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

鐵橋生活隨筆


在晉代成書的《三國志》中,鄧艾是與王凌、毋丘儉、諸葛誕、鍾會並傳的。這三位大佬先後反抗司馬家,史稱“淮南三叛”,而陳壽把鄧艾跟這三位放一起,說明當時在政治上,對鄧艾的定性就是個叛臣。

鄧艾出身寒門,在伐蜀之前,他從一個草根一步步爬上徵西將軍的位置,完全靠的個人努力,而非誰誰誰的裙帶關係。並不像鍾會、夏侯玄出身名門,世代為官。鄧艾是一位名將,但並非一位名士,當然,因自幼口吃的原因,縱使鄧艾飽讀詩書,也無法染指清淡的玄學圈子文化。

當然,鄧艾的一系列成就都離不開司馬懿的慧眼識珠,後來段灼在位鄧艾平凡的上疏中,再次強調了司馬懿的知人善用,“此又固足以彰先帝善任矣。”

可問題在於,鄧艾是不是司馬家的人?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司馬懿是鄧艾的恩人,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掌權,鄧艾並沒有接受毋丘儉等人的蠱惑討伐司馬師,而是斬殺了毋丘儉的使者。

對於鄧艾而言,身份認同是一個難題,出身於東漢末年,但沒有在曹操、曹丕時代被曹家人提拔,雖為魏臣,但鄧艾不至於像王凌和毋丘儉一般對魏室充滿感情。

當然,是魏臣,還是司馬氏家臣,這個問題,對於鄧艾個人而言,並不重要,畢竟,鄧艾只是一員在邊境作戰的戰將,並不是朝廷中樞的核心大臣。這天下是姓曹,還是姓司馬,與鄧艾無關。即使司馬昭篡魏稱帝,鄧艾也並非不能接受,畢竟,沒有司馬家,出身寒門的鄧艾是不可能有這樣一番事業的。

魏國伐蜀的主將是鍾會,徵西將軍鄧艾的兵力只是一隻偏軍,鄧艾蕩定蜀地,有一定的偶然性。

由於蜀漢政壇的內亂,領兵在外的蜀漢大將軍姜維沒有駐守漢中,魏國的戰略意圖是困死姜維,讓姜維不得撤退至漢中,夾擊姜維後,三路伐蜀大軍在漢中會師。

不過,由於諸葛緒行軍放慢了一天,屯田在沓中的姜維放棄陰平,先行退守劍閣,劉禪派出張翼、董厥率領援軍,與姜維在劍閣會師。這樣一來,就打亂了魏國的戰略部部署。

蜀道難,向攻入四川盆地,得先過天險劍閣這一關。但鍾會大軍面對的是蜀漢最後的、也是最強的戰力。戰事開始膠著了。差一點,蜀漢政權就以失去漢中為代價,保住了四川腹地。

鍾會久攻劍閣部下時,鄧艾卻牛逼了,鄧艾的偏軍,從陰平的景谷道偷渡,繞開劍閣,天降神兵於綿竹關前,並擊殺了諸葛亮之子、蜀漢的衛將軍諸葛瞻以及張飛之孫張遵。於是,劉禪被國內投降派說服,向鄧艾請降。

鄧艾自己也沒有想到在綿竹關擊潰諸葛瞻,就能讓劉禪投降。鄧艾奇兵的本來目的只是配合鍾會。鄧艾的目的是“圍涪救劍閣”。偷渡陰平後,鄧艾想攻打的是涪,這樣一來的話,姜維等在劍閣的守兵,就會赴涪解,因為涪距蜀漢的首都程度只有300餘里。

如果劍閣的守兵馳援涪,那麼鍾會的壓力就會輕了很多,可以一舉攻下劍閣,繼續挺進;如果劍閣的守兵不往救援,那麼,涪就危險了,涪危險,成都就告急了。

鄧艾到成都受降後,做了這麼幾件事。第一,承製拜劉禪行驃騎將軍,劉禪的長子為行奉車都尉,其他兒子為駙馬都尉;其三,對於伐蜀的軍將,鄧艾也進行了論功行賞,以師篡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蜀中諸郡太守,等等;其三,在綿竹築臺為京觀,用以彰顯戰功。

