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繼位之後,沒有殺魏忠賢,而是繼續讓其參政,大明的走向會是什麼樣?

猴大爺說


不知何時起,網上的農民工鍵盤歷史學家們開始了為魏忠賢犯案。

我明白題主的意思,題主的意思就是說,魏忠賢執政時期,遼東還能擋得住後金,國內國泰民安,如果讓魏忠賢繼續參政,大明一定會好轉,內鎮壓流寇,外族滅建州,是這樣嗎?

其實大錯特錯。

看看魏忠賢的劣跡:

1.

魏忠賢於是勸朱由校選擇武閹人,製造火器在宮內操練,並秘密勾結大學士沈翭為援。後將內操軍增加到一萬人,內穿甲衣出入宮禁,恣意作威施虐。

評:一個太監,在宮廷內部訓練軍隊,並且肆無忌憚的出入宮廷,這有嚴重的謀反嫌疑啊。讓人想起了唐末的太監掌管神策軍,因為手握兵權,甚至可以隨意廢立皇帝!再任由魏忠賢這樣發展下去,恐怕廢掉皇帝也是輕而易舉的吧。

2.

他每天引導朱由校沉溺於倡優聲伎、狗馬射獵之中。每當天啟在做木匠活的時候,他就捧上奏摺,結果天啟一臉不耐煩,讓魏忠賢去處理,慢慢的掌握了大權。

3.

他假傳聖旨將朱常洛的選侍趙氏賜死。裕妃張氏有身孕,客氏陰謀殺死了她。又革除成妃李氏的封號。皇后張氏妊娠,客氏施計將她墮了胎。其他被害的還有馮貴人等宮嬪。朱由校因此缺乏子嗣。

評:膽敢讓皇帝的女人墮胎,這是殺害皇子,這樣的大罪該如何處罰?凌遲都不為過吧。

4.

魏忠賢罷斥的有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吏部侍郎陳於廷以及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前後數十人。其後又驅逐韓火廣和兵部侍郎李邦華。他打擊正直之士,任用奸佞小人,他的爪牙遍佈朝野,內外大權全歸於魏忠賢。

閹官除王體乾等人外,還有李朝慶、王朝輔、孫進、王國泰、樑棟等三十餘人,做左右擁護。

外廷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稱為“五虎”;

武臣則有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主殺戮,稱為“五彪”。

還有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寺少卿曹欽程等人,稱為“十狗”。

又有“十孩兒”、“四十孫”等名號。

評:這是朝廷還是動物園?這大明朝究竟是姓朱還是姓魏?滿朝文武拿的是老朱家的俸祿,為老朱家辦事,還是給魏忠賢辦事呢?

5.

天啟七年(1627年)海內爭相望風獻媚,督撫大臣如閻鳴泰、劉詔、李精白、姚宗文等,爭相為魏忠賢頌德立祠。上行下效,各級官員紛紛攘攘,唯恐不及。下及武夫、商賈小人。無賴之徒也都為他建祠。這些祠堂都建得極為工巧,他們侵佔百姓田宅,砍伐墳地樹木,誰也不敢控訴他們。而監生陸萬齡甚至請求以魏忠賢配祭孔子,以魏忠賢的父親配祭啟聖公。

魏忠賢所過之處,士大夫遮道拜伏,歡呼九千歲,些人乾脆叫他“九千九百歲”“舉朝阿諛順指者但拜為幹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口呼九千九百歲爺爺。”

據說魏忠賢曾與兵部尚書崔呈秀密謀政變,不料呈秀膽小驚慌說:“恐外有義兵。”

