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的統治為何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竹海飄雪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看崇禎的為人。

公元1642年,大明在松錦之戰中戰敗,洪承疇被俘後降清。

從此,關寧防線盡失,大明只剩下山海關。於是崇禎想到了議和,可是他沒有明說,他暗示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朝秘密談判。

然而,有一次,陳新甲的下人將與清朝議和的草案當成了軍事塘報傳到了朝廷,於是輿論大譁。

之後,崇禎堅決不承認議和是自己的意思,一刀把陳新甲砍了,從此朝臣誰也不敢再提議和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禎想到了遷都,但他還是不說,他暗示朝臣勸他南遷。有陳新甲的先例,朝臣們誰都不敢說,於是就只能幹挺著等李自成攻城。

終於,北京城破,崇禎無論可走,自縊煤山。


所以,崇禎並非昏君,他只是沒有能力改變局面而已。

崇禎死要面子,又不願擔責任;崇禎死前還在說“文臣個個可殺”,“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

明亡真的只是因為朝臣皆亡國之臣嗎?應當說沒有一個朝代的末年像明朝一樣有那麼多的名將和名臣了,比如孫承宗、袁崇煥、曹文詔、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吳三桂等等。



但崇禎剛愎自用,不能做到人盡其職,17年換了50個閣臣;同時又急於求成,洪承疇的戰敗被俘、盧象升的戰死、孫傳庭的戰死,都是被迫出戰造成的後果。

崇禎有中興大明之志,但無中興大明之能,同時又不能放手讓下屬獨當一面,反而處處掣肘。明末面對的局面確實複雜,李自成、清朝,其實還有蒙古,明朝本來是聯合蒙古抗清的,到崇禎即位後把給蒙古的銀子也斷了,最終清朝統一了漠南蒙古,清朝皇帝同時兼任蒙古大汗,明朝在北方的壓力之大確非崇禎能夠承受和有能力解決的。


我國古代的王朝政治依賴明君,而崇禎顯然不屬於這一類,其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又疑心深重。但要說崇禎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也不一定,畢竟明末的亂局並非他造成的,崇禎只是沒有能力解決。


心向青山


在分析崇禎皇帝的錯誤時,首先要承認他是個好皇帝。不管他做了什麼,他都是個好皇帝,因為他已經盡力了。

第一個錯誤,崇禎皇帝讓士大夫集團失去了制衡。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一方面給予士大夫們優待,另一方利面用錦衣衛之類的特務機構制衡士大夫。皇帝與士大夫們的博弈,是均衡的。

土木堡事變後,皇帝被俘往蒙古。以此時為分水嶺,士大夫們掌握了政權,皇帝則一直處於弱勢的下風。

土木堡事變以前,皇帝們是能帶兵出征,有對外宣戰的權力。土木堡事變以後,宣戰權被士大夫們剝奪了。宣戰權,其實就是兵權,也就是說皇帝沒有兵權,被士大夫們架空了。

此後的皇帝們,一直致力於奪回權力。有的耍手段讓士大夫們分裂;有的讓強勢的太監出面組織閹黨;有的甚至直接罷工。然而,皇帝們的努力,都被士大夫們挫敗了。士大夫們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在政壇的戰鬥力很強。

崇禎皇帝上臺後,藉助士大夫們除掉了天啟朝的閹黨,卻沒有繼續扶植一個新的勢力,以制衡士大夫們,這錯誤太要命了。

士大夫們專政的惡果,就是收不上來稅。崇禎皇帝的爺爺靠張居正收稅,哥哥依靠臭名昭著的閹黨收稅。崇禎皇帝收稅是靠自己,終其一朝,財政始終都捉襟見肘,救災沒錢,打仗也沒錢。

而士大夫們卻善財難捨,崇禎皇帝對他們失望、絕望、最後是怨恨。臨死時還憤恨不已,說他們是“亡國之臣”。

士大夫們專政,還帶來另一個惡果,崇禎皇帝不敢南遷江南。

李自成兵進北京時,其實就該遷往南方了。崇禎皇帝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對南方的戰略價值當然是知道的。他之所以死守北京,寧死不南遷,恐怕除了氣節因素,最大的因素是對士大夫們看得太透徹,知道即使南遷也挽不回敗局了。

第二,崇禎皇帝疑心重、急躁,做了很多錯事,尤其是在軍事上釀成了大錯。

1,殺袁崇煥。

袁崇煥殺毛文龍,使得滿清再無後顧之憂,能夠全力南侵。崇禎皇帝此時應該做得是“止損”,而不是殺掉袁崇煥。更錯誤的是,殺袁崇煥的時機選擇、方式方法太不好了。

1629年,清軍繞道草原直入北京,袁崇煥千里回師京城,請求入城休整被拒絕。在北京城下血戰清軍之後,袁崇煥被下獄、凌遲處死。

袁崇煥是有錯,但是也有許多功的。千里回師救援卻被猜忌,可是後來在北京城下與清軍血戰是有目共睹的。仗打完了,再以凌遲的大刑殺掉袁崇煥,確實是太過分了。其他的將領,能不心寒嗎?

