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定下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炎黃子孫應當懂

在《說岳全傳》這部文學作品中,有一個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場景,那就是楊再興與餘化龍大戰的時候,“兩人武功半斤八兩,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所謂“半斤八兩”在我們的認知體系裡,那就是不相上下的意思,但這好像又與我們的基本常識相沖突。

古人為何定下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炎黃子孫應當懂

畢竟一斤是十兩,半斤就是五兩,五兩怎麼可能與八兩不相上下呢?其實這是由於計量單位在漫長的社會演變中發生了變化,古人定下的規矩就是一斤為16兩,半斤就是8兩,所以會說“半斤八兩,不相上下”,只是古人為何要定下這樣的規矩呢?要知道十進制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非常早,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並且通用了,採用十進制明顯比十六進制更加簡單易行,古人為何要使用看上去更堅麻煩的十六進制,而不是更為方便的十進制呢?這與西周時期的開國功臣,被封為齊侯的姜子牙有關。

古人為何定下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炎黃子孫應當懂

姜子牙在被封為齊侯以後,很快就到了齊國上任,並且經常去國家中微服私訪,看看國民們的生活狀態,看看各行各業的現狀。有一次他去到了齊國的市集,意外地發現有很多商販在不停地進行爭吵,那個時候還是以物易物的一種相對簡陋的交易形態,魚販用一斤魚去換取肉販的一斤肉,結果兩人使用的斤數不同,魚販的一斤是八兩,肉販的一斤是十一兩,以至於兩人就這麼吵了起來。

古人為何定下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炎黃子孫應當懂

姜子牙發現原來這個時候人們所使用的斤數並不一樣,在日常交易中經常各行其是,以至於鬧出很多的糾紛乃至於爭端,於是他就想要定下一斤為多少兩的確數,而且這個數字需要讓所有人都能夠心悅誠服,由於使用斤數來進行交易的基本是做生意的商人,非常講究兆頭與誠信,於是姜子牙就定下了一斤為16兩的規矩,並且闡述了具體的原因。

古人為何定下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炎黃子孫應當懂

16兩代表著的是天下眾多星辰,具體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這是用來告誡人們做生意不能夠缺斤少兩,缺一兩就會減福,缺二兩就會減祿,缺三兩就會折壽,至於缺三兩以上,那他就應該是智商有問題了,一般人都可以看得出來嘛。

姜子牙的這個解釋很有道理,馬上就被眾多商人所接受,並且推行到整個天下,流傳了很多年,直到1959年才改為一斤等於十兩。而在一斤等於多少兩的問題之外,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筷子,其實在長度與形制方面也有著很多的講究,長度應該為7寸6分,形制則應該是一頭粗方、一頭細圓。

古人為何定下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炎黃子孫應當懂

筷子7寸6分的長度所代表著的是七情六慾,這也是人與動物最為明顯的區別,也就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而一頭粗方、一頭細圓的形制所對應著的,則是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思想。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很早就進入了文明時代,並且這種對於文明的追求已經浸透了每一個國人的身心,在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度量衡中,在我們日常所使用的筷子中,其實都有著古人們對於世界的探索,以及對於自我的要求,小小的一斤與筷子,看似不起眼,體現出來的卻是一個古老國度的文明底蘊,而這其中的道理自然也是炎黃子孫們應當懂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