評:都這樣了,我無話可說……我記得王莽當年篡位也是這樣的情形吧,天下人對其阿諛奉承,跪舔諂媚,結果最後王莽篡位。

而魏忠賢已經是九千九百歲了,距離萬歲只差一百歲了。

*

*

綜上所述:如果崇禎的智商和晉惠帝一個等級,那麼他才能心安理得的該吃吃該喝喝吧。

可惜,崇禎不是。

17歲的崇禎是年少有為嫉惡如仇的少年天子。


燕趙節度使


(一)魏忠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根據有關史料可以看出,魏忠賢的家庭情況在當時應該還算可以,最起碼他有媳婦,還有一個女兒,而且史書中說他“少無賴”,也就是一個無業遊民,要知道在古代家庭沒有一定的基礎,孩子早早都開始找工作幹活了,而魏忠賢而可以不從事生產勞動。

魏忠賢之所以進宮,史書中也交代清楚了。“與群惡少博,少勝,為所苦,恚而自宮”,也就是魏忠賢經常與這些地痞流氓、惡少們賭博,並且他這個手氣忒背,經常輸為賭債所逼,最後沒辦法,為了躲債,就一狠心給自己一刀子,進宮找工作了。

魏忠賢畢竟是混過社會的人,相比那些從小在宮中長大的太監,他會更加有眼色、更加討好人。進宮後魏忠賢就拜在一個姓李的太監門下當義子,改名為李進忠。隨後搭上魏朝、王安這些有權勢的太監,跟著第三者插足魏朝、客氏之間,與客氏確立對食的關係。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等到朱由校即位後,魏忠賢和客氏並受寵愛。客氏被封為奉聖夫人,魏忠賢破格從惜薪司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客氏的兒子侯國興、弟弟客光先以及魏忠賢的哥哥魏釗也被蔭封為錦衣衛千戶。

接觸到權利的魏忠賢開始充分發揮自己在社會上積累的害人能力。先將情敵魏朝逐出皇宮,獨霸客氏;跟著將顧命太監王安誣陷殺害,將其名下的閹官全部斥退;從此魏忠賢用司禮監王體乾和李永貞、石元雅、塗文輔等人為羽翼,在宮中大權獨攬。

明朝一直存在一個矛盾,就是皇帝總是與文官們不對付。這些文官們都是標榜清流的士大夫,形成了官僚政治集團,被稱為“東林黨”;這些人裡面有許多經歷了幾十年的政治風雲歷練,都佔據了許多重要位置,而且左右著輿論的力量。熹宗朱由校之前經過“移宮案”,就對士族官員產生反感,就對身邊魏忠賢、客氏這些人非常依賴。

其實起初魏忠賢對東林黨人是非常仰慕的,但是這些士人非常高傲,在他們眼中根本瞧不起這個痞子太監的魏忠賢。後來魏忠賢開始藉助皇權的支持,極力打壓東林黨人,同時為皇帝擋住了許多士族的口誅筆伐。

魏忠賢在向東林黨靠攏失敗後,開始自己培養朝堂勢力。讓自己的黨徒入閣拜相,顧秉謙、魏廣微、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來宗道、楊景辰等內閣大臣都是魏忠賢的黨羽;廣受義子,最有名的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五虎”為文職,為工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崔呈秀、一年內由太僕少卿六遷至工部尚書的吳淳夫、一年內由大常少卿升至兵部尚書的田吉、太常卿倪文煥、左副都御史李夔龍;“五彪”為武職,為左都督田爾耕、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許顯純、錦衣衛指揮崔應元、東廠理刑官孫雲鶴和田爾耕的心腹楊衰;“十狗”之首的是周應秋,此人善烹飪,魏忠賢的侄子、肅寧伯魏良卿最喜歡吃他燒的豬蹄,升至左都御史有賴於此,被人稱作“煨蹄總憲”;十孩兒四十孫更是人品繁雜,如李蕃、李魯生由知縣分別擢御史、給事中。

大權在握的魏忠賢,控制著朝堂內外。被稱為“九千歲”,也就是名副其實的二皇帝。其黨羽極力討好他,開始為他在民間製造輿論,為其修建生祠。首建生祠的是浙江巡撫潘汝禎,作為對此舉的鼓勵,潘汝禎升為南京刑部尚書。朝野上下的官員,無論是想升遷,還是謀事,都必須走魏忠賢的門路。遼東巡撫袁崇煥也是較早為魏忠賢建生祠的官員。