這也表明崇禎皇帝的政治手腕不足,即使必殺袁崇煥,能不能換個時間、地點、處死的方式能不能人道一些。畢竟袁崇煥是有功於國的官員,不是十惡不赦的人,為什麼一定要殺夠三千刀呢?

2,1639年,斷送了盧象升、天雄軍。

盧象升文能治國,武則練兵、衝鋒、指揮做戰全能,作戰風格喜歡野戰、奔襲。善於帶兵的盧象升,還練出了“天雄軍”。

崇禎皇帝發現了盧象升這個人才,委以重任,卻又對他猜忌,派太監高起潛監軍。

盧象帶5000精兵,被清軍數萬圍困在賈莊。高起潛帶著幾萬關寧鐵騎,相距賈莊不足50裡,卻拒發援兵。

盧象升見糧草已盡、援兵不至,就決定死戰。他對部下說,馬必流汗,刀必見血,率部與清軍大戰三晝夜。最後,身著孝服的盧象升戰死沙場,天雄軍也打光了。

崇禎皇帝如果讓盧象升做總指揮,幾萬關寧鐵騎加上天雄軍,對面的幾萬清軍怕是要完蛋了。或者高起潛能竭力協助盧象升,趁著幾萬清軍與盧象升部激戰之際殺入戰場,清軍也是要倒黴的。

可是,因為皇帝的猜忌盧象升這樣的名將權力還沒有一個太監大。一個名將、一支能野戰壓制清軍的天雄軍,被斷送了。

2,催孫傳庭出戰

1642年,孫傳庭在陝西剛站穩腳跟,只休整了幾個月。糧草、器械不足,士卒訓練不足,可是崇禎卻等不及了。

讓孫傳庭帶兵出陝西,去打李自成的農民軍。結果,孫傳庭在郟縣戰役中慘敗。此後,明朝無力阻止李自成的進軍北京。

3,催戰洪承疇

松錦之戰前期,洪承疇知道明軍的野戰能力不如清軍。採取保守的戰術,讓清軍無處下口。

和催促孫傳庭出戰同期,同樣是1642年。崇禎皇帝讓兵部尚書帶著“聖旨”,去前線讓洪承疇進兵。

結果被皇太極抓住機會,斷了明軍的糧道導致明軍的松錦之戰失敗。

據說,1642年明朝發生嚴重的財政危機。因為付不起軍費,崇禎皇帝才急躁無比,南催孫傳庭、北催洪城疇。但是不論財政危機如何嚴重,戰場上的失利與崇禎皇帝的“催”都是分不開的。


德全不畏


因為當時明朝的局勢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已經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扭轉的,而且勤政不代表就一定是善政,明朝滅亡是一種必然,就像蘇聯解體,崇禎只是那個無辜的戈爾巴喬夫,一個有心無力,無可奈何的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一生最大的兩個錯誤,一個是處死了袁崇煥,另一個就是剷除了魏忠賢閹黨,以致於落到了外敵無人御,內亂不能除的境地。魏忠賢雖然攬權貪婪,但是懂得也有辦法刮出財閥大地主們的錢來補貼財政,如江南財團。魏忠賢當政期間,邊防不缺錢,也沒什麼人造反,還是有能力的,魏忠賢的維穩工作紮實有力,值得肯定~~

根本原因:

1.藩王制,這個是從朱元璋時代就確立的分封藩王制度,明朝是有名的家天下,朱元璋人殘忍,確出奇的疼兒子,藩王們無須自食其力,拿著高額的國家補貼,國家很大的財力要供養藩王,到後期這個龐大的特權階級已經讓整個國家不堪重負,這一點是幾百年十幾位朱姓皇帝都無法改變也是不敢改變的。

