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個?

新大風歌


看到這個問題,勾起了我的記憶和食慾。我的家坐落在陝西關中的一個小村莊,我們那裡主要是經濟作物小麥和玉米,也有一些果蔬,獼猴桃、蘋果、梨、桃、櫻桃等。隨著不斷長大,讀書,工作,離家漸漸遠了,回家的次數漸漸少了。只能通過記憶深處的童趣來懷念家鄉的美景和美食。說到美食,那必須說說我們當地的野味,非常令人懷念。那種兒時的味道和快樂,是用金錢買不到的,也是一去不復返的。隨著我的記憶來一點點講述我們當地的野味吧:

一、燒麥

燒麥就是用火燒新鮮的麥子,必須是那種嫩綠的麥穗,在火上稍微烤下,那種麥子的清香瞬間撲鼻,好像置身在一篇碧綠的麥田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到滾滾麥浪在舞動,真的是最幸福的事情了。燒麥一般都是和小夥伴一起,幾個人圍著一堆小火,每個人手上拿一把麥穗,放在火上,火苗的光照映在大家的臉上,這也許就是最快樂的童年吧。


二、烤蟬

蟬,我們老家也叫知了。 蟬鳴的夏天才叫夏天,知了在夏天是很多人討厭的對象,因為它的聲音很吵,並且不停歇,長時間的蟬鳴,難免讓人感覺煩躁。但是在我們老家,烤蟬卻是很美味的一種美食。我們經常在樹底下找知了,拿一個乾淨的塑料瓶子,把捉住的知了放在瓶子裡,然後用繩子綁起來,放在火上烤。它的肉有點燒焦的味道,肉也很少,但是很多小夥伴都喜歡吃。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隨著農村的不斷髮展,以及我們人生路徑的不斷變化,很多野味將要漸漸消失。只能留在記憶裡用以懷念曾經的時光,這些野味的背後是過去人們淳樸的心和簡單的快樂。

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點贊、留言;歡迎關注【農技天地】與你分享更多三農問題!

農技天地


說起農村野味真的特別的多,不過由於現在人們大量的捕捉還有受環境的影響,農村裡的很多野味也變得越來越少了,有些甚至完全消失了,只能成為我們的回憶了。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真的太多了,比如有:野兔、野豬、野生烏龜、野生泥鰍、野生竹鼠、野生黃鱔、等等...上面說的那麼多野味我都沒吃過,覺得有點遺憾了。我說說我曾經吃過的幾個野味吧,在我心目中印象比較深刻的,那是我童年的回憶了,記得小時候經常能吃到這些野味,現在幾乎消失了。


一、竹蟲。記得小時候,每年都跟媽媽回外婆家的,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都是靠步行去的,大概走路要一個多小時吧,在路上有很多竹林的,那時在竹林裡有特別多竹蟲的,我抓了滿滿一大袋去外婆家油炸來吃的,油炸竹蟲特別的爽脆,非常的好吃,現在我走遍很多農村的竹林都找不到竹蟲的蹤影了。不知道你那裡還有這些野味嗎?

二、山坑螺。在我這裡,大大小小有幾十個農村,現在河裡山坑螺基本找不到了,記得十多年前吧,在我村裡後山的那條小溪是有很多野生山坑螺的,那裡的水是山泉水流出來形成的小溪,而且那裡沒有人類的居住和活動的,野生山坑螺特別多,後來被開發山區旅遊景點後,野生山坑螺再也見不到了,在我這裡農村,已經找不到野生山坑螺了。



三、七星魚。記得小時候,和村裡的小夥伴去小溪裡經常能捉到野生七星魚的,近些年來由於人們的大量捕捉,無論是網魚還是電魚呀,現在在我們村裡,野生七星魚已經很難見到了,野生七星魚用來煲湯特別的營養好喝。你那裡還有野生七星魚嗎?


現在農村很多野味都越來越少了,其中你都吃過哪些呢?歡迎留言。


三農天地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天?這個在農村長大的我們還是深有體會的,下面說說。

一、野雞,我父親以前是民兵隊長,練習過槍法。以前在我們小的時候,野雞不受保護,經常到地裡偷糧食種子吃,那時候的人們是見一隻殺一隻。由於那時候大量的槍殺及藥物毒殺,野雞在我們當地已經消失了幾十年了。而用嫰姜炒野雞,現在只能是在記憶中或買個養殖的偶爾過下嘴癮。


二、黃鱔、泥鰍,小時候要想賺零花錢怎麼辦,那就是去農田裡挖黃鱔、泥鰍。自己想吃的時候,也可以改善伙食,另外還可以賣了換零花錢,是我們小時候主要的零花錢來源。現在由於水稻改單季稻加上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農田裡已經沒有這些東西了。想吃,只能買養殖的了,反正吃起來就是少了野生的鮮味。



