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患者容易出現“報復性熬夜”?運用認知解離,巧妙轉化壓力

郭家心理姐,幫你解開心理的結,做最真實的自己!


失眠會困擾很多的抑鬱症患者,尤其是躁鬱症患者,因為情緒亢奮的時候,根本睡不著。

對於很多躁鬱症患者來說,失眠有的時候似乎是常態,兩點多鐘睡,早上十一、十二點起床是家常便飯。

事實上,很多患者都對睡眠存在一些誤區,所以導致即使服了藥,效果也不是很好。

從生病到現在,我完整地經歷和體驗了大家所謂的失眠:

從整夜整夜的失眠到一個星期、一個月偶爾一兩次失眠……

從開剛開始的失眠焦慮到現在的泰然自若,甚至可以自己有規律地調節自己的睡眠。

我經歷過這個階段,而且有自己的一些對治失眠的方法,所以分享給大家…

躁鬱症患者容易出現“報復性熬夜”?運用認知解離,巧妙轉化壓力

一,失眠不可怕,不接受失眠才可怕

在面對失眠的時候,很多人沒有辦法做到心平氣和,所以最後會出現一個惡性循環:

失眠——焦慮——繼續失眠——繼續焦慮……失眠嚴重——焦慮嚴重,整個人壓力越來越大。

很多人把失眠看作是一種病,把頑固性失眠看作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所以在心理上就會很有負擔。

事實上你越在乎失眠,越看重失眠,失眠就的確會對你影響的越多。

很多人在失眠的時候,總喜歡胡思亂想,而胡思亂想呢,很多時候並不能解決,所以又變得比較焦慮。

曾經有鬱友問我,總是焦慮怎麼辦?

鬱友:老是焦慮怎麼辦?

我:想的多,做的少就容易焦慮,做的多想的少就不容易焦慮!

鬱友:不知道為什麼焦慮?就是莫名的有點緊張。

我:現在的人多少都會有點焦慮的,不焦慮是不太可能的,只不過每個人焦慮的程度不一樣罷了!

相較,給抑鬱、失眠、焦慮貼上負面的標籤,用一種更積極的角度去看,反而會輕鬆很多。

所以當有一位鬱友問我焦慮該怎麼辦的時候,我會告訴她焦慮是好事。

焦慮其實是在提醒我們,生活中可能要出現危機了,你可能沒有辦法應對了。

所以如何應對焦慮呢?其實方法也很簡單,就是針對讓你焦慮的事,至少想三個解決辦法,或者是多想一些備份方案。

既然焦慮是在提醒我們,可能要出現危機了,可能沒有辦法應對了,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把它當做一種善意的提醒呢?

所以焦慮的時候,可以拿出筆和紙,然後嘗試著自己去記錄一下讓自己焦慮的事情。

讓自己焦慮的事情有哪些?有哪幾件?把它們列出來,然後去想應對的方案,每件事至少想三個解決方案…

當你能夠這樣捋一遍之後,你的心裡就會踏實很多,至少有底了,不管做不做,不管自己能做多少,至少不會那麼焦慮了。

事實上,我現在就是這樣,其實有的時候壓力也會很大,不知道該怎麼辦。

生活方面,工作方面,孩子方面,有的時候也會接二連三的出問題,有的時候也會焦頭爛額。

但是,每當焦慮出現,我都會坐下來分析分析:

現在是卡在什麼地方了?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我現在能做什麼?我該怎麼做?

嘗試著分析一下就會好很多,然後就朝著那個方向去做就好了,其實沒什麼的…

要記住,辦法總比問題多,實在不行,遇到問題,自己沒有辦法了,還可以試著跟別人討論討論,看看有什麼比較好的解決方法,就會好很多!