至此,鄧艾都沒有任何問題。魏國的政治中樞也肯定了鄧艾的戰功。景元四年十二月,魏帝曹奐下詔鄧艾為太尉。太尉是漢魏官僚體系中的三公之首,主管全國的兵權。鍾會則被拜為司徒,司徒也是三公之一,主管民政。但是一個是太尉,一個是司徒,說明在魏國權力中樞的考量中,平蜀之戰,鄧艾、鍾會都有功勞,而且鄧艾的功勞比主將鍾會要大。

景元四年十二月被拜為太尉,鄧艾還沒有機會去洛陽上任,時間僅過了一個月,也就是魏鹹熙元年的正月,魏國便“檻車徵艾”。對於朝廷的發罪,鄧艾並沒有抵抗,只是仰天長嘆:“艾忠臣也,一至此乎?”

在把鄧艾用檻車送回去的同時,鍾會在程度起兵作亂。鍾會死後,鄧艾本營將士追出,打算解救鄧艾,這時候,一個叫衛瓘的人戰略出來,派田續追殺鄧艾鄧忠父子與綿竹。

至於鄧艾家人的結局則是這樣:在洛陽的兒子盡數伏誅,鄧艾的妻子和孫子輩發配至西域。

鄧艾家族的遇難,其實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鍾會、胡烈、師纂等的告發,第二是衛瓘、田續的追殺;第三才是洛陽家人被連坐。那麼,加害伐蜀功臣的罪魁禍首是上述的這五個人嗎?

我們先來剖析一下,鍾會為什麼要構陷鄧艾。、

鍾會之所以要構陷鄧艾,是因為他打算造反,而鄧艾是他造反前唯一的威脅,至於鍾會為什麼造反,陳壽的概括是“惡念”、“會內有異志”。

那麼,為什麼鍾會的構陷讓司馬昭輕易就相信了呢?

鄧艾被收押,是因為其矜功自傲,不受節度,但仔細分析鄧艾在平蜀後的所作所為,並不過分。鄧艾給司馬昭留下矜功自傲的印象,是因為其書信被鍾會篡改了,同時鍾會又偽造司馬昭的書信,引得鄧艾迴信,從而讓鄧艾因言獲罪、

這也是鄧艾願意束手就擒,而不反抗的原因所在。因為鄧艾相信自己是個忠臣,只要見到司馬昭,沒有什麼事情是他說不清的,對於鍾會而言,到不一定要鄧艾死在他勉強,他也沒有權利這麼做。只要把鄧艾送走你,他就可以控制鄧艾的軍隊,至少,他是這樣認為的。

至於鄧艾的死,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道理,這就因人而異了。


釋史君


三國名將鄧艾暗度陰平,以2萬奇兵擊敗諸葛瞻,進逼成都,逼迫劉禪投降,可謂成就滅蜀第一功。但是,最終鄧艾卻落的無罪被殺,家屬流放的結局。期間,蘊含的道理值得深思。

下級必須始終擺正與上級的位置。鄧艾在進入成都後,就以滅蜀的第一功臣自居,本來對劉禪等亡國君臣處置,是殺、是封,應該由司馬昭本人決定,但鄧艾卻效法東漢初年鄧禹的做法,擅自大封蜀漢君臣,“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在一定程度上贏得蜀漢人心。本來蜀漢地勢易守難攻,又加上如此大肆籠絡人心,自然增加司馬昭的猜忌之心。但司馬昭還是對鄧艾進行了封賞,如此讓鄧艾更加錯誤認為這是領導認可,上書請求司馬昭允許,為了讓吳國歸順,後代劉禪,封他為王,並留在益州。這更加引起司馬昭猜忌之心,但司馬昭畢竟還是有涵養,只讓監軍衛瓘告訴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做什麼事,要先向領導報告,不要先斬後奏。這也可以說是最後的警告。但是鄧艾自恃有功,再此上書,重提此事,並稱“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只可惜司馬昭看見的不是“安社稷、利國家”的鄧艾,而是“專之可也”,意圖獨據蜀地的鄧艾,再加上鍾會等人讒言,最終第一功臣,首先被逮捕入獄,“詔書檻車徵艾”。