三、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時候大家都認為麻雀是害蟲,破壞糧食作物生長。用一個蔑織的蓋盤,下面支一個竹杆,竹杆上系一根繩子,撒上稻穀,等麻雀進去吃食後,拉動繩子,就將麻雀抓住了。拿來炒著吃或燉湯吃,是以前小時候補身體的主要營養來源。現在麻雀既不讓抓,更不準吃了,而且數量在我們當地也是少的可憐。

四、野生蘑菇,小時候經常要跟在媽媽後面去撿磨菇,那時候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媽媽撿的蘑菇主要是出售補貼家用,偶爾些品相不好的賣不出去的才會自家食用。偶爾有時候能加點瘦肉在裡面一起炒,那是小時候最好的美味。可是現在農村的森林覆蓋率高了後,柴火都沒有人要了,很少有人上山了,也再沒有見過野生的蘑菇賣了,又只能是在記憶裡回味這種美味了。



上面這四個,都是我記憶中的野生美食,現在由於數量稀少,國家又出臺了相關禁捕禁殺政策,所以大家千萬別以身犯法,現在只能在記憶中回憶了或買人工養殖的吃。你們小時候有吃過這些東西嗎?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壞男人說小龍蝦


小學三年級開始,身上時時帶,一把彈弓,一盒火柴,一根鐵絲,一把小刀,看到就打,麻雀,斑鳩,坡馬等,打到就清理開烤。

有時下河溝摸點魚,黃鱔,泥鰍。碰到水庫放水,能摸到三指多大的圓鯽魚,那可是真的美味,那時水蛇田裡大把,沒人抓,也沒人吃,現在80一斤了。

到收稻穀的季節,田裡滿是尖頭的蚱蜢,個個肥嘟嘟,抓上一大袋,回家清理後用油炸,多少都不夠吃。






大頭懶蟲


在讀小學、初中的時候,最開心最快樂的童年回憶就是搞野味了。農村野味很多,有三味是記憶尤新的。

我們當地話: 花星魚、身上長滿各種星鱗片。這魚喜歡長在山泉清水的地方、到了放學時候、書包一甩、屋前屋後、牛棚的地方挖蚯蚓、自制的釣杆:一根小竹杆、半米長的線、魚鉤。在有流水的山澗找釣窩、拔開水草、魚杆掛上蚯蚓,間隔幾米十米放一杆、放完最後一杆,頭一杆就已經中上魚了、特別快、特別猛。

甘蔗是我們當地農村的經濟作物、連片甘蔗林裡很多的甘蔗鼠、破壞咬斷甘蔗很瘋狂、當時的捕鼠器有老鼠夾、老鼠籠、頭天傍晚到甘蔗林裡放鼠夾、鼠籠。在老鼠洞口,經常出沒的鼠路上安放。等到第二天早早去收回來,這些蔗鼠體型很大,重的有一斤多、特別兇猛、

稻田裡的田雞是美味中的美味了。老一輩的老人就有專門捕田雞的老手。老手都會編一種小竹籠,專門捕田雞的,用竹青編制小籠、在籠口搭上薄鐵片,掛上皮筋,就成了一個陷阱籠、餌料就是用捕來的小雜魚剁碎、添加阿魏、捂上2小時、傍晚在稻田四周邊放上陷阱籠,鐵片與皮筋處抹上雜魚碎團、第二天早上收籠,大多時候是滿滿的收穫、多的籠會有2斤多。

七星魚煮的粥鮮甜美味、營養很高、農村老人用來補血壯氣。爆炒蔗鼠、清炒田雞是我們當地人下酒的正宗野味。






竹林記


說到野味,我不得不出來嘮嗑幾句,就當陪大家一起回憶下過往吧。

我們這地處南方,是一個藏在深山老林裡的小村莊,所以野生資源特別豐富,水裡遊的,山裡跑的,天上飛的,應有盡有。在80年代那個農村物資還比較貧乏的時代,一年難得吃上幾回肉,所以當時村民們為了改善生活,只得靠著大山討生活,偶爾上山下河摸點野味打下牙祭。下面我就挑兒時印象中比較深刻的,當然在山裡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野味來跟大傢伙聊聊。

<strong>水裡遊的

村裡子裡沒有大河,只有一條小溪從南往北穿流而過。小溪雖小,但裡面的野味著實不少,一到夏天,許多姑娘婆婆便揹著小竹簍,帶上簸箕,不亦樂乎的跑到小溪裡面捕魚。小溪裡養不了大魚,大多是一兩指大小的小魚,比較多的有一種褐色小魚,背圓腹平,平時喜歡趴水流湍急的石頭底下。還有就是野生小鯽魚,我們這方言叫“蛇婆魚”,一般藏身在小溪兩側岸邊的水草中。再就是那種小蝦米了,生活在水位較深的平緩區域。我們捕魚的時候一般用簸箕架在平坦的河床上,然後用腳在上游處一頓踩,將上游的小魚小蝦趕往簸箕中,再伸手抄起簸箕,就能將魚蝦捕上來了。用這種魚蝦做菜,我覺得配上酸豆角最美味,新鮮爽口,實在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開胃良菜。