2.政體制度,明朝中後期演進到了內閣制度,有點像今天英國的君主立憲,大的決議皇帝一個人說了不算,要首輔幾位重要閣臣共同制定,這種制度對於民主、對權利的有效管理是很有好處的,但對於一個亂世之中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就不合適了,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遷都被拒,導致崇禎悲劇。

直接原因:

崇禎性格因素,崇禎皇帝雖然勤勉,但是為人剛愎多疑,擅殺大將不辨忠奸,以至於到了末期無可用之將(都殺光了啊)亦無可用之才(天天動不動砍頭,任用善權謀的奸臣,誰還敢獻忠言?)亡之必然

黨爭導致國家破產,東林黨之亂。崇禎有眼無珠,意氣用事為報家仇誤殺魏忠賢,剷除了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宦官集團(宦官+齊黨+楚黨等),扶持了更加對立的文官集團即為東林黨(江南黨),文官集團出於維護自己的利益,堅決反對商業稅收(這一部分是國家主要稅收)而把手伸向了廣大窮苦老百姓,最後官逼民反,導致了明末全國各地刷叛軍。

女真之亂,這是從崇禎爺爺開始就有徵兆了,打了一個抗日援朝,極大的削弱的東北地區的防務,而建州女真的造反也很大程度上牽制了明王朝的機動力量,使明朝不得不兩線作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明朝後期國家財政非常緊張,加上遇上天災,大旱與瘟疫。但崇禎帝不但沒有錢賑災,反而加緊盤剝民間,使百姓沒有了活路,使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李自成、張獻忠義軍與清人軍隊對明朝的威脅,使明朝疲於應付。最終亡國。


淵源歷史小課堂


崇禎皇帝應該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即使他不滅掉魏忠賢,魏忠賢也應該撐不下去了,明朝皇帝被文官弄死的又不是一個兩個了,有意思的是正德皇帝和天啟皇帝一樣扶持了大宦官,卻都一樣的落水而死英年早逝,這真的是個巧合?

我知道我說宦官集團不該徹底滅了很多人會噴,可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應該都懂得黑白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益吧!話說回來,崇禎皇帝似乎不懂得為君之道在於平衡,他一上臺就以雷霆之勢滅掉了魏忠賢的宦官集團,這的確一定程度上確立了這位少年天子的威信,但是遺憾的是,他沒有扶持起自己的勢力。

文官集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商人階級,他們把持了海貿還控制著大量土地,皇帝根本無法對付,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稅收,帝國的運轉全靠著越來越少的自耕農。而文官們一看朱家王朝要滅了,也無所謂,反應無論誰上臺都要用到他們來治理天下,結果沒想到來了個不講套路的李自成,後來又來了個不僅想要他們的稅還想要他們的命的滿清。



故國有明月


崇禎皇帝朱由檢悲壯殉國一直為後人所稱道,尤其是皇宮後山上的一顆歪脖子樹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其生前七次下罪己詔,表明崇禎立志成為對百姓負責的帝王。崇禎在煤山自縊前血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這樣的遺言讓很多人看了無不悲痛,為何一生勤政的崇禎皇帝的手裡會斷送了大明王朝呢?我覺得主要是方法和性格使其然。

草率誅殺魏忠賢

1644年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卻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並埋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魏忠賢也許是比東林黨更有手腕,更能挽救明末頹勢,但是在天下大亂期間,魏黨不能大動。為了表現自己的聖明,肆意擴大魏黨名單,比東林黨交上去的還多。地方上只要給魏忠賢建過生祠的,無論是巡撫或總督等地方一把手,全部按魏黨處理。崇禎初年從朝廷到地方官員任免跟走馬燈似的,非常多的朝廷精英因此被波及。

沒有了魏忠賢閹黨集團的制衡,無法加稅於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徵農業稅,這隻能逼反吃了上頓兒沒下頓的農民們。

所以在亂世對這麼大的黨羽動刀,不是好事。起碼也得等明朝安定之後才能殺魏忠賢及黨羽。

剛愎自用,疑心太重,做事急躁

崇禎一上來要面對爛攤子,實屬不易。這個我們理解,但是越是亂越要冷靜思考,而不是急躁面對。除了前面說的一上來先把魏忠賢等黨羽殺了外,還有個典型的明末支柱孫傳庭。

孫傳庭一開始在把李自成大敗之後後,朝廷忽然調孫傳庭將軍隊調往河北,防備清軍,孫傳庭極不同意,想先把李自成一舉消滅了。崇禎聽到手下不聽自己的,於是將孫傳庭壓入大牢三年。三年後李自成已成星火燎原之勢,崇禎又想起了孫傳庭,放他出來去東出潼關堵李自成。後孫傳庭上書說新兵得多操練,一直不出兵。結果崇禎懷疑他通賊急令出兵,結果孫傳庭無奈草率出兵全軍覆沒。孫傳庭死後,崇禎還懷疑他詐死,不給孫傳庭上諡號。

