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危難,藩王有責——唐王朱聿鍵:雖敗猶榮,無愧於太祖血脈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所以不顧群臣勸誡,執意分封諸子為藩王,不僅是為了共享富貴,也是為了有朝一日捍衛王朝。

三百年後,朱元璋的先見之明得到驗證,但藩王們的表現卻是差強人意。

有拋家舍業逃跑的,有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鮮有高舉復興大旗的藩王。

唐王朱聿鍵正是其中少有的最有希望、用實際行動表明復興大明的藩王。

朱聿鍵是朱元璋九世孫,第二十三子朱桱之後,封地為南陽。

王朝危難,藩王有責——唐王朱聿鍵:雖敗猶榮,無愧於太祖血脈

被嫌棄的王孫,由小黑屋到鳳陽之囚

朱聿鍵與孝宗朱佑樘、光宗朱常洛經歷相似,一樣自幼被嫌棄,飽受磨難。

時任唐王朱碩熿寵愛幼子,但又不敢公開廢長立幼,就把朱聿鍵父子囚禁在王府中,目的不言而喻。

父子倆靠著僕人冒險送些食物勉強度日,唐王世子終究沒能熬過。

最高興的是當屬老唐王,並沒有一點悲傷,終於可以名正言順更換繼承人。

崇禎二年(1629年),地方官陳奇瑜前來弔唁唐王世子時,說了這麼一句話:世子亡故之因不明,貿然更立繼承人選,日後朝廷必然降罪,何況世孫猶在!

正是這句話,不僅保住了朱聿鍵,也讓朱聿鍵能夠以世孫的身份繼任唐王。

王朝危難,藩王有責——唐王朱聿鍵:雖敗猶榮,無愧於太祖血脈

崇禎九年(1636年),得知外敵又一次入侵的消息,有感於藩王的責任,朱聿鍵不顧‘藩王不得掌兵’的規定,自行招募軍隊,北上勤王救駕。

可在崇禎帝看來,你朱聿鍵是私自募兵,究竟是來勤王救駕,還是想混水摸魚?

因為大明律還有明文規定,藩王可以縱情享樂,卻不能未經允許擅離封地。

看在一家人的份上,去鳳陽老家好好想想吧,朱聿鍵自12歲起被關在王府整整十六年,又在鳳陽蹲了七年牢獄。

王朝危難,藩王有責——唐王朱聿鍵:雖敗猶榮,無愧於太祖血脈

臨危受命,受制於鄭氏家族,有心無力;絕食以明志,無愧於太祖

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改年號弘光,朱聿鍵才重獲自由,改封為南陽王,封地為廣西平樂。

1645年,南京淪陷,弘光帝被俘,這時最有資格繼位的是桂王,但由於遠在廣西,朱聿鍵被鎮江總兵鄭鴻逵、蘇觀生等奉為監國,後來在福建稱帝,年號隆武。

朱聿鍵能夠稱帝,一部分原因是曾經的封地為南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龍興之地,眾人希望朱聿鍵成為重振大明的旗幟。

王朝危難,藩王有責——唐王朱聿鍵:雖敗猶榮,無愧於太祖血脈

弘光帝曾幻想‘聯虜平寇’的方針,結果是自取其辱,隆武帝及時改變方針,聯合農民軍餘部共同抗擊外敵入侵。

奈何朱聿鍵主要靠鄭氏擁戴,儘管有心復興大明,卻是鄭氏家族的傀儡,指揮不了任何一兵一卒,倒是鄭芝龍之子鄭森(後來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又叫鄭成功)忠心耿耿。

鄭氏家族是海盜出身,自崇禎元年歸順以來佔據福建,卻是橫徵暴斂,荼毒百姓,根本就沒想過做明朝的忠臣,以至於當時‘廷頸待女真兵’。

這種情況下,隆武帝只能幹看著,如同傀儡,隆武帝一心北伐復明,而鄭氏只想割據一方,雙方沒有共同語言。

王朝危難,藩王有責——唐王朱聿鍵:雖敗猶榮,無愧於太祖血脈

隆武二年(1646年),女真兵臨福建,鄭氏仍不願出兵迎敵,唯有老臣黃道周組織一支被稱為‘扁擔軍’的雜牌軍前去迎戰。

隆武帝除了空白委任狀竟再無一兵一卒支援黃道周。

福建的軍隊、財力都在鄭氏的手中,黃道周敗亡後,隆武帝抱著不成功便成仁,不再顧忌鄭氏,帶著僅有的數千明軍北上迎戰。

‘福京之亡,亡於鄭芝龍通款’

由於鄭芝龍的投降,福建全境失守,隆武帝帶著殘兵敗將退往汀州。

女真追兵緊追不捨,又派人假冒明軍,詐開汀州城門,隆武帝君臣不幸被俘。

前往福州的路上,隆武帝朱聿鍵選擇絕食,來表明自己抗敵復明的決心。

王朝危難,藩王有責——唐王朱聿鍵:雖敗猶榮,無愧於太祖血脈

隆武帝朱聿鍵在明末藩王中當屬異類,四十三年的人生中,大半時間都是被囚禁,幾乎沒有享受藩王應有的富貴,更經歷了許多不是藩王該有的磨礪。

困境中朱聿鍵始終堅持學習,無論是被囚王府時,還是在鳳陽牢獄,哪怕後來在逃亡的途中也不忘學習,在王朝危難時,更是主動承擔起責任。

都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眾多藩王不僅各自為戰,還互不承認,被敵人各個擊破。

不管是唐王,還是隆武帝,朱聿鍵心繫王朝,縱使朱聿鍵有明君之風,有擔當,敢作為,可惜遭遇的是鄭芝龍家族的處處掣肘,始終有心無力。

到了最後時刻,隆武帝朱聿鍵不投降、不妥協,雖然失敗,至少努力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