躁鬱症患者容易出現“報復性熬夜”?運用認知解離,巧妙轉化壓力

二,精神亢奮睡不著?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吧

事實上,對於躁鬱症患者來說,情緒亢奮的時候的確是精力非常充沛。既然精力充沛,與其胡思亂想,還不如找點有意義的事情做。

所以當我自己情緒亢奮精力比較充沛的時候,我不會讓自己在那裡胡思亂想,思維跳躍,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因為生病之前,我就比較喜歡看書學習,所以生病之後當我狀態比較好的時候,我就會把這部分精力用在這個上面。

所以呢,在別人看來的不眠之夜,我都用來研究自媒體,用來寫文章,用來看書學習。

因為本身就比較喜歡比較感興趣,再加上自己有投入時間和精力,所以收效也不錯。

從剛開始只能寫一些日記式的生活記錄,到寫出兩三千字的科普文,再到最後寫出四五千,甚至是五六千字的長文。

不僅如此,我的文章也收穫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和肯定,粉絲給我了高度的認可,然後呢,平臺也給予了高度認可。

生病後,我靠著自己平時的一些積累,竟然也多次獲得了青雲計劃,以及微頭條、悟空問答10萬+、100萬+的爆文。

其實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靜下心來看書的確不容易,有的時候我也會看不了那麼長時間。

但是我會把我的時間碎片化,只要狀態好,只要想看就拿出書看兩眼,做做筆記整理一下。

雖然生病之後,記憶方面,思維方面各方面都不如生病前,但是我一直在堅持。

所以從最開始的每天只能看5~10分鐘的書,到現在每天可以看幾個小時,甚至寫出兩篇文章。

很多躁鬱症患者會有一個誤區,認為自己精神亢奮的時候,什麼都做不了,只能胡思亂想。

事實上,在剛得病的時候我也會這樣認為,但是後來,當我試著把自己這部分的精力,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的時候。

我發現,其實當你的情緒亢奮精力充沛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衝刺時機。

所以在別人看來情緒亢奮,精力充沛如何如何的時候,我都在不斷地提升自己。

看書,練字,聽音頻,聽視頻,不斷的學習,而且慢慢的越來越享受這種狀態。

既然你沒有辦法控制情緒亢奮什麼時候到來?那為什麼不把它轉化為自己的資源呢?

事實上當情緒亢奮的時候,思維真的是很活躍,你可以去思考很多問題,也是學習的最佳時機。

所以生病之後,我又學習了很多新的技能,包括寫作、自媒體,還有一些其他的必備技能,然後呢,讓自己成為了一個自媒體人。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情緒亢奮的時候,熬夜也要適當控制:偶爾熬夜可以,不能長時間。

有的時候,我會晚上狀態比較好,但是呢,緊張一段時間之後,我會提醒自己晚上不要過度勞累。

除此之外,每天最好抽出時間去鍛鍊,這樣,體力和精力就可以平衡好!

拿我自己來說,暑假,因為要研究自媒體的一些東西,所以會睡得稍微晚一些。

但是開學之後,孩子上學了,我會讓自己的睡眠恢復正常。

因為,人的體力有的時候也需要恢復,緊繃一段時間就要緩一段時間,要有彈性,不能一直繃著!

我把這種調節睡眠的方法稱作:“過山車法”,因為很像是坐過山車:

坐過山車的時候,如果你正在坐的時候嘗試著脫離過山車,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你可能直接就車毀人亡了,可是呢,如果在自己的位置上想辦法去順應它,做出最好的調整,反而是最安全的。

所以,我們可以把躁鬱症情緒的過程,看作是一個過山車:

過山車到最高點一定會往下滑,到最低點也一定會往上走,所以呢,情緒就是這樣的。情緒亢奮之後一定會下滑,情緒跌到谷底之後也一定會上升,只不過呢,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去積蓄力量,才能不翻山,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技術。

躁鬱症患者容易出現“報復性熬夜”?運用認知解離,巧妙轉化壓力

三,分清自己是為了熬夜而熬夜,還是為了減輕壓力而熬夜?

情緒亢奮,睡不著的時候可以找點有意義的事情做,但是我們也不能為了熬夜而熬夜。

你要分清楚自己熬夜是為了熬夜而熬夜,還是為了減輕壓力而熬夜?

事實上很多人喜歡熬夜,是因為熬夜上癮,也就是所謂的“報復性熬夜”。

簡單理解就是,晚上熬夜是對於白天“浪費時間”的一種報復和補償。

很多時候明明可以白天做的事情,偏偏要拖到晚上,所以就出現了凌晨睡不著覺,甚至出現了嚴重的“睡眠障礙”。

那麼有沒有辦法對治這種所謂的“報復性熬夜”呢?《自控力》這本書裡就給我們介紹了具體的方法。

1,自控力與壓力

想要解決“報復性熬夜”症狀,首先要搞清楚自控力和壓力之間的關係。

我們可以把“報復性熬夜”理解為是一種自控力缺失,而缺失自控力又會損耗我們的體力,從而帶來更多的壓力。

想想看,當你的身體長期處於高壓之下,慢慢的,你的身體會不堪重負,甚至引發一些慢性疾病。

比如常見的四肢痠痛,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當你的身心高度緊張的時候,不僅會影響你的睡眠,你的行為處事也會變得極易衝動。