可見崇禎的性格太差,不太適合在皇帝這個圈子混,尤其是亂世中的皇帝,很容易得罪人。

所以,崇禎可能在太平盛世是個好皇帝,但是在亂世只能斷送祖宗的江山。


閒淡說歷史


明崇禎帝朱由檢,中國歷史上最悲劇的一個亡國之君,他從父輩那裡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明王朝。從崇禎登基的第一天開始起,他就以中興大明為己任,但是結果卻是出人意料的,在經過崇禎帝十七年的統治後,大明王朝的命運最終在他的手中被終結。是什麼原因加速了明朝的覆滅?崇禎帝又有多大的責任呢?



大明王朝——一個爛攤子

內部鬥爭

有一句話叫“明實亡於萬曆”,這句話可以說是十分準確的,因為在萬曆時期明王朝滅亡的徵兆已經十分明顯了。由於萬曆皇帝的長期不上朝,導致了東林黨集團充分的把持了朝政,東林黨一家獨大是十分不利於明朝皇帝的統治的,在與東林黨鬥爭的過程中,導致了明王朝內部鬥爭不斷,嚴重削弱了整體實力。到了崇禎皇帝在位時期,內部鬥爭更加激烈,為了鞏固皇權崇禎一朝就換了多達十幾位內閣首輔。

財政危機

終萬曆一朝,用兵是非常頻繁的,明朝發動了“萬曆三大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明朝的國庫為而此空虛。這個嚴重的財政危機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而且是越演越烈:崇禎一朝為了抵抗後金的入侵加徵遼餉, 繼而有徵剿餉為鎮壓因天災人禍導致的農民起義籌措軍費、後又加徵練餉以練兵平叛農民軍。

財政危機一步步把明王朝推向了深淵,而崇禎皇帝在前朝的基礎上又加深了明王朝的財政危機。到了大明王朝的最後時刻,崇禎皇帝連調動吳三桂軍隊進京的軍餉都發不出來了。

以上是明亡的深層原因,也是作為一個立國兩百餘年王朝的弊病。因此不管崇禎怎麼努力,大明滅亡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而崇禎皇帝個人的性格則給明王朝滅亡又是加上了一把火。

崇禎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但同樣也是一個多疑且剛愎自用的人。要是在和平年代,或許可以幫助崇禎成為了一代明君,但是其性格上缺陷卻最終導致了前面的優勢不復存在。

多疑

崇禎皇帝自小就失去了母親,在政治鬥爭激烈的宮廷里長大,造就了一個極其缺乏安全感的,缺乏安全感使得崇禎十分的多疑。在其當政的時候,多疑使得崇禎無法專心的重用一人擔當重任,其中冤殺袁崇煥事件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一個案例。

剛愎自用

而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則最終使他喪失了力挽狂瀾的機會,在對後金和農民起義軍的問題上,崇禎皇帝堅持兩個都要打。明王朝本可以與後金進行和談,而使明軍可以集中打擊農民起義軍,但是崇禎拒絕任何的和談,使明軍在後金和農民起義軍的戰場上疲於奔命,而明軍根本就沒有能力應付兩方面的戰事。



總結一下:崇禎皇帝是一個勤勞的昏君,他無能的勤政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而其本人臨死前認為:“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但是明朝的滅亡,崇禎一定是有責任的。


浮沉的歷史


據我撐握的知識而言。崇禎皇帝還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明朝的覆亡?是再於明朝歷代先皇所造成的積害,使明朝病入膏肓。而崇禎皇帝只是無力迴天罷了。


梁山好漢135447885


簡明扼要,我回答問題不長篇大論,十六個字夠了,毫無主見,生性多疑,濫殺無辜,昏頭笨腦。完了。


用戶9668730768486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嘛?


