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河之盟與麻隧之戰:秦桓公為何要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背叛盟約?

夾河之盟

據《左傳》記載,晉厲公州蒲三年(公元前578年),秦晉兩國在麻隧爆發激戰。儘管此戰秦軍遭遇慘敗,然史書上一般都將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扣在了秦桓公的頭上。這就跟當年晉惠公與秦穆公的鬥法一樣,失敗者往往也是德行有虧的一方,因此秦桓公的戰敗多半也是罪有應得。

夾河之盟與麻隧之戰:秦桓公為何要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背叛盟約?

在傳統史料中,秦桓公的罪狀主要有兩條,其一是盟而無信:

秦、晉為成,將會於令狐。晉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於王城,使史顆盟晉侯於河東。晉郤犨盟秦伯於河西。範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齊盟,所以質信也。會所,信之始也。始之不從,其何質乎?”(成公十一年傳)

晉景公在位晚年,晉國率先發起了晉楚弭兵的倡議,並得到了楚國的回應。為了促成兩國達成友好協議,宋國大夫華元四處奔走,終於讓他們化干戈為玉帛,決定要在宋國舉行弭兵會盟。而在此之前,為了進一步擴大會盟的成果,晉國認為有必要與秦國率先結盟,這也是這次會盟的背景。到晉厲公元年,兩國議和之事在楚國與宋國的合力推動下,終於達成了初步的意向,雙方一致同意於當年冬天在令狐舉行高級別的首腦會晤,共同開啟“秦晉之好”的新篇章。

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好,然而當會盟那一天真的到來時,意想不到的麻煩終於還是出現了。會盟當天,晉厲公早早地就來到令狐,等待著秦桓公渡河前來。然而他左等右等,卻並沒有等到對方出場,最後只等來了秦桓公派來的全權大使史顆。

夾河之盟與麻隧之戰:秦桓公為何要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背叛盟約?

經過一番詢問晉人得知,秦桓公實際上早就已經抵達了河西的王城,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始終都不願意渡河前來結盟。晉國人感到很是為難,於是便一再遣使邀請,卻始終未得到正面的回應。眼看著這次的會盟就要落下笑話了,晉厲公也只能做出妥協,與秦國使者史顆在令狐舉行了一個簡單的會盟儀式。隨後晉厲公派出的全權大使郤犨也動身前往王城,與駐蹕於此的秦桓公結盟。這次毫無互信基礎的盟會因在黃河兩岸分別舉行,因此又被稱為“夾河之盟”。

秦伯背盟

談起這次虎頭蛇尾的秦晉會盟,不僅僅是友邦會感到莫名驚詫,就算是晉國人都無不感到萬分惶恐。晉國大夫士燮就表示:“齋戒盟誓的本意是用以展示互信的,而選擇會盟地點是建立互信的開始,假如從一開始就抱著互不信任的態度,再做什麼也都是徒勞無益,我實在看不出這樣的會盟有什麼意義!”

士燮的感嘆頗有幾分道理,不過他的這番論斷還是建立在雙方有共識的基礎上的。假如會盟所依靠的共識基礎就不存在,其他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義,在這方面,士燮顯然低估了秦桓公與晉國死磕的決心。於是乎,秦桓公的第二條罪狀也就躍然紙上了,那便是:背信棄義。

夾河之盟與麻隧之戰:秦桓公為何要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背叛盟約?

按照《左傳》的說法:

秦伯歸而背晉成。(成公十一年傳)

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諸侯是以睦於晉。(成公十三年傳)

會盟剛剛結束,秦桓公口血未乾便急慌慌地撕毀了協議,並致信楚國及白狄,準備要大舉進犯晉國。至於秦國人是怎麼個背信棄義法,《左傳》借用晉國大夫呂相之口說道:

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成公十三年傳)

夾河之盟與麻隧之戰:秦桓公為何要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背叛盟約?