朱由校在位七年就病死了,死後傳位給弟弟、信王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即位後,魏忠賢想企圖控制皇帝繼續大權獨攬,就像崇禎進獻國色美人四人。奈何年輕的崇禎皇帝此時正雄心正盛,想有一番作為,不吃魏忠賢這一套。不久就將魏忠賢免職發配鳳陽守祖陵,魏忠賢在路上上吊自殺了。

魏忠賢在天啟年間也啟用了趙南星、孫承宗等能臣良將,所建立的關外防線在今後十數年間阻止清兵入關發揮了巨大作用。後來崇禎年間,遼東形式惡化,相比天啟年間遼東形勢更為利於明朝,因此許多人認為魏忠賢在的對外工作還是有些功勞,不應予以否認。那麼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下面來討論一下。

(二)魏忠賢這個專權太監到底扮演的什麼樣的角色

宦官專權在中國歷史上自古就有,其中最為著名的有漢朝、唐朝、明朝時期的宦官專權。但是他們還是有區別的,漢朝是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唐朝是宦官集團與武將藩鎮集團,明朝是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他們都是在皇權受到威脅後,在皇權的支持下,身邊的宦官開始進去權利中心,最終形成專權。但是漢唐兩朝宦官集團最終發展到失去皇權的約束,宦官們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而明朝的宦官專權始終沒有脫離皇權的支持,如果離開皇帝的支持,這些專權宦官們立刻會被文臣集團排除權利的中心。

明朝專權的宦官有許多,在《明史》中特意為他們整理了兩傳。比如有:王振、汪直、梁芳、李芳、馮保、陳矩、王安、魏忠賢、王體乾、崔文升、王承恩等,依託宦官的大臣被稱為“閹黨”,《明史》同樣為他們列了一傳。比如有:焦芳、張彩、顧秉謙、崔呈秀、劉志選、曹欽程、王紹徽、霍維華、閻鳴泰、賈繼春、田爾耕等。

明朝的專權宦官是皇帝受到士族文官集團的威脅後才被推出來的,其實質是代表著皇權。宦官們就是皇帝與大臣們之間的隔離帶,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與大臣直接發生衝突。

因此,有人說魏忠賢時期,也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在國家邊防上做出了積極貢獻。其實不管哪個時期,總是有一些有才能的人需要被放在關鍵的崗位上,遼東地區關係到明朝的邊防安全,無論是魏忠賢、還是後來的崇禎皇帝都必須將一些有能臣良將擺在這個關鍵位置。至於崇禎皇帝后期,遼東邊境惡化,固然離不開崇禎皇帝個人的原因。

崇禎皇帝即位後,剷除魏忠賢其實是勢在必行。因為此時的魏忠賢權利已經達到替代皇權的地步,崇禎皇帝要自己掌權就必須將能夠替自己作主的人踢開。最終問題出現在,崇禎皇帝在剷除魏忠賢后,沒有及時填補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權利真空,或者說崇禎皇帝在剷除魏忠賢后並沒有更好的處理與文臣集團之間的關係,致使在後期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囧局面。其實與其說魏忠賢有功與明朝,還不如罵明朝皇帝怠政,明朝大臣勾心鬥角、不作為,明朝制度自身有缺陷。


蘇紀龍侃史



應該會延續幾十年吧,當然這裡不是說魏忠賢的作用多大,而是說崇禎帝如果不殺魏忠賢的話,那麼意味著崇禎帝在政治上成熟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說說。

