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M79榴彈發射器

在1951年,當時的美國陸軍意識到,在手榴彈的投擲距離(約50米)和60mm迫擊炮的最小射程(約400米)之間,有一道火力空白需要填補,槍榴彈本來正適合用於填補這片火力空白,但發射槍榴彈時的步驟繁瑣、射速慢,而且射擊精度太低。

美軍M79榴彈發射器

口徑: 40×46mm SR

美軍M79榴彈發射器

在1952年,陸軍研製了一種合適的“炮彈”,戰鬥部是一枚直徑40mm的預製破片球,裝入高爆炸藥,由金屬線製成,爆炸後產生大量的殺傷破片。以發射這枚戰鬥部為基礎,在1952至1953年間開始了一系列的發射器的測試,早期的測試的樣機包括有用彈簧作動力的發射器,以及M1伽蘭德步槍的杯型槍榴彈發射器,這個研究的代號為“尼布利克項目(PROJECT NIBLICK)”,但試驗中的這幾種發射方式都不理想。

美軍M79榴彈發射器

而在同一的時候,皮卡汀尼兵工廠設計了一種長約46mm的短粗形彈殼,裡面採用所謂的“高/低壓”原理,用於發射出這種40mm的“炮彈”。高/低壓原理是在彈殼內部底部有一個小的厚壁殼裝藥室,作為發射藥的存儲室,藥室周圍有6個洩氣孔,藥室和彈殼、榴彈之間是空的。發射時藥室裡是“高壓區”,而火藥燃氣進入彈殼的空間內形成“低壓區”,把彈頭推出槍管。這種高低壓原理能減輕槍管承受的壓力,降低彈頭的初速,使得該系統重量輕、聲音小、槍管也不需要很厚,由此誕生了M406破片殺傷高爆榴彈。

美軍M79榴彈發射器

春田兵工廠也在1953年開始設計發射這種40mm高/低壓榴彈的若干發射器,樣機也設計了好幾種,其中一種單發、槍管撅開式裝填的方案S-3被選中。經過改進後,又命名為S-5,樣子就像一把大號的短筒獵槍。最後美國陸軍部在1960年10月把S-5定型為XM79。經過進一步的試驗和改進後,XM79在1960年12月15日被正式定型為M79並計劃裝備部隊

美軍M79榴彈發射器

1961年,首批M79榴彈發射器交付給美國陸軍。1962年M79榴彈發射器和M406高爆殺傷彈開始在越南戰場上使用,由於其輕便、可靠性,在訓練有素的射手手中準確,為最小的步兵單位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機動火力,因此美軍士兵都很喜歡在戰鬥中有M79的伴隨,大家都戲稱它是“排長的炮兵”。有部分士兵還截短槍托和槍管,使M79更加方便攜帶。由於其發射時的效果,美軍士兵還給它起了其他的綽號,有Thumper、Thump-Gun、Bloop Tube和Blooper等等,而澳大利亞士兵則稱其為Wombat Gun。

美軍M79榴彈發射器

而由於M406高爆殺傷彈的成功,也促使軍方迅速研製了其他幾種40mm彈藥,包括煙霧彈和照明彈,以及殺傷/反坦克兩用彈、燃燒彈、鹿彈(近戰中自衛用的霰彈)。

美軍M79榴彈發射器

它只能單發射擊,重新裝填和瞄準都需要時間,因此射速比較緩慢,有時無法跟得上戰鬥過程中的敵情變化。另外,為避免射手自身被爆炸破片所傷害,榴彈設有最小射程(必須自轉飛行大約30米才能解開保險),因此榴彈射手不得不另外配備手槍或衝鋒槍作為個人的自衛武器。而由於40mm榴彈的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單兵攜帶的彈藥量有限,在持續的激烈戰鬥中很容易就消耗光隨身攜帶的彈藥,到時候就只能依靠自衛武器來繼續戰鬥。這正是後來研製XM148和M203等下掛式榴彈發射器的原因,因為下掛式榴彈發射器允許榴彈射手本身也可以是步槍射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