切不可以有點功勞就居功自傲忘乎所以。鄧艾進入成都以後,“深自矜伐”,並向蜀漢群臣炫耀,"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當時的有識之士都嘲笑鄧艾的驕傲。客觀說,雖然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但鍾會二十萬大軍在劍閣牽制姜維也是功不可沒。而且我們看到當時不僅僅是素來與鄧艾不合的鐘會一人上書告發鄧艾,而是胡烈、師纂等人“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以及後來殺死鄧艾的監軍衛瓘,可以說鄧艾得罪了伐蜀的所有人。假使鄧艾入蜀後不是居功自傲,而是不功勞分給大家,又怎麼會落得人人喊打的局面。

天上不會掉餡餅。鄧艾偷渡陰平道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面對的困難更多的是地勢的險峻、糧食的匱乏,真正遇到的抵抗並不多,到江油,蜀將馬邈投降;在綿竹擊敗諸葛瞻,進軍到雒城,兵鋒直逼成都。這時劉禪派遣使者送上奉皇帝璽綬,請求投降。除了諸葛瞻有點抵抗,鄧艾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可以說,輕而易舉滅掉了蜀漢。正是劉禪大批量的整體投降,讓勝利來的太過突然,讓鄧艾只看到了勝利的成果,而忽略了背後潛藏的巨大危機。因為戰爭規模小,導致像姜維等忠心於蜀漢的人,一方面心理難以適應,另一方面勢力尚存,特別是不論是鍾會,還是鄧艾對蜀漢君臣毫無防備之心,最終釀成了鍾會之亂。當然,在鍾會之亂中,不僅鍾會、姜維被殺,失去控制的魏軍,對成都官吏百姓大肆屠殺,包括劉禪的太子以及其他忠於蜀漢大臣都被殺死,也是再另一方面對蜀漢抵抗勢力的徹底打擊。


一壺清茗品春秋


鄧艾的死犯了三個錯誤,這三個錯誤也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

第一功高蓋主,回顧鄧艾這一生,大大小小的立下了許多戰功,在隴西與姜維互為敵手,有勝有敗,他這一生靠著自己的努力爬到了徵西將軍這一職位,更是在討蜀作戰中率領自己的部隊千山萬水,翻山越嶺,偷渡陰平直取成都,一舉搗滅了蜀漢政權,可謂是威震天下了,這巨大的功勞讓他衝昏了頭腦,喪失頭腦的清醒,有點變得居功自傲起來,忘記了歷代功高震主的下場,自古以來一旦名將功高蓋主之後就很難避免君主的猜疑,即使不被君主猜疑,也很容易被小人有可乘之機,以致招來殺身之禍。


第二不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一道理。戰國時期文種的教訓還歷歷在目,當蜀國被滅亡之後,佔據頭功的鄧艾,此時最應該要低調,尚且不說急流勇退,但至少也不能居功自傲,也不想想有司馬昭這樣的“君主”他一定不容得別人在外擁兵自重,即使鄧艾的軍隊不是很多,但是他卻是功勞最大的,此時的司馬昭一定非常關注鄧艾和鍾會的動向,鄧艾此時最應該收斂鋒芒,讓司馬昭把目光都轉移動鍾會身上才到,但顯然他沒有想到這一點。