魏忠賢在最近一段時間,被很多人給無限抬高,比如說魏忠賢當權期間後金(大清)在東北寸步難行,比如說崇禎帝后悔殺魏忠賢,臨死之前還下令安葬了魏忠賢等等。

但是很明顯這些都經不起推敲,根本不是真的。

客觀來說,魏忠賢的重要性在於他可以攻擊東林黨,使朝局平衡,皇帝可以居中調節,不至於被矇蔽甚至大權旁落。

崇禎帝如果不殺魏忠賢的話,並且允許其繼續參政的話,那麼說明崇禎帝政治上很成熟了,說明他會用帝王心術了,知道製造魏忠賢的閹黨和東林黨互相攻擊的局勢,然後自己來居中調節,從而真正的大權在握的,不至於被一黨獨大的東林黨所矇蔽。

那麼崇禎帝既然在政治上成熟,帝王心術可以的話,自然是不至於將明朝搞得亡國,怎麼說都可以使明朝延續個幾十年的。


宋安之


如果崇禎沒有殺掉魏忠賢,那麼大明的滅亡可能會推遲,但是它滅亡的結果不會改變。

想知道魏忠賢未死,大明會怎樣,我們需要分析兩點:第一是魏忠賢掌政的時候做了什麼;一個是魏忠賢死後大明發生了什麼,當我們知道這兩點的時候,我們就能很好的分析大明的走向會怎樣。

首先,我們要知道魏忠賢掌政的時候的“政績”:

第一,迫害東林黨。

說起魏忠賢,我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貪汙腐敗,殘害忠良,欺君罔上的形象,但是這些形象是因為記錄歷史的是史官,是文人,是被迫害的東林黨人。東林黨最初人員的確是一群清流,但是到了天啟年間,這些清流大部分已經死的死,隱退的隱退,而真正在朝廷上說的話東林黨人已經所剩無幾,而東林黨的名聲太旺,很多慕名的官員都自稱東林黨,一些不得勢的官員也加入了東林黨,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東林黨除了頭頭那幾個人是真正的清流,剩下的人什麼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所以成為執政黨之一的東林黨自然就開始了黨爭,可是他們的黨爭是在為民請命嗎?

“海內士大夫多附之,“東林”之名自是始。既而“梃擊”、“紅丸”、“移宮”三案起,盈廷如聚訟。與東林忤者,眾目之為邪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東林黨勢大,甚至引發了“紅丸”等三大案,只要是跟東林黨政見不一的都被稱為邪黨,這樣的東林黨已經不能稱為清流的代表了。而魏忠賢掌政之後,開始瘋狂打壓迫害東林黨,而東林黨有主張“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就是天下是非由民間百姓來決定,可是掌握這些民間輿論的自然是東林黨,所以迫害東林黨的魏忠賢自然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惡名。

第二,徵收工商稅。

魏忠賢上臺之後發現了國家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國庫沒錢,而主要原因是是蒙古遼東從沒有停止過騷擾,軍費需求大:而廣大農民的賦稅很重,可是百姓沒錢可交:士紳根據朱元璋定下的規矩,不用交稅:江南地區的商人又不用交稅,其實他們大部分是東林黨的支持者。

面對這個問題,魏忠賢恢復了徵收工商稅的政策,但是對於西北這類的貧困地區他採取減免稅收的措施,這個政策實施之後,僅僅江南的茶葉稅就有20萬,國庫也因此而漸漸充盈,雖然他也從中撈取了很多好處,但是很多稅收他也用在了戰事上,解決了天啟年間的軍費問題。

而在天啟年間,雖然商人的稅收增加了,但是對廣大百姓來說賦稅並不是很重,因此天啟年間沒有一次農民軍起義,按理說賦稅越重越容易導致起義,但是天啟年間沒有,可見人民比較安居樂業的。

第三,堅守遼東。

不得不說,魏忠賢的確是一個奸妄小人,貪汙受賄,殘害忠良,任人唯親,但是他知道自己的一切來源於皇帝,如果國家滅了,皇帝沒了,自己什麼也不是,因此他很重視北方的邊防問題。

