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河之盟与麻隧之战:秦桓公为何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背叛盟约?

夹河之盟

据《左传》记载,晋厉公州蒲三年(公元前578年),秦晋两国在麻隧爆发激战。尽管此战秦军遭遇惨败,然史书上一般都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扣在了秦桓公的头上。这就跟当年晋惠公与秦穆公的斗法一样,失败者往往也是德行有亏的一方,因此秦桓公的战败多半也是罪有应得。

夹河之盟与麻隧之战:秦桓公为何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背叛盟约?

在传统史料中,秦桓公的罪状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盟而无信:

秦、晋为成,将会于令狐。晋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颗盟晋侯于河东。晋郤犨盟秦伯于河西。范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齐盟,所以质信也。会所,信之始也。始之不从,其何质乎?”(成公十一年传)

晋景公在位晚年,晋国率先发起了晋楚弭兵的倡议,并得到了楚国的回应。为了促成两国达成友好协议,宋国大夫华元四处奔走,终于让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决定要在宋国举行弭兵会盟。而在此之前,为了进一步扩大会盟的成果,晋国认为有必要与秦国率先结盟,这也是这次会盟的背景。到晋厉公元年,两国议和之事在楚国与宋国的合力推动下,终于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双方一致同意于当年冬天在令狐举行高级别的首脑会晤,共同开启“秦晋之好”的新篇章。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然而当会盟那一天真的到来时,意想不到的麻烦终于还是出现了。会盟当天,晋厉公早早地就来到令狐,等待着秦桓公渡河前来。然而他左等右等,却并没有等到对方出场,最后只等来了秦桓公派来的全权大使史颗。

夹河之盟与麻隧之战:秦桓公为何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背叛盟约?

经过一番询问晋人得知,秦桓公实际上早就已经抵达了河西的王城,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始终都不愿意渡河前来结盟。晋国人感到很是为难,于是便一再遣使邀请,却始终未得到正面的回应。眼看着这次的会盟就要落下笑话了,晋厉公也只能做出妥协,与秦国使者史颗在令狐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会盟仪式。随后晋厉公派出的全权大使郤犨也动身前往王城,与驻跸于此的秦桓公结盟。这次毫无互信基础的盟会因在黄河两岸分别举行,因此又被称为“夹河之盟”。

秦伯背盟

谈起这次虎头蛇尾的秦晋会盟,不仅仅是友邦会感到莫名惊诧,就算是晋国人都无不感到万分惶恐。晋国大夫士燮就表示:“斋戒盟誓的本意是用以展示互信的,而选择会盟地点是建立互信的开始,假如从一开始就抱着互不信任的态度,再做什么也都是徒劳无益,我实在看不出这样的会盟有什么意义!”

士燮的感叹颇有几分道理,不过他的这番论断还是建立在双方有共识的基础上的。假如会盟所依靠的共识基础就不存在,其他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士燮显然低估了秦桓公与晋国死磕的决心。于是乎,秦桓公的第二条罪状也就跃然纸上了,那便是:背信弃义。

夹河之盟与麻隧之战:秦桓公为何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背叛盟约?

按照《左传》的说法:

秦伯归而背晋成。(成公十一年传)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成公十三年传)

会盟刚刚结束,秦桓公口血未干便急慌慌地撕毁了协议,并致信楚国及白狄,准备要大举进犯晋国。至于秦国人是怎么个背信弃义法,《左传》借用晋国大夫吕相之口说道:

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成公十三年传)

夹河之盟与麻隧之战:秦桓公为何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背叛盟约?

夹河之盟后,秦桓公借着会盟成果向晋国提出要求,怂恿晋国一起出兵讨伐白狄。晋国人与白狄交好,且有婚姻之约,素来是井水不犯河水,可现在为了秦晋友谊天长地久,他们决定忍痛与白狄决裂。可没想到啊没想到,秦国人转头却去找白狄告晋国的黑状,试图离间晋国与白狄之间坚不可摧的战斗友谊,要不是白狄之君深明大义,这事还真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还不算,吕相又提到: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成公十三年传)

楚国人原本是要跟晋国结盟的,秦国偏偏要去捣乱,还说要对着昊天上帝以及秦国的三位先君、楚国的三位先王立下誓言,说什么“我们虽然跟晋国结盟了,可我们是唯利是图的人,怎么能当真呢?”还好楚王是个正直君子,最厌恶的就是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伎俩,这才把事情全部和盘托出。

夹河之盟与麻隧之战:秦桓公为何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背叛盟约?

麻隧之战

晋国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吕相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已经站在了秦国的朝堂上,除了以上的这些事例外,他还陈述了秦晋两国近几十年来的恩怨,历数秦国自穆公以来背信之举,言语之中充满了傲慢的姿态。他的这段话被全文记录在《左传》中,不少人也常将其单独摘录出来,并冠之以《绝秦书》之名,算是晋国向秦国宣战的檄文。文章的最后,吕相以晋厉公的口吻警告说: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什么意思呢?诸侯听闻此事之后,都为执事的作为感到痛心疾首,他们都摩拳擦掌地来找寡人,说一定要跟您讲个明白。寡人实在众意难违,只好带着诸侯大军前来听命,并不是来找麻烦的。如果执事能够考虑一下大家的感受,稍微体谅一下寡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咱们有什么话就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没有什么恩怨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可如果非要一意孤行,寡人是实在镇不住场子,真不知道这些诸侯会干出些什么事来。寡人不善言辞,说的话可能不太中听,但都是肺腑之言,希望执事慎重考虑。

夹河之盟与麻隧之战:秦桓公为何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背叛盟约?

吕相的这番演讲可谓气势磅礴振聋发聩,也很快就博得了诸侯的同情。讨伐秦国的话音刚落,齐、鲁、宋、郑、卫、曹、邾、滕等国便积极响应号召,会同晋军及王室的刘康公、成肃公一起讨伐秦国。《左传》对这次战事的记述很简单:

孟献子曰:“晋帅乘和,师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师遂济泾,及侯丽而还。(成公十三年传)

晋厉公三年五月初四日,双方在如今西安北部泾阳县境内的麻隧相遇。势单力薄的秦国人独力面对声势浩大的敌人,其结果自然也毫无悬念,最后败得很惨,甚至就连秦桓公的车右不更女父都成了晋军的俘虏。在击败秦军主力后,联军趁胜追击在泾水西岸一路掩杀,一直打到了侯丽(礼泉县境内)才停下脚步。

麻隧之战联军深入秦境达一百五十公里,打到了距离雍都不足一百公里的地方,与当年横扫齐国的鞍之战取得的战果可有一比。如不是秦国人把都城建在了大后方,秦国人恐怕也要让人逼着“尽东其亩”,好好地受一回折辱了。

夹河之盟与麻隧之战:秦桓公为何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背叛盟约?

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秦国一直都不是晋国的对手,即便是晋楚争霸最为火热的时候,秦国人趁火打劫也未必能够占到什么便宜。如今有关晋楚弭兵的事宜已渐入佳境,诸侯皆依附在晋国周围不离不弃,这段时光可以说是自文公去世之后,晋国国际地位最为稳固的时候。秦国为何要以卵击石,在这个时候挑起与晋国的战争呢?如果秦桓公还有自知之明,并无挑战晋国的本意,那么挑起这场战争的幕后黑手又会是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