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也反应了帝国由盛及衰的过程,却籍籍无名

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也反应了帝国由盛及衰的过程,却籍籍无名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临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财力、人力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明清皇陵是中国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清朝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势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也反应了帝国由盛及衰的过程,却籍籍无名

清朝共有三处陵墓群,第一处是沈阳关外三陵,埋藏着清朝先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第二处是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埋藏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位皇帝,还有声名显赫的慈禧太后;第三处便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埋藏着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四位。但是清西陵是清朝陵墓的代表,主要因为它规模大,保存好。除了崇陵之外,其他都没有被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包含了4座皇帝陵(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3座皇后陵、3座纪园寝、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3月4日清西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也反应了帝国由盛及衰的过程,却籍籍无名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

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也反应了帝国由盛及衰的过程,却籍籍无名

泰陵是清西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因此也在清西陵的中心位置。泰陵是典型的清式宫殿式建筑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环境、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中国“风水”相法为选址依据,形成山形河流作为“风水”中强调的靠山、案山、照山,龙脉和水口,建筑与整体布局也最为完整与巧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与规制更加精美豪华,使之更具有观赏性。

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也反应了帝国由盛及衰的过程,却籍籍无名

崇陵是我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座陵寝,这里埋葬这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崇陵的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取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精华,具有自己的特色。崇陵建设时候利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尤其是隆恩殿内的四根金柱,采用沥粉贴金的盘龙装饰,为清帝陵的独到之处,构架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建成,有“铜梁铁柱”之称。

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也反应了帝国由盛及衰的过程,却籍籍无名

崇陵为什么会是唯一被盗的一座陵墓呢?

这个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系。崇陵是1938年被盗的,当时正值抗战的烽火燃烧在华北平原上,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了易县县城,而清西陵西边是八路军的晋察冀边区,清西陵夹在中间成了一个中间过渡区,因此盗墓团伙就选择了一个既不容易被日本人发现,又不容易被八路军发现的陵墓下手,崇陵就成了他们的目标。

它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也反应了帝国由盛及衰的过程,却籍籍无名

清西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因为被盗掘少,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清代建筑,数以千计的雕刻作品和彩绘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同时,一大批满族人迁移到清西陵附近从事祭祀和陵寝管理工作。虽然经过300年历史的变迁,但是守陵人后裔依然延续着自己独特的京味方言、特色饮食、礼仪歌舞等极具风情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遗产。清西陵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对研究古代葬俗文化和民俗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