有人說魏忠賢掌政之後北方的軍餉連年減少,為什麼還說他堅守遼東?那時因為魏忠賢他貪,但是他為了守衛北方,不貪軍餉,但是他不會讓邊軍將士們貪,為什麼魏忠賢掌政之前北方軍餉那麼多卻還連年敗仗,那時因為那時候的軍餉其實不是給士兵的,而大多都進了官員,將軍的口袋裡,他們為了貪更多錢,自然是要的軍餉很多,但是魏忠賢是誰,東廠的頭頭,眼線幾乎遍佈天下,他知道北方都多少兵,需要多少錢,而且明朝的地方是一直有宦官監督的,所以他知道軍餉需要多少,而且有自己的“兒子們”來監督那些貪墨之人,也因為他貪,所以他不想多出一分錢,但為了自己的地位,也不會少一分錢,這也間接的打擊了地方的貪腐,一個人貪不可怕,可怕的是所以的官員都貪。

那麼,在魏忠賢死後有發生了什麼呢?

第一,東林黨重新執政,黨爭不斷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自然而然的死灰復燃,但是這時的東林黨早已經不是天啟年間的東林黨了,他們的清流,風骨早已不在,貪汙受賄者大有人在,而且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斷打擊其他黨派官員,導致政局動盪不安,而掌權的東林黨都是一群書生氣十足的文人,他們只憑一張嘴來幹事,只會空談,何謂空談誤國,完全可以來形容這幫東林黨人。而且在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之時,崇禎向這些臣子借錢,一個個摳門的要死,但是起義軍卻從他們那裡搜刮到了數萬兩白銀,並且在城破之時,閹黨大部分都壯烈殉國,東林黨殉國者卻無幾人,可見東林黨之腐朽。

第二,廢除商業稅等。

這些東林黨人大部分是南方地區的大商人,大地主的靠山。於是東林黨人廢除了工商稅和海稅等稅法,但是加重了農民的賦稅徭役,連貧困的西北地區都不放過。導致國家的財政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加上東林黨人的貪汙,國庫逐漸虧空,而此時西北地區有爆發了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旱災,蝗災非常嚴重,可是東林黨人除了在嘴上感嘆一下人民困苦,卻什麼也不做,只知道自己攬財,導致西北地區農民起義頻發,甚至出現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起義首領。

第三,削減軍費,殺害忠良。

在東林黨執政之後,不但削減了北方的軍餉,而且沿途官員還進行剋扣,並且毛文龍被袁崇煥所殺,可以說北方只靠袁崇煥一人在撐著,但是在袁崇煥擊退皇太極之後,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導致關外無將可守,而袁崇煥五年復遼耗光了明朝的國庫,軍士無軍餉可用,最終李自成攻入北京,清軍入關,明朝滅亡。

綜合上文,我們可知,如果魏忠賢沒死,那麼就不會有東林黨的出頭之日,即使西北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國家依舊有足夠的銀兩來賑災,西北人民也沒有那麼重的徭役賦稅,就不會爆發農民起義,而自大狂妄的袁崇煥不會得勢,雖然清軍遲早會強大到覆滅明朝的程度,但明朝也不會這麼快的滅亡。

平心而論,魏忠賢這個人為了鞏固權勢,貪汙受賄,黨同伐異,殘忍歹毒,但是在國家層面上他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這與治國乏術的東林黨是絕對不同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3500207777427204"} --}

大漢史談


天啟皇帝其志不在江山社稷,在木匠活,他把皇權都給了魏忠賢。魏忠賢打擊東林黨,最終實現一家獨大。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架空皇帝,權力凌駕於皇帝之上,皇權受到極大威信,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都不會放任不管。

崇禎皇帝即位,即便不殺魏忠賢,也會削弱他的權力。魏忠賢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和崇禎皇帝鬥爭,結果有兩種,一種魏忠賢勝,大明朝滅亡;另一種是崇禎勝,閹黨勢力被削弱。兩種結果,第二種可能性較大。