第三最致命的一點僭越封官,這一點是最致命的直接導致鄧艾被殺。鄧艾在搗滅蜀國的時候,居然以天子的名義擅自封官,很顯然此時的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居然封劉蟬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其餘蜀漢官員和自己的手下也都一一封官,他這樣做顯然是不把朝廷不把司馬昭放在眼裡,他這樣僭越封官司馬昭顯然是不會放過他的,這也直接導致了他被鍾會離間,被殺身亡。所以僭越封官這一點是導火線,是他死亡的導火線,他任何時候都不應該這麼,既使他功勞非常大,僭越這一點是當權者的底線。觸犯了底線,那隻能招來殺身之禍了。


中流擊楫


鄧艾是靠討伐蜀漢成名的。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

當時鍾會二十萬人馬被蜀漢姜維兵團牽制在劍閣、進退兩難時,遠在百里外的鄧艾,乘隙走險,親自率領三千勁旅,飛渡陰平,直下江油;綿竹一戰,又徹底殲滅諸葛瞻兵團,逼使阿斗劉禪乖乖地出成都投降。

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

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蜀漢滅亡後,年已六十九歲的鄧艾在成都也出過幾十天風頭。後因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一代名將就此死去,他能給我們那些啟示呢?

功高震主

司馬昭對於指揮滅蜀漢的司令官早有戒心,不容他們坐大。鄧艾卻不懂得此中奧秘。

他不知所忌,竟然以一武人提出國策。

一是自作主張,封劉禪和蜀漢官員,

“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二是自定蜀地善後措施和滅吳戰略。

這些都超越了自己權限的。不把司馬昭放眼中,司馬昭肯定不高興,曾命監軍衛瓘警告:“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此時鄧艾仍是拎不清,也許被周圍、包括蜀漢亡國分子的阿諛頌德熱昏了頭腦,竟然對司馬昭綿裡藏針的批評回以揶揄,說出“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的話。

寒門子弟

首先,鄧艾放牛娃出身,寒門子弟,受的教育不多,也沒有世家大族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全靠自己的能力打拼,苦心經營二十餘年,受司馬懿賞識才時來運轉,登上三國末期波詭雲譎、腥風血雨的歷史舞臺。

但是,寒門子弟,一旦出事,沒有人搭救,被殺的如此窩囊,又有什麼辦法呢?


其次,鄧艾口吃,魏晉尚清談,興玄學,鄧艾雖有治國安邦之才,但魏國廟堂的貴族,對寒門、口吃的鄧艾並不高看幾眼,司馬昭曾取笑鄧艾口齒。

鄧艾知音了了,朋友不多,就是自然的事了。

鄧艾以為自己滅蜀有大功,是足可名垂青史的,可卻忘了自己本非世宦貴族,而是從放牛娃、農田管理員,一步一個臺階爬上來的。

再次,鄧艾並非軍閥,其下屬任命權不在自己手上,中央政府的代表——司馬昭汙衊其謀反,屬下無人願意站臺。

而鄧艾雖受司馬懿賞識,但司馬懿已死,司馬昭繼任。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人上任,打擊異己,任用心腹,鄧艾被誣衊,理所應當。

最後,鍾會與鄧艾不合,兩個入蜀,看法不同,鄧艾另闢蹊徑,剿滅蜀國,接受劉禪的投降。鍾會若不除掉鄧艾,不世之功落於鄧艾之手,自己有什麼存在感呢?可嘆,鍾會汙衊鄧艾謀反,給了司馬昭殺鄧艾之機,但聰明反被聰明誤,鍾會也被人以謀反殺死。

鄧艾死後,為證明他罪有所得,竟擴大化地把他留在洛陽的兒子誅殺,妻子和孫子流放西域。

慨嘆鄧艾,在魏晉門閥的時代,以放牛娃的低賤身份,苦心堅守一生,經二十年落寞才遇伯樂司馬懿,七十多歲終於建立滅蜀的大功,卻死於莫須有的“謀反”罪,死後多年才被司馬昭之子平反,人已死,名何用?