研究結果發現,壓力越大,一個人的自控力越差,壓力越大,一個人也更傾向於自我放縱。

想想看,你最放縱的時候一般也是你壓力最大的時候,也就是失控的時候。

而失控的時候,則需要我們有效的管理壓力,才能夠做到高效自控。

拿我自己來說,因為一直沒有吃藥,所以呢,我一直是靠自我調節去控制壓力。

所以,睡不著的時候,就去推進那些讓自己焦慮和擔心的事情。

這樣,當事情推進不少了之後,那大部分時間的睡眠就可以保證了,這是我的策略。

簡而言之就是,用小部分的失眠(佔比不超過20%)去保證絕大多數時間的睡眠(80%的睡眠)正常。

因為在睡眠方面,其實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找準自己的節奏很關鍵。

那麼怎麼樣找準自己的節奏呢?其實要有意識的去訓練自己的自控力肌肉模式。

2,自控力的肌肉模式

自控力,它其實就像是人身體的肌肉一樣,如果你繃得太緊,會出現:“累到極限,什麼都不想做”這種情況。

那麼,知道了自控力肌肉模式是有極限的之後,又該如何應對呢?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把情緒從思維當中剝離出來,往往就能讓自己做出更好的判斷。

這是心理治療中一種常用的手段,叫做“認知解離”。

完形治療裡叫做覺察,心理劇中的叫做靜觀。

所謂的“認知解離”指的是:嘗試著跳出來,以旁觀者或者是第三者的視角,客觀地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和思維。

當我們和自己的情緒保持一定的距離的時候,反而比較容易自控。

躁鬱症患者容易出現“報復性熬夜”?運用認知解離,巧妙轉化壓力

就像是之前非常火的一本暢銷書《秘密花園》,就是運用了認知解離:讓你在填色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情緒,客觀地看待壓力和憤怒等。

當我們把情緒和思維剝離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更加客觀冷靜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去分析背後的原因。

亞倫·貝克也曾在認知療法裡提到過這種客觀分析情緒方法,比如消極思維日誌。

負面情緒:我現在正在憤怒,我憤怒是因為別人說了攻擊我的話,這讓我很生氣,因為別人根本不尊重我,別人在看低我!

反駁:別人說的這話是誠心的嗎?可能也不是,我可能有點反應過激了。別人這麼說並不代表別人不尊重我,事實上,是我自己有點看低自己,所以我才會那麼在乎別人說的話!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客觀的去記錄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的時候自己生氣、憤怒的原因是如此可笑。

所以說到熬夜、失眠也是同樣的道理,與其一味的去排斥它,抗拒它,不如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自己為什麼要熬夜,為什麼會失眠?

所以如果睡不著覺,只是在那裡瞎想,這樣不僅會消耗自己的身體,也沒有妥善地處理壓力,是得不償失的。

拿我自己來說,為了保證睡眠質量,我會用20%的失眠去保證80%的睡眠。

那20%的失眠也不是我刻意為之的,而是當自己狀態好,情緒亢奮的時候,就藉著這個勁頭去想解決方案並適度推進。

除此之外呢,平時的時候我會給自己找事情做,讓自己疲勞。

因為累了,就容易睡,睡著了就不會胡思亂想。

除此之外,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完,也會很好地提升自己的睡眠質量。

所以對我來說,如果是某天睡的比較少,很可能是狀態極佳,又解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或者是在某方面有了不錯的進展。

這樣,當我睡眠少的時候,我有處理讓我覺得壓力的部分。

處理的差不多了,我就不會一直在那裡想,就不會過度焦慮,然後呢,剩下的大部分時間,睡眠也就回歸正常了…

其實生病之後,我還是會有,較勁的這種性格,比如,有的時候,自己想做的事一定會去推進,不推進心裡就會覺得不舒服……

只是我會把握自己的節奏,所以,有的時候,別人看來會覺得有點緊繃,但在我看來,完全可以應對…


一個零藥物對抗躁鬱症,靠心理學自救實現人生逆襲的心理諮詢師,要不要關注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