山上跑的

這個就更多了,畢竟我們這靠山。比較多的有野豬,野兔,麂子,還有巖蛙,竹鼠,山雞等。野豬、野兔、麂子、等一般人看到也抓不到,因為需要一點專業技術,要了解野獸習性,會下套放索才能抓到。巖蛙抓起來比較辛苦,也需要膽大,它們生活在山澗有水的地方,而且都要夜晚才出來活動,山路比較溼滑,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再則一般人晚上不敢進山的。竹鼠喜歡挖洞藏身在茅草下面,以茅草為食,我有個叔叔非常會抓竹鼠,每年都會抓上一兩隻回來大家一起吃,可惜前幾年因病去世,從此就再也吃不到他抓的竹鼠了。

天上飛的

如果竹雞算飛禽,那我覺得它是我們那最美味的山珍野味了。每年的秋收季節,總會有竹雞奈不住食物的誘惑,從山林裡跑到田間來啄食稻穀,這個時候是最好抓雞的時候。在田間地頭插上小竹杆,一端繫上繩子,打好活結用來作套索,再用石塊輕輕壓住機關,套索裡再撒點穀子作誘餌,只有竹雞上套,踩到機關,基本上都是一套一個準。套到竹雞後回家用油炸了,再放到灶頭上用柴火燻上一段時間,然後切碎,用罈子辣椒一炒,那滋味真是嘣嘎脆爽。

到了九十年代,在外上學以後就很少吃到這些野味了。一個是物質生活逐漸豐富起來,人們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跑到山上去尋找食物。二則是隨著人們的捕捉,許多野生動物日益瀕危,慢慢被國家列入了保護動物的序列,山裡人樸實守法,捕食野生動物這種違法的事情當然不會再幹。所以,野味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就漸漸消失,我也只能在腦海中回憶一下那些兒時的味道了。


湘俚伢子


你好,我是小農夫。以前生活在農村裡,各種飛禽猛獸真的不少,還可以經常吃,也不貴。下田幹活最離譜的事做過,幾十人去追個小野豬,野豬個頭估計就10幾20斤這樣,最後還是給跑上山去了,想想都好笑。但由於近些年農村過度開發山林,和人為過度的捕捉,現在基本都成了保護動物了,也不敢捉也不敢買。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個?

1.白麵水雞。

這應該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不陌生吧。本人沒捉過,都是跟人家買的,從12塊一個買到20幾塊就消失了,就成了現在的保護動物。白麵水雞個頭也不大一般就是1斤左右,殺了就更小了,可以用來煲湯也可以姜蔥爆炒,味道還是很好的。

2.豹貓。

豹貓外觀非常好看,但非常兇殘。家裡之前在山上養雞,就是給一群豹貓攻擊過,上山看到那場景還以為是什麼妖怪,死雞還在但滿地都是血,專門咬雞脖子,一晚上咬死了我家10幾隻土雞。當時還專門找了有獵槍的親切去打,不過只打到一隻,其他全跑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吃,最後也煲湯了。



3.石蛙。

石蛙就吃的最多了。以前我大舅就是愛搞這個,晚上專門上山捉的,一般生活在大山有流水和亂石的地方。味道清甜,非常好吃,煮粥和清蒸都非常一流。石蛙不是田雞哦,外觀顏色黑黑的,價格比田雞貴。我已經很久沒見過了,更別說吃。


4.野豬。

野豬肉應該最普遍了,大家都有吃過,沒保護前賣60塊一斤,野豬最好吃的就是皮,這應該沒人反對吧?野豬真的一點肥肉都沒有,一般買來煲湯多,用來爆炒技巧比較高,剛熟就好,煮老了就不好吃了。

以前的野味現在全是保護動物,我也是很多年前吃過,現在只有回憶了。

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我是農夫分享農村身邊事,

關注食品安全!