冷酷的方程式


鄧艾之死,實屬冤案,但也印證了一個道理,軍事行動的背後是國家戰略和執政者的意圖。

鄧艾其人


鄧艾,貧民將軍,自幼喜愛軍事兵法,每每行至山川河流,第一想到的不是欣賞美景,而是設想如何設伏,如何用兵。也正是因為這種天賦,讓鄧艾獲得了當時權傾魏國朝野的司馬家族賞識,進入了關西隴右的軍事集團。特別是其通過屯田的方式,多年與蜀中大將軍姜維對峙,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維護了魏國西部邊陲的穩定。

伐蜀之戰

平定諸葛誕之叛後,司馬昭躊躇滿志,然而高貴鄉公曹髦(mao)卻不是一個甘心充當傀儡的人。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曹髦召集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等人發動政變,被司馬氏所殺,司馬昭以常道鄉公曹奐為帝。這次弒君事件讓朝中大臣分為兩派,司馬昭行事也更加謹慎起來——雖然六月曹奐即位後,先以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增十郡,加九錫如初,群從子弟未侯者封亭侯,賜錢千萬,帛萬匹,司馬昭“固讓,乃止”;第二年八月,授相國印綬,致茅土九錫,“固辭”;景元四春二月,“天子覆命帝如前,又固讓”。司馬昭的屢次辭讓,可以看出朝中局勢並不很穩,他需要更多的功勳來支撐自己的帝業。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昭必須找到確立自身君威的籌碼,伐蜀也就成了最好的契機。但在司馬昭有心伐蜀之初,包括鄧艾等將領在內,滿朝文武基本上都是反對的聲音,其理由仍然是蜀中天險易守難攻,蜀中將領多年征戰經驗豐富,伐蜀應另待時機。


然而,有一個人是堅決的支持司馬昭伐蜀,這就是鍾會,鍾會年紀輕輕,能力極強,野心極大,其希望以滅蜀之功進入司馬家族的功臣薄,成為司馬昭稱帝的肱骨之臣。但也正是這隻能勝不能敗的心理壓力,讓鍾會高度緊張,行軍極其謹慎。也間接促成了鄧鐘不合,給姜維的離間之計以機會。

鄧艾之死

無論朝中輿論如何,在鍾會的支持下,司馬昭認為“今遣會伐蜀,必可滅蜀”,於景元三年(公元262年)以其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帥前將軍李輔、徵蜀護軍胡烈等出兵,又命鄧艾、雍州刺史諸葛緒為援,大舉伐蜀。而對於屢次表示反對的徵西將軍鄧艾,縱然久在關隴,對蜀漢情形十分熟悉,統帥的僅僅是一支偏師,且司馬昭“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不得不採取派遣主簿出任其司馬的方式來加強對他的控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鄧艾一開始的堅決反對,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種子。


鄧艾率軍翻越蜀中天險,在綿竹殲滅諸葛瞻,奇襲成都,這一系列戰神般的軍事行動,顯示了其突出的軍事能力,隨著劉禪率蜀中文武投降鄧軍,蜀漢滅亡,鄧艾也搶到了滅蜀第一功。而此時鐘會大軍卻仍然與姜維在劍閣對峙。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二月,司馬昭表彰了鍾會、鄧艾等人的功勳,“以艾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此時的鄧艾更加志得意滿,認為曹魏應當趁這次伐蜀的勝利準備平吳一事,並將劉禪留在蜀地,以其為扶風王,“錫其資財,供其左右”,並將董卓從前的宅邸作為他的宮舍。從鄧艾的上疏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終就沒有認識到,這一次伐蜀的意義究竟何在,並且在將居外而手握兵權的情況下,還要求司馬昭留下劉禪,讓司馬昭作何感想?不過,作為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司馬昭最初採取了安撫政策,“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但這其實已經是委婉的警告了。然而鄧艾非但不聽,還說出了“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這樣大逆不道的話,其政治覺悟之低,實屬罕見,得到一個檻車徵還的結局,也並不讓人感到意外。鄧艾的部下打算將他接回,然而終不可得,最後鄧艾被監軍衛瓘命人在綿竹西斬殺。


