、崇尚礼仪、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是白洋淀先民血浓于水的精神传承,然而戏剧文化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据《安新县志》载:“清光绪年间,圈头村就有河北梆子戏班梨园会”。 在那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年代,戏剧文化开始在圈头村萌发。早年的戏剧演出,对于乡村的农民来说只不过是娱乐而已。随着戏剧文化的逐步深入,通过看戏人们了解了剧情懂得了历史。对午台上的人物有了好(红脸 )坏( 白脸)之分,爱和恨也逐渐在村民头脑中明朗化。俗语说的好:“说书唱戏教育人”,戏剧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1937年毕爱君、小金芳在圈头村西河北傳授评剧,七·七事变后停演。1947年董德海、刘普芳恢复了评剧的演出”。两个民间剧团给解放初期老百姓带来了欢乐。河北梆子我看的不多但记忆颇深,陈代昌(陈万吉的老爷)、张景山(张小恩的父亲)饰演的《红梅阁》(张景山施演李慧娘、陈代昌饰演公子)。陈文胜的《乾坤带》、田锁林(田绍飞)的《走雪山》、陈双杰的《烧锅记》等。陈文胜人长得帅气扮相俊美,田锁林虽然五大三粗饰演旦角别有一番情趣,陈双杰风趣幽默经常和台前看戏的人开玩笑,春节期间的剧场里每天洋溢着庄稼人的欢笑。评剧很受村民的欢迎,陈守信的《打狗劝夫》演的相当好,他表演吃饭的动作,吃着吃着把椅子坐垫当成大饼吃。这个程式化的表演今天想起来都想笑。陈志召(她和妹妹志晨都饰演角色、后来嫁到北京)张小洪的《刘巧儿》真是绝了。陈志召人长得漂亮,满工满调的新派唱腔,张小洪饰演的王寿昌比后来电影中的王寿昌还好。陈广勋、尚雨山的《小二黑结婚》曾红极一时,陈广勋身材苗条长像好,他饰演的田喜儿简直超过了张德福,尚雨山的小琴也是扮相俊美面带羞色。以后还编演了现代戏《农民泪》、《艺海春秋》。《农民泪》还在县戏剧汇演中获了奖,据说当年陈代昌、陈广勋饰演的小生曾迷倒了无数的年轻的女性,在外村演出的时候特别是晚上必须严加保护,不然会发生盗抢事件。现代戏的演出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觉悟,在以后的平津战役、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圈头村的老调剧团可能成立较晚,对于我来说没什麽印像,后来看过他们的《棋盘街》演的很好,饰演崇祯皇帝的年轻人唱、唸、坐、打俱佳,尤其夏老混饰演的“挂灯人”,他唱的:“红灯白等一齐挂,但愿早死早脱生。”至今还记忆犹新。

说到戏剧文化对圈头村的影响,不能不提及圈头村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大概是在一九五零年正月里,由刘福海(?)带队的安新县话剧团,在河东(旧称)太爷庙下坡 演出了话剧《刘胡兰》。《刘胡兰》的演出对村民的思想触动很大,一时间刘胡兰成了人们学习的英雄,圈头村很快掀起了一个学英雄做英雄的热潮,刘胡兰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五十年代初期,戏剧普及进了学校,女老师们能歌善舞,课余时间教学生们跳舞排练节目。《海防前线的早晨》是当时排练的独幕话剧,由王铁桥、陈国胜饰演越境的美蒋特务,陈小房(已故)饰演放羊娃。此剧曾在学校操场(红房子)公演轰动了全村。《海防前线的早晨》的演出,唤醒了生活在“安乐窝”中村民麻木的头脑,增强了全体村民的敌情意识和阶级斗争观念。西前街的的几位老年人也为传承戏剧文化出力。陈铭府(张满囤的佬爷)、张培瑞(张万囤的老爷)、张培绗(张老六的父亲)、田喜林(田木头的老爷)等为首组成了高腔会,他们还起了个带水淀风情名字叫“渔家乐”会。他们经常在街上搭“台”唱戏,“喝喝喝”的唱腔没有一个人听的懂,只有几个小孩围着看热闹,他们却唱的有滋有味。一根笛子、一面底鼓一付鼓板和一面大锣就是全台的文武场。有一年在弄章哥家院子里唱,陈小会(六、七岁)还饰演了个傻小子。六十年代中期,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排练歌舞,并组织演出了歌颂“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快板剧(剧名记不清了),我和马小仙、刘秋花、庞宝俊、夏小锁、陈国壮在剧中饰演了角色,那脍炙人口的数板台词,至今还背的滚瓜烂熟。

1956年老艺人边增儒(边来僧)、李凤清夫妇到圈头村收徒教戏,学员在学习戏曲的同时,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随着演技的提高,还为不少的省、市剧团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她)们不但为剧团增添了新鲜血液,也把圈头村的戏剧文化带到了全国各地。圈头村的戏剧文化除了深厚的群众基础,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起到了关践的作用。原圈头村党总支书记马志合对“子弟玩艺儿”(民间剧团)情有独钟,毎到入冬,便督促“会头”(剧团的领导)排练大戏准备过年演出,并在《白水滩》戏中扮演十一郎,给节日的村民带来了欢乐。后来的公社党委书记马义,热衷于戏剧文化的传承,在农闲时节经常请省、市剧团来圈头演出。在村剧团演出时他也票一出《白水滩》扮演十一郎。他那粗劣的扮相,笨拙的武打时常引来全场的哄堂大笑。传统戏剧的深入传播,使圈头村的人了解了很多历史典故和传统故事,懂得了什麽是忠孝和气节以及礼、义、廉、耻。崇尚道德观念,唾弃嫌贫爱富的封建陋习,以及人们头脑中的爱恨情仇成了圈头村风的精髓。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八亿人民八出戏的年代。圈头村西街大队在集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购置服装道具,排演了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桥南大队也排演了《红灯记》,让圈头村的社员享受了戏剧文化的大餐。

1982年,圈头公社文化站的建立,为圈头村搭建了一个戏剧文化的展示平台,各村的剧团纷纷排练传统戏,编演歌颂改革开放的现代剧。在这里不能不提及曾经为圈头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做出突出成绩的文化站站长张满乐,他借助文化站这个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积极排演反映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剧目,活跃了圈头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让我们共同祝愿:改革开放富余起来的圈头村年轻的一代,在党的以民为本的感召下,在戏剧文化的熏陶下,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新区成立以后,给古文化村圈头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新区的领导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圈头村的戏剧文化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