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梁启超给出上中下三策,为何李鸿章执意要选下策?

我们知道,梁启超曾经给李鸿章立过传,并且在书中不无透露出自己对于李鸿章的敬佩与同情,直写着

“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而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梁启超与李鸿章之间也有过这麽一段面对面接触,其中尽显两人之间那隐隐约约的惺惺相惜之情。

老规矩,我们还是来介绍一下主要背景,当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而慈禧等人也已经往西而逃。而这个时候的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并且已经加入了东南互保的队伍中去,所以使得这些东南互保的省份所受八国联军的侵扰程度更小,而这个时候恰也正是比较宽松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广东。故而,对于梁启超的出现,也就并没有什么值得意在的了。

不愧是宦海浮沉许多年的老臣子,李鸿章远在广东便已经敏锐的预感到自己不久就会被慈禧给派去裱糊(和列强谈判),只不过对于这一点,他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毕竟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而恰逢这个时候,梁启超登门拜访,对于这个康党中比较核心的人物,李鸿章自然也是比较欣赏的,不然曾经也不会在戊戌政变之后差点被慈禧所误解。所以,李鸿章丝毫不犹豫的就接见了梁启超,毕竟这里还是在自己的所辖区域。

《走向共和》:梁启超给出上中下三策,为何李鸿章执意要选下策?

说来也有趣,按理来说,作为两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本来应该有所客套,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拉进双方之间的关系。然而,李鸿章却直接借用红儿想见康党的事情,就这样在笑谈之中缓和了因为双方立场问题而所形成的尴尬局面,令得梁启超也得以从谨慎紧张中得以释怀,一如许久未能相见的老友。其实,细想一下,李鸿章谈红儿想见康党一事,又如何不是在谈自己想见康党许久呢?

也是在后来,李鸿章表示,自己“曾背过康党的恶名,却没见过康党的恶人”,梁启超也是个聪明人,如何不明白李鸿章言外之意便是自己同康党是心和面不和呢。既然已经知道李鸿章对于康党的态度,梁启超自然也在心中将李鸿章当作是自己人,虽说不能完全的推心置腹,但是总归还能合作共谋大业。也正是在李鸿章格外老道的言语之中,谈论的氛围也逐渐有所缓和与舒适。

在一番交谈过后,李鸿章直接了当的问询梁启超的此番来意,毕竟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也并非是故交。梁启超也直接表明,时逢乱世,慈禧也已经西逃,而自己是来给中堂大人献策来的,并且已经准备好了上中下三策。我们就直接拿剧中梁启超自己的话来说:

上策:“摆脱朝廷,先拥两广自立,然后挥军北上,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看看,文化人的高度就是不一样,都直接扯到了亚洲层面了)

对于这个上策,梁启超在说的同时也在观察着李鸿章的表情变化,不过似乎李鸿章喜怒并不形于色,平淡如水,极为老成。所以梁启超也摸不准李鸿章究竟在想些什么,直到李鸿章在沉默许久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来当皇帝?这时候梁启超颇有喜意,因为他此行来的目的就是让李鸿章接受他所提出的上策,故而继续向其解释,大概意思就是让光绪继续统治,当然,李鸿章想要做总统也是可以商量的。

《走向共和》:梁启超给出上中下三策,为何李鸿章执意要选下策?

在听完梁启超的解释后,李鸿章在梁启超殷殷期盼中不轻不重地反问了一句“谋反哪?”

得了,我有情来他无意,还是下一个中策吧。

中策:“带领兵马,北上勤王,彻底剿灭义和团,以此与各国交好于前”

对于中策,李鸿章压根就没怎么想,因为在其看来,这也是比较不现实的事情。毕竟这义和团的政治性质在这个时候并不明朗,还不清楚慈禧对于义和团究竟是何种态度。并且,当初是慈禧声称要同列强开战,并且支持义和团“扶清灭洋”,所以一旦李鸿章真行了这中策,也可能会被慈禧来个秋后算帐,另外,为了巴结列强而去剿灭义和团,免不了会有勾结洋人的嫌疑,甚至还可能被称作是卖国,故而在李鸿章看来这一策实际上所要付出的代价更甚之于下策。

下策:“奉诏进京,跟八国联军谈判,投身虎口”(这是李鸿章自己帮梁启超说的)

《走向共和》:梁启超给出上中下三策,为何李鸿章执意要选下策?

在李鸿章说完这个策略后,梁启超大概就知道了李鸿章的选择是什么了。因为既然李鸿章都已经说出来,自然也代表这个想法在他心中酝酿许久,并且已经成形,就差最后的行动。所以,梁启超此时不免也有些许惋惜。两个人都是明白人,既然话都这样说开了,那梁启超委实没有再劝诫李鸿章改变主意的必要,所以两人之间也是确定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其中,李鸿章对梁启超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颇为精辟的话:“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李鸿章会选择下策的最重要的原因吧。只不过这个原因,从一个老人的口中说出来,却能够品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走向共和》:梁启超给出上中下三策,为何李鸿章执意要选下策?

所谓买卖不在情谊在,虽说两人之间所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买卖,但也是在寻求合作的基础,故而能够在交谈之中感受到对方的魅力,也有意引为知己。所以,在此事过后,梁启超也主动表示,自己有意为中堂大人立传,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只是单纯的敬佩,而已。见到梁启超的此番诚意,李鸿章有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位在自己看来大有作为的后生晚辈呢,随即直接让人将自己的一些文牍履历交给梁启超,这也算是对其的信任。而两人这难得却又短暂的交集碰面,在这也就结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