啟示

1.一戰功成僅僅是人生成功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是人生各個階段的平穩著陸。

2.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但前提是正確理解上層意圖,在有限的範圍內自由行事,切忌居功自傲,無所顧忌。


90後的青春記憶


鄧艾直接死因是擅作主張,冊封蜀主和蜀大臣,直接惹惱司馬昭。其中姜維讓鍾會攔截上書之人改寫傲慢之辭也很致命。但是司馬昭在謀反事上是懷疑鍾會的。他對鄧艾之事大發雷霆,其實心中並不一定百分百認為鄧艾反,其實是掩人耳目,去拿鍾會的。要是真的見了鄧艾,未必殺他。大家的警示其實很多。比如不要在工作中領導矚目的,領導職權內的事情善做主張。防止奸人作祟等等。出了問題一定向領導申訴清楚,幫助領導理清頭緒,該認錯的及時認錯。哈哈!自己觀點,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浩浩和湯湯


鄧艾之死,非常完美的詮釋了中國為臣之道的根本,一旦僭越半步,必定萬劫不復。

三國後期的名臣不多,著名的武將就更少,想鄧艾這種能文能武的全才就更稀少。但是一代奇才卻死得很冤枉,而鄧艾的死,他自己要負絕大部分責任。

鄧艾算是大器晚成的人物,他出生在建安三年,按照時間算,他應該是與曹丕同時代的人,可他入仕為官卻很晚,因為他是農家子弟。

在東漢時期,階級固化很嚴重,底層士子能夠上通到權貴階層很不容易,鄧艾雖然出身農家,卻很好學,因為有了文化,他才當上了汝南郡某縣下的一個低級官員,鄧艾的伯樂是司馬懿,司馬懿見過鄧艾後,覺得此人非常有能力,於是刻意的留用、提拔,自此鄧艾搭上了司馬家族的快車。

鄧艾真正建立功勞的卻是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的權勢,朝中擁曹反司馬的大有人在,而且都拉攏過鄧艾,但是鄧艾非常堅定的站在司馬家族的這一邊,這也是為什麼鄧艾能夠得到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的重用。

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承了司馬家族的權柄,如同當年曹操一樣掌握了魏國的整個朝政,司馬昭針對蜀漢的進攻逐步展開,其中兩個人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個是鍾會,一個就是鄧艾。但是很可惜,他們兩人是冤家,鍾會出生門閥權貴世家,鄧艾出生底層農戶人家。

兩路大軍共擊蜀漢,鍾會帶領主力部隊在劍閣與姜維死磕、對峙,鄧艾帶領了三萬大軍翻山越嶺,偷襲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撲成都,蜀漢後主劉禪不戰而降,自此蜀漢滅亡。

鄧艾還沒有享受多久勝利的喜悅,司馬昭命令押解他回洛陽,不多久鍾會入成都,在姜維的挑唆下打算擁兵自立,後被部屬剿滅,而鄧艾在回洛陽的途中被成都的追兵所殺,鄧艾落個如此的下場有如下幾點原因:

1、功勞太大,野心太強,曹魏能夠一舉滅蜀,鄧艾是首功,如果沒有他千里偷襲,此次滅蜀之戰勝負還真不好說,這樣的功勞不是一般人能夠取得的,朝廷給予鄧艾的封賞就是太尉,太尉是三公之首,掌管全國兵權。

鄧艾滅了蜀國後,沒有考慮過他的功勞對於司馬昭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因為此時的皇帝還是姓曹,雖然司馬昭權勢很大,卻無法取代皇帝,如果鄧艾在魏國的權勢越來越大,對司馬昭來說隨時都有可能取而代之,這是司馬昭不能接受的。

2、鄧艾沒有謀反之心,卻有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他沒有像其他朝代的功臣那樣急流勇退,而是在蜀地積極準備,打算順江而下,一舉把東吳也給滅了,如果成功,鄧艾建立的功勞將是比天還大的,在朝中的威望絕對超越司馬昭,這樣的野心其實也是“路人皆知”,司馬昭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3、鄧艾滅了蜀國後,行了僭越之事。鄧艾為了安撫蜀中百官和劉禪皇室,穩定蜀中百姓,擅自以魏國天子的名義大肆封賞蜀中降官,連蜀漢後主劉禪都得到了個車騎將軍的封賞。