崇禎皇帝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第一個原因:史治腐敗

首先,導致明朝滅亡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和吏治腐敗。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非常嚴重,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巧取豪奪,強佔土地。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可怕的後果。

首先是權貴階層可以通過各種特權,免於向國家繳稅,而農民失地之後又無稅可繳,所以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為了彌補財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過強硬手段給下面增派收稅任務,可是權貴階層依然有辦法通過各種手段偷稅漏稅,結果就是朝廷的收稅任務全部攤派到了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負的普通農民,生活又變得更加困苦。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演變成星火燎原的農民起義軍。



第二個原因:長年的戰爭

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長年累月的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燒錢的項目就是戰爭,沒有之一。歷史上許多盛極一時的王朝最終都是被戰爭給拖垮的。僅僅是一場大型戰爭就足以掏空一個國家的家底,可是倒黴的明朝卻偏偏要應對兩線作戰,即北方的滿清和國內各地的農民起義軍。

  打仗要花錢,沒錢就只好多徵稅,稅賦加重又導致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越來越多,要鎮壓越來越多的起義軍,就要花更多的錢。明朝就這樣無可奈何地走進了死循環之中。




沒有合理的佈局

  這個死循環也並非完全無解,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內”。對明朝而言,當時最佳選擇其實應該先與滿清和解。割地也好,賠款也罷,能平息東北的戰事才是關鍵。只要東北戰事結束,明朝就能騰出手來徹底剿滅起義軍勢力,從而結束戰爭。然後再讓國家休養生息,以明朝那麼大的體量,只要不發生戰爭,恢復起來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糧足時,收復東北也就指日可待了。不過,這種有損天朝威嚴的事情,作為明朝著名“鍵盤俠”的東林黨人是絕對不會答應的。在東林黨一次次阻撓之下,明朝和滿清最後的和解希望也破滅了。那麼東林黨人有什麼治國安邦的良策嗎?答案是:沒有!




第三個原因:後期幾位昏庸的皇帝

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後期的那幾位奇葩皇帝了,

萬曆皇帝

其中第一責任人當屬萬曆皇帝。這位爺在位48年,但卻有長達30年不上朝的紀錄。在萬曆皇帝的長期怠工影響下,原本家底豐厚的大明王朝終於被徹底掏空。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終於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給子孫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 萬曆的兒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僅一個月就去世了。

木匠皇帝明熹宗

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爺爺萬曆帝還要奇葩,他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卻熱衷於做木匠活,還以自己是“魯班再世”自居。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這七年時間裡,大明王朝從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檢,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幾乎沒過上一天好日子,“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這是對崇禎帝在位期間生活的最貼切的評價。

崇禎雖然嚴厲打擊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卻在另一手方面積極扶持重用宦官,也就是說崇禎打擊的是魏忠賢等宦官,而非整個宦官集團。順天府尹對崇禎大量啟用宦官上疏勸諫說:“大小臣工豈無一人足當信任者?自古未有宦官典兵不誤國者,不知危急存亡之日,舍天下士大夫,終不可與共安危。”《國榷》 崇禎在位的17裡,先後更替了內閣首輔五十人,一些人雖然並無才幹卻善於揣摩崇禎心理,博得崇禎好感。而許多有識之士則在黨爭的過程中被排擠甚至死於非命,使得本來人才缺乏的明朝,陷入嚴重的人才危機。


崇禎皇帝在用人這方面是有些欠缺的,也錯判了一些能臣,留下了無用之人,這無疑的也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大將之死

在處死袁崇煥不久,崇禎派出宦官直接對邊防事務指手畫腳,一天內連上六個情況彙報,都得到崇禎首肯。吏科給事中熊開元希望崇禎能夠收回成命,停止派遣內臣,以便統一事權。崇禎接到奏疏後批駁說:“遣用內員自有裁酌,不必過為疑慮。”《崇禎長編》



在後期出現文官愛財,武官怕死,監軍的宦官不懂軍事卻大權在握,常常貽誤戰機,互相扯皮。崇禎任用宦官的副作開始顯現出來,當李自成的軍隊攻入京師時,內侍宦官曹化淳首先打開城門放進軍隊,其他宦官驚慌失措,竟說“吾黨富貴自在也”,將崇禎拋拋了出來,只有一個內侍王承恩隨他自殺,而那些大臣們也紛紛排隊求見李自成,至此,崇禎徹底以孤家寡人的身份步入了大明的黃昏。

崇禎帝也算是拼盡了他自己的全力,明朝最終還是在他手中被滅亡了。後世許多人認為崇禎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觀地說,當時崇禎帝手中的“底牌”實在太爛,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種情況下也未必百分之百的能力挽狂瀾。

 


歷史早知道


主要還是前朝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太多。再加上朝廷貪汙腐敗太嚴重。一個朝代從興盛到衰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失了民心。各朝各代都是得民心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