小小的農夫


從小成長在農村的我,後來離開農村來到了城市生活。在一個雨後的清晨,我走在人行道上,前面一個大樹下白色的圈點映入了我的眼前,我走近一看,原來是“馬皮泡”,兒時的回憶出現在了我的腦海,那是我在那個年代農村喝過的最美味的野生菌湯了,忍不住的嚥了咽口水。

“馬皮泡”,在我的老家下過雨之後,在一些山頭的草地上,會長出來,一個個白乎乎,肉墩墩的,看上去就有想咬一口的衝動。那時候年齡小不懂得,有一次我在下雨以後特意跑到山上去找,找到了以後就採了帶了回去,求著媽媽給我燉湯喝。媽媽說:“傻孩子這是藥。”從來沒有吃過蘑菇的我,一口咬定這就是蘑菇,媽媽終於是執拗不過我,最後用哪個神奇地大鍋給我燉了一鍋馬皮泡骨頭湯。

我的舅舅是山裡的打獵能手,經常會抓一些野兔之類的到鎮上去賣,有的時候還會給我帶一些不知名的鳥回來,讓我玩。對於這些不是家裡經常能見到的野生動物,我還是十分害怕的,經常是通過動物長相,來決定自己的喜愛與否,更不敢說去吃了,直到有一次我聽到斑鳩這個名字,我就莫名奇妙的喜歡,在我看到它的時候,我居然有了想吃的念頭。不過舅舅打來的野味一般都是用來到鎮山換的,一直不敢主動要求。

有一天舅舅跟我說中午到他家吃飯,說是特意給我弄了一對斑鳩,按奈不住的我早早的就去他家等著了,如我期盼中的一樣,斑鳩的味道是如此的香,至今我都無法忘懷。

以上是我分享的記憶深刻的兩種野味,你覺得怎麼樣?


老王談三農


我是來自河南商丘的一個小山村,不知道你所說的野味是指葷的還是素的,我就說一些我小時候吃過,但是現在基本沒有見過的東西。

1、槐花

這個東西可以生吃,甜甜的,吃一點可以,不能吃多,吃多了也不好吃。槐花主要用來蒸著吃。小時候會用鉤子從槐樹上勾下來,然後洗乾淨,用麵粉裹起來(麵粉不要太多),放在鍋裡面蒸。大概半個小時就可以蒸熟了。蒸熟以後用調料(蒜汁/香油/麻辣鮮/辣椒)拌著吃,很好吃。

現在我們那邊中這種樹的都很少了,幾乎絕跡了。

2、地蘚皮

我們那裡叫地蘚皮,這種東西吃起來有點像木耳,但是比木耳絲滑,比木耳好吃,我小時候吃的時候都是炒雞蛋,不過沒有吃過幾次,主要原因就是太麻煩。

一般地蘚皮是下過雨以後,山上會比較多。由於是在山上,所以摘鏟的過程中會摻有很多細沙和泥土,洗的過程中會非常,非常、非常的麻煩。

3、蟲不久

我們那裡叫這個物品是“蟲不jiu”,長在樹上。小時候,每到春天都會爬到樹上摘一些蒸著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還是怎麼滴,我們那邊這種樹很少。

一般我們那邊摘下來以後,會蒸著吃,很有嚼勁。最好選擇青一些的,青的好吃,蒸的時候不要放太多面粉,也不要蒸的時間太長,否則容易儂,影響口感。

現在我們那裡都蓋起了樓房,把一些樹木都砍了,現在回家基本吃不到了。

4、馬蜂菜

我們那裡叫這種菜叫”馬蜂菜”,至於為什麼叫馬蜂菜,我也不知道!

這種菜都是夏天出現,長在麥地裡面。小時候經常會蒸著吃,酸酸的,很好吃。現在我們都是打農藥,或者也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沒有人吃這個了。


老闆來份隨便


答:我難忘小時候喜歡吃的一種野菜――地膜耳。

小時候,我們村裡有很多老樟樹,遮天蓋地,綠油油的一大片,我家老屋旁邊也有一棵。春天時,氣溫低,只要連續下了幾天陰雨,我姐就會帶著我們幾姊妹拿臉盒或木桶去撿地膜耳。

地膜耳,黑色,很小,只有指甲蓋大,一大片,一大片黑黑的互相連結,只要捏著一點就會扯起一大塊,粘粘的,滑滑的,沾著泥土,不一會我們就會撿滿一臉盆,有時候是一桶。

地膜耳好洗,放在水裡揉幾次泥土就掉光了,好吃,用水煮湯,湯味香甜,地膜耳脆生生的,爽滑滑的,那時候我們每個人要吃幾大碗,覺得好吃,又去撿。

有人說,地膜耳是牛糞轉化出來的,有點道理。那時生戶隊的牛都栓在樟樹粗大的根上,特別是夏天更是如此,牛睡在陰涼的樹下,閉眼搖頭晃耳,甚得享受,排出的大便被雞爪扯開,碎碎地撒開得遍地都是,天長日久,溶化到樹下的泥土裡去了。

現在雖有老樟樹,但數量不多。在春天裡雖然連續下了幾天的雨,卻再也找尋不到地膜耳了。

地膜耳,兒時難忘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