這就犯了為人臣子的大忌,普通官員你封了就封了,賞了就賞了,連皇帝這種人你都可以安排,鄧艾在政治方面的確太過低能,不通為臣之道,甚至是不暗官場規則。

鄧艾雖然出於當時局勢的考量,做出了最為正確的決定,但是對他個人而言,這是一步踏空,墜入深淵。鍾會就以此為由誣陷鄧艾,司馬昭也藉此拿下了鄧艾,無論是鍾會也好,司馬昭也好,他們不一定要鄧艾的命,卻需要鄧艾下臺。

綜上來看,鄧艾之死,純粹是個人作死,太想建功立業,實現個人抱負,是個理想主義者,但是在三國後期那麼複雜的局面下,這樣的人物再有才也走不遠。


沉墨I方之城


三國鼎立時期,後期天下分久必合已成為大趨勢,魏國大司馬大將軍司馬昭,兵分兩路入蜀,一路鄧艾,一路鍾會率領……在司馬昭集團旗下,兩人之間關係就是相互制衡,相互牽制,相互依存於一體,你在,我在共同體!

三國魏國名將鄧艾之死,其實也是三國魏國名將鍾會之死,也是蜀國名將大將姜維之死,但他們之死都警示了一個道理: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無論是鄧艾之死,還是鍾會之亡,或者姜維之去……都是時勢造就了英雄,英雄卻也造就了時勢。在當時,就是一個比智慧的時代,,比智力,比體力,比出身的時代,更加是百花齊名,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大時代,也是我國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時代,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代,那是第一次思想自由運動大解放大潮流時代……


甲殼蟲騎士


三國後期名將鄧艾、字士載是南陽郡人,出身於農家草根,家裡條件很窮從小失去父親,曾給人家放牛為生做過很多苦工,但他是個有大志的為了能出人頭第,那是發奮苦讀尤其是喜歡兵書戰策,每到一地就指這裡可以屯兵、那裡可以佈陣,別人見了都笑他痴,之後司馬懿發現他是個人才,把他徵召去了給了其大展雄才的機會,成了司馬家族的得力干將!蜀漢到了後期是人才凋零,國力衰弱,讓司馬昭看到了滅蜀的時機到了,之後派遣三路進攻,西路由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他的後路,東路鍾會則主攻漢中在大軍佔領漢中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被回援的蜀軍阻攔而僵持不下!在此關鍵時刻正是鄧爻出奇兵採用迂迴的策略,利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越過七百里荒無人煙之地,奇襲江油又在綿竹打敗諸葛瞻,佔涪城進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自此蜀漢滅亡!

鄧艾因此立下了蓋世大功,有些忘乎所以得意忘形,他沒經請示擅自封劉禪為扶風王!結果讓他的政敵鍾會知曉了,他正妒忌鄧艾得此大功,立即密告司馬昭說其有反意,而他對鄧艾與鍾會此二人皆不放心,作為執政者司馬昭早有抵防之意,最終鄧艾被收交兵權父子二人死在押解途中!鄧艾作為一個軍事高才,但其政治情商太低了,在封建社會的執政者,歷來對手下即用且防,怕其威脅到皇權,當用完之時就應了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就是說為何有些明智之人,在功成之後而選擇了歸隱,而反觀鄧艾在立下大功之後,不但不低調處事還大張其鼓,不知其已經功高震主了,最後成為政治犧牲品!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史書記載,鄧艾當初在千里之外,就能預料蜀國的形勢,戰場的格局,然後終於一舉平蜀;之後的鐘會也是巧妙算計,一舉滅鄧艾;兩人都是眼光十分長遠,料事如神,但是真的到自己身在其中,便不能看清自己的處境,以至於貽誤終身;所以人們說“當局者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