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天生性格慢,爸妈仅需2步走

工作不忙时,同事们闲聊起孩子们,一个同事说:“我家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的,每次都熬到很晚,陪他写作业真是太受罪了!”另一个同事说:“我家的还好,回去主动写作业,一般的作业量不到九点就写完了。”“这么快啊,你平时是怎么教的?快传授下方法。”之前说话的同事急切的询问,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会急切的寻找一个方法,或者是技巧,希望以此来解决问题。然而事实是,天天盯着孩子的作业,成绩,孩子的成绩是不会变好的,反而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正如《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中说:如果只着眼于消除问题行为,没有满足背后的情感需求,那么孩子的问题只能是按到葫芦起来瓢,像打地鼠一样层出不穷。

这本书的作者凌想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自己曾经也是一个焦虑的妈妈,走过一些弯路,面对孩子的问题迷茫不知所措。后来发现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和工具,她用心理学不仅帮到了自己,也改善了孩子的状态。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方法论的书,而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思路,自我成长的理念来帮助父母看到孩子,看到自己。

心理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天生性格慢,爸妈仅需2步走

孩子问题的背后大多是父母的问题,自我成长的理念有助于解决问题

1、父母对生活、工作、学习的认知局限,让孩子的路走的太拥挤

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成绩差的时候,放弃了兴趣班,希望腾出更多时间让孩子学习,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一切,考上大学就是真理。

阿明小时候特别聪明,所以被家人们寄予厚望。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对葫芦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父母给他报了葫芦丝班学习。

那个时候,他吹的曲子特别好,即便是《月光下的凤尾竹》这种难度高的曲子,他也可以吹出来。

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比赛,取得了二等奖。

但是,五年级的时候,父母不让他学了,原因是乐器会影响学习。

父母开始逼着他读书,考试。但是阿明的成绩却一天天地下滑。人也变得安静了不少,没有之前自信开朗了。

他说,如果当初能学乐器该多好,没有乐器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当父母能看到未来的人生不止有考大学一条出路,而是意识到新时代在发展,任何行业都是出路时,自己的认知打开了,也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舒服的环境。

心理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天生性格慢,爸妈仅需2步走

2、父母总以过来人的思维模式,为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

人生的路上,我们吃了很多亏,因此生怕孩子会走错路,希望孩子能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减少失败的次数,尽快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一位老师说,他14岁时打破了一个碗,在当时来说,犯了这么大的错一定是要挨打的。那个时候碗是父母结婚时别人送的,打烂是没地买的。但是他父亲说,打烂了就打烂了,收起来就行了,长这么大了,还能打你不成。

他突然就觉得自己长大了。从第二天开始他父亲的家务他全包了。一夜之间长大了。

我们总是害怕孩子迟到,于是一直催;害怕孩子孩子完不成作业,被老师骂,于是陪孩子写作业;害怕孩子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初中,于是逼着孩子学习。

渐渐地孩子失去了自主权,没有自己的思想,习惯了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我们要允许孩子自己做主,允许孩子犯错,只有错了,失败了,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是错的。

心理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天生性格慢,爸妈仅需2步走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应该透过问题的表面来寻找背后的原因。

1、营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成绩差时,会想着用什么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焦虑之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结果孩子成绩没有提上去,反而比之前更拖拉了。

心理咨询师说: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家孩子也不傻也不笨,平时有些事情上还挺精明,为啥学习成绩差呢?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亲子关系引起的。

仔细问问自己,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好吗?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吗?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吗?孩子兴趣爱好是什么?喜欢读什么书?经常聊什么样的话题?有没有固定的体育运动?

这样一问是不是很多答案就都有了。

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心里想什么、有没有困难、有没有委屈、有没有难过,只管学习。还有的父母只会打骂,连学习也不会管,天真的以为逼孩子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知识和应付考试。

孩子生活在没有爱、没有关心、没有理解的环境下生活会有很大的压力,这样还怎么好好学习呢?

心理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天生性格慢,爸妈仅需2步走

2、略过行为,重点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前给孩子们补过一段时间的作文,每次课后给孩子们布置的阅读和写作文,孩子们都是拖到快下课时才开始动笔。我给他们提议,告诉他们快点写完,回家让爸妈带他们出去玩会,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别把时间都浪费在写作业上,孩子们摇摇头说我想多了。

在他们心里,早一刻写完作业,意味着爸妈会给布置额外的作业,一样是只能在家待着,不如就这么慢慢写。

当父母因为成绩的问题训斥孩子时,孩子更是觉得自己太笨,什么都做不好,内心充满着深深的挫败感。

正如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曾说:“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地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

在一个充满恐惧和焦虑环境中,孩子的潜力又能发展到哪去呢?

心理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天生性格慢,爸妈仅需2步走

3、治愈自己,让童年的创伤不再重复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不耐烦,其实是对自己的无力感。

家里来客人时,我家谦宝有时候会不打招呼,不叫人,我刚开始没在意,后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路上碰见我,都会问声阿姨好。心里顿时就觉得我家孩子不礼貌。

再有客人来时,他不打招呼,我心里就特别不舒服。

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觉得自己没教育好孩子。

可是当我想要训他时,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小时候性格内向比较害羞,家里来人了总是不敢和别人打招呼,可是爸妈却认为我是不想打招呼,没礼貌,当着我的面在外人面前数落我,至此我更沉默。

表面上我是生孩子的气,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不是孩子的行为让我生气,而是孩子的行为勾出了我们压抑的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治愈自己,童年的创伤会不断重复,我们就无法真正去爱孩子。而这种重复,又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痛苦。

与其说我们养育了孩子,不如说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我们是养育了自己。

如果你在养育孩子时感到焦虑、迷茫,不妨看看这本《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你就会明白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去解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