崇禎皇帝不徹底滅掉閹黨,他在削弱閹黨勢力的同時,必然會扶持東林黨勢力,這樣皇帝、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矛盾會錯綜複雜,崇禎能處理好這複雜的矛盾,平衡好閹黨與東林黨的關係嗎?我對此表示懷疑。

閹黨勢力被削弱,還能有多大作為?製造更多矛盾,徒增內耗罷了。

大明王朝外有清兵入侵,內有李自成農民起義,朝廷內部黨爭激烈,內耗嚴重,這樣一來,大明王朝只會加速滅亡。


豫有得


大明不會改變滅亡的命運,而且還很有可能提前滅亡。

很多明粉都吹魏忠賢拯救大明於水火,但其實明朝的滅亡和魏忠賢是脫不了干係的。如果讓此人繼續執政,明朝也許亡的會更早。

魏忠賢當政時,到底做了什麼?

我覺得這才是評價魏忠賢的關鍵。

  • 雖然魏忠賢主政時,清朝沒有打進山海關。

  • 但是,這隻能說明清朝的實力還有徵服中原的程度。不能說明魏忠賢做得就很好。


事實則恰相反,正是魏忠賢削弱了明朝的實力。

但是,這其實是個慢性過程,直到魏忠賢死後才爆發。

魏忠賢掌權給遼東戰場帶來的影響——軍餉逐年減少。

魏忠賢不是前線的指揮者。

他所能決定的不是怎麼行軍佈陣,而是用哪些將領、怎麼保障軍需的問題。

但是,遼東戰場的軍餉是逐年減少的。


自萬曆四十六年(1618)到泰昌元年(1620),遼餉共發放有2000多萬兩,平均每年600多萬兩。

天啟三年(1623)的遼餉是628萬兩。

天啟四年(1624)魏忠賢徹底掌權。自此開始,遼東軍餉逐年減少:

  • 四年為499萬兩;五年(1625)是298萬;六年(1626)是104萬;七年(1627)是146萬。

在魏忠賢的加持下,這仗可是說是沒法打了。這就是魏忠賢的“政績”。

再讓魏忠賢折騰幾年,相信清朝會利用這些機會,提前入關的。


HuiNanHistory


人們總是對這段令人遺憾的歷史,有太多設想和假設,其實這些看法和推理都非常表面,非常的孤立。 人類的歷史是被安排的,是有劇本的。 魏忠賢也只是促使大明滅亡的一個因素罷了。他的留與不留,都改變不了歷史大勢。


很多人把明亡的責任都怪罪於崇禎,其實大家不知道崇禎這個人的來源非常不得了,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是極為優秀的。在歷史上,他也曾經是赫赫有名的皇帝,尤其在武功方面,一枝獨秀。 那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呢? 好像他在明末演繹中好像也沒體現出什麼過人之處啊?

我就講講背後的原因吧,首先這段歷史安排就是大明亡,新朝要開始。崇禎這個角色註定就是個悲劇角色。魏忠賢也好,還是哪個文臣武將也好,可不一定是來真正幫他維護大明的。 比如,那個洪承疇表面看是大明的統帥,其實他的元神是皇太極的一個分身轉生的,所以他被俘後,一見皇太極的面很快就投降了。


再說說那個吳三桂,他為什麼不救大明,到底咋回事呢?還有李自成為啥跟韃子一唱一合的,內外交攻大明呢? 因為吳三桂,李自成和順治的主元神都是一個生命,分身轉生的,他們本質上是一夥的!

