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危难,藩王有责——唐王朱聿键:虽败犹荣,无愧于太祖血脉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所以不顾群臣劝诫,执意分封诸子为藩王,不仅是为了共享富贵,也是为了有朝一日捍卫王朝。

三百年后,朱元璋的先见之明得到验证,但藩王们的表现却是差强人意。

有拋家舍业逃跑的,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鲜有高举复兴大旗的藩王。

唐王朱聿键正是其中少有的最有希望、用实际行动表明复兴大明的藩王。

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第二十三子朱桱之后,封地为南阳。

王朝危难,藩王有责——唐王朱聿键:虽败犹荣,无愧于太祖血脉

被嫌弃的王孙,由小黑屋到凤阳之囚

朱聿键与孝宗朱佑樘、光宗朱常洛经历相似,一样自幼被嫌弃,饱受磨难。

时任唐王朱硕熿宠爱幼子,但又不敢公开废长立幼,就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王府中,目的不言而喻。

父子俩靠着仆人冒险送些食物勉强度日,唐王世子终究没能熬过。

最高兴的是当属老唐王,并没有一点悲伤,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更换继承人。

崇祯二年(1629年),地方官陈奇瑜前来吊唁唐王世子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世子亡故之因不明,贸然更立继承人选,日后朝廷必然降罪,何况世孙犹在!

正是这句话,不仅保住了朱聿键,也让朱聿键能够以世孙的身份继任唐王。

王朝危难,藩王有责——唐王朱聿键:虽败犹荣,无愧于太祖血脉

崇祯九年(1636年),得知外敌又一次入侵的消息,有感于藩王的责任,朱聿键不顾‘藩王不得掌兵’的规定,自行招募军队,北上勤王救驾。

可在崇祯帝看来,你朱聿键是私自募兵,究竟是来勤王救驾,还是想混水摸鱼?

因为大明律还有明文规定,藩王可以纵情享乐,却不能未经允许擅离封地。

看在一家人的份上,去凤阳老家好好想想吧,朱聿键自12岁起被关在王府整整十六年,又在凤阳蹲了七年牢狱。

王朝危难,藩王有责——唐王朱聿键:虽败犹荣,无愧于太祖血脉

临危受命,受制于郑氏家族,有心无力;绝食以明志,无愧于太祖

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年号弘光,朱聿键才重获自由,改封为南阳王,封地为广西平乐。

1645年,南京沦陷,弘光帝被俘,这时最有资格继位的是桂王,但由于远在广西,朱聿键被镇江总兵郑鸿逵、苏观生等奉为监国,后来在福建称帝,年号隆武。

朱聿键能够称帝,一部分原因是曾经的封地为南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龙兴之地,众人希望朱聿键成为重振大明的旗帜。

王朝危难,藩王有责——唐王朱聿键:虽败犹荣,无愧于太祖血脉

弘光帝曾幻想‘联虏平寇’的方针,结果是自取其辱,隆武帝及时改变方针,联合农民军余部共同抗击外敌入侵。

奈何朱聿键主要靠郑氏拥戴,尽管有心复兴大明,却是郑氏家族的傀儡,指挥不了任何一兵一卒,倒是郑芝龙之子郑森(后来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又叫郑成功)忠心耿耿。

郑氏家族是海盗出身,自崇祯元年归顺以来占据福建,却是横征暴敛,荼毒百姓,根本就没想过做明朝的忠臣,以至于当时‘廷颈待女真兵’。

这种情况下,隆武帝只能干看着,如同傀儡,隆武帝一心北伐复明,而郑氏只想割据一方,双方没有共同语言。

王朝危难,藩王有责——唐王朱聿键:虽败犹荣,无愧于太祖血脉

隆武二年(1646年),女真兵临福建,郑氏仍不愿出兵迎敌,唯有老臣黄道周组织一支被称为‘扁担军’的杂牌军前去迎战。

隆武帝除了空白委任状竟再无一兵一卒支援黄道周。

福建的军队、财力都在郑氏的手中,黄道周败亡后,隆武帝抱着不成功便成仁,不再顾忌郑氏,带着仅有的数千明军北上迎战。

‘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通款’

由于郑芝龙的投降,福建全境失守,隆武帝带着残兵败将退往汀州。

女真追兵紧追不舍,又派人假冒明军,诈开汀州城门,隆武帝君臣不幸被俘。

前往福州的路上,隆武帝朱聿键选择绝食,来表明自己抗敌复明的决心。

王朝危难,藩王有责——唐王朱聿键:虽败犹荣,无愧于太祖血脉

隆武帝朱聿键在明末藩王中当属异类,四十三年的人生中,大半时间都是被囚禁,几乎没有享受藩王应有的富贵,更经历了许多不是藩王该有的磨砺。

困境中朱聿键始终坚持学习,无论是被囚王府时,还是在凤阳牢狱,哪怕后来在逃亡的途中也不忘学习,在王朝危难时,更是主动承担起责任。

都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众多藩王不仅各自为战,还互不承认,被敌人各个击破。

不管是唐王,还是隆武帝,朱聿键心系王朝,纵使朱聿键有明君之风,有担当,敢作为,可惜遭遇的是郑芝龙家族的处处掣肘,始终有心无力。

到了最后时刻,隆武帝朱聿键不投降、不妥协,虽然失败,至少努力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