夾河之盟後,秦桓公藉著會盟成果向晉國提出要求,慫恿晉國一起出兵討伐白狄。晉國人與白狄交好,且有婚姻之約,素來是井水不犯河水,可現在為了秦晉友誼天長地久,他們決定忍痛與白狄決裂。可沒想到啊沒想到,秦國人轉頭卻去找白狄告晉國的黑狀,試圖離間晉國與白狄之間堅不可摧的戰鬥友誼,要不是白狄之君深明大義,這事還真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這還不算,呂相又提到:

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不穀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成公十三年傳)

楚國人原本是要跟晉國結盟的,秦國偏偏要去搗亂,還說要對著昊天上帝以及秦國的三位先君、楚國的三位先王立下誓言,說什麼“我們雖然跟晉國結盟了,可我們是唯利是圖的人,怎麼能當真呢?”還好楚王是個正直君子,最厭惡的就是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伎倆,這才把事情全部和盤托出。

夾河之盟與麻隧之戰:秦桓公為何要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背叛盟約?

麻隧之戰

晉國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呂相回顧這段往事的時候已經站在了秦國的朝堂上,除了以上的這些事例外,他還陳述了秦晉兩國近幾十年來的恩怨,歷數秦國自穆公以來背信之舉,言語之中充滿了傲慢的姿態。他的這段話被全文記錄在《左傳》中,不少人也常將其單獨摘錄出來,並冠之以《絕秦書》之名,算是晉國向秦國宣戰的檄文。文章的最後,呂相以晉厲公的口吻警告說:

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什麼意思呢?諸侯聽聞此事之後,都為執事的作為感到痛心疾首,他們都摩拳擦掌地來找寡人,說一定要跟您講個明白。寡人實在眾意難違,只好帶著諸侯大軍前來聽命,並不是來找麻煩的。如果執事能夠考慮一下大家的感受,稍微體諒一下寡人的一片赤誠之心,咱們有什麼話就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沒有什麼恩怨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可如果非要一意孤行,寡人是實在鎮不住場子,真不知道這些諸侯會幹出些什麼事來。寡人不善言辭,說的話可能不太中聽,但都是肺腑之言,希望執事慎重考慮。

夾河之盟與麻隧之戰:秦桓公為何要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背叛盟約?

呂相的這番演講可謂氣勢磅礴振聾發聵,也很快就博得了諸侯的同情。討伐秦國的話音剛落,齊、魯、宋、鄭、衛、曹、邾、滕等國便積極響應號召,會同晉軍及王室的劉康公、成肅公一起討伐秦國。《左傳》對這次戰事的記述很簡單:

孟獻子曰:“晉帥乘和,師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師遂濟涇,及侯麗而還。(成公十三年傳)

晉厲公三年五月初四日,雙方在如今西安北部涇陽縣境內的麻隧相遇。勢單力薄的秦國人獨力面對聲勢浩大的敵人,其結果自然也毫無懸念,最後敗得很慘,甚至就連秦桓公的車右不更女父都成了晉軍的俘虜。在擊敗秦軍主力後,聯軍趁勝追擊在涇水西岸一路掩殺,一直打到了侯麗(禮泉縣境內)才停下腳步。

麻隧之戰聯軍深入秦境達一百五十公里,打到了距離雍都不足一百公里的地方,與當年橫掃齊國的鞍之戰取得的戰果可有一比。如不是秦國人把都城建在了大後方,秦國人恐怕也要讓人逼著“盡東其畝”,好好地受一回折辱了。

夾河之盟與麻隧之戰:秦桓公為何要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背叛盟約?

但這裡也存在一個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秦國一直都不是晉國的對手,即便是晉楚爭霸最為火熱的時候,秦國人趁火打劫也未必能夠佔到什麼便宜。如今有關晉楚弭兵的事宜已漸入佳境,諸侯皆依附在晉國周圍不離不棄,這段時光可以說是自文公去世之後,晉國國際地位最為穩固的時候。秦國為何要以卵擊石,在這個時候挑起與晉國的戰爭呢?如果秦桓公還有自知之明,並無挑戰晉國的本意,那麼挑起這場戰爭的幕後黑手又會是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