這就是歷史的安排的真相,大家看明白了嗎?生命在轉生時,對一些負有特殊使命的生命,他往往是分身轉生,同一時代,往往好幾個人都是他。你說這怎麼玩? 在上天的安排下,內部都佈滿了大雷,神仙來了也救不活。魏忠賢也只是一個來加速大明衰亡的推手,不要再幻想他活著還能幫你咋地,不害死你都他都對不起歷史角色。而且大家還不知道的是,崇禎的的主元神在轉生時,我目前知道,起碼分身四個人,所以崇禎主元神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如果不分身,他們韃子綁一塊,還是滅不了我大明的。


要說不服,我一個不服,可人抗不過天意。歷史就是臺戲,身處亂世不知迷,其實人生何嘗不是戲,不是迷?希望大家對那段漢人的歷史釋然,因為一切都是註定的。真正解開宇宙和歷史各種奧秘 w,,,,, tianji ..... cool


鐵血漫征程


真這麼“驚喜”嘛?可能嗎?魏公公的人品我們先不談,單說說魏公公的能力,今天被人反覆鼓吹的無非是魏公公有識人之明,對東林黨那幫嘴炮大師窮追猛打的好呢,可是仔細想想,這幫網友全部犯了一個錯誤 ,歷史的進程是幾個人就能改變的嘛?承不承認大明貪腐那是自上而下、歷史悠久?如果承認,那就好辦了,我們再來問一句,大明的貪腐,以至於百姓怨恨已經到了民怨鼎沸的程度了?真以為老百姓是傻子嘛?能活下去,怎麼可能跳出來起義!
當然了,如果有網友說那都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暴民和刁民罷了,那我就要恭喜這些網友了,年紀輕輕的就達到了當時大明官僚的思維高度——“不做安安餓殍,何效螳臂當車?”大明的滅亡究竟是因為什麼啊!是後金滅了大明?明明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滅了大明啊!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是什麼?是起義軍啊!魏忠賢參政會怎麼樣?不壓榨百姓了?不貪腐了?還是說他魏公公一個品低劣能力一般的且面對崇禎皇帝尚且自保不能的勢力,能大刀闊斧的對整個已經病入膏肓的帝國進行改革?

帝國的百姓已經拋棄了帝國,帝國的官僚也早已拋棄了帝國,帝國的軍隊爭先恐後的投降起義軍,現在來個以貪腐出名、奸詐聞世的魏公公,就能澄清玉宇,還大明江山?嘿!怕不是提前送葬大明吧!


戴老師講歷史


大明王朝還是照樣滅亡,只是早晚的問題。雖然魏忠賢這個人很有能力,但對明王朝並不見得忠心耿耿。

魏忠賢從一個小太監到權傾朝野的東廠頭子朝廷權臣,可見這個人不一般。但魏忠賢機關算盡,為的卻是自己。


另外,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一個魏忠賢就算再有能力也難擋歷史的車輪。況且崇禎即位時,大明已經是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

一個王朝的滅亡,不是一個皇帝一個大宦官的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是制度先壞了,然後王朝才病入膏肓以至於死亡的。


崇禎不是一個昏君,就像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一樣。只是前代的歷史遺留問題太多,社會制度早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崇禎只是趕上了,不得不背一個亡國之君之名。

即使崇禎不殺魏忠賢,明朝頂多也就是苟延殘喘多延續幾年,但最終命運還是走向滅亡。


魏忠賢固然奸惡,但他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

只是魏忠賢再有本事,也難修復明朝早已接近崩潰的制度。制度壞了,人間這場大戲也就沒得玩了!


貓爺歷史觀


魏忠賢是皇權意志延伸的替代品,是皇帝駕馭外朝鷹犬。在當時局勢下,強有力的統治中樞無疑是王朝唯一的活命稻草。地方大員大都堅強有力,遼東雖取守勢,局勢尚還穩定。失去魏忠賢制約的外朝,內部傾軋開始,爭權奪利詆譭中傷,加之崇禎皇帝政治水平不高無法制約整合導致政局日益混亂。烽火連城之下精兵強將或斃於敵之鋒刃或歿於內部構陷。萬里山河百萬雄兵拱手讓之。及致剃髮易服精神淪喪以魏忠賢幾百年罵名也難掩王朝末代腐儒政治在最後漢族王朝結出的最大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