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曹操一戰失去三親人的鄒氏,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最後結局如何

作為三國時期的頭號軍事家,曹操一生打了多次敗仗。最著名的當然是赤壁之戰,被周瑜一把火燒得焦頭爛額,統一全國的夢想也隨之破碎。但即使在這樣的大敗中,他部下那些著名的文臣大將也基本沒什麼損失。

唯獨宛城這一戰,不但戰死了軍中頭號猛將典韋,死了侄兒曹安民,連自個兒的長子曹昂也掛了,這可稱得上是老曹最為慘痛的一次經歷。

而引發這慘痛經歷的,竟然是一個女人。

讓曹操一戰失去三親人的鄒氏,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最後結局如何

曹操生性好色,一生中拈花惹草,接觸的女人沒三位數也有兩位數。唯獨這一個,給萬花叢中過的“風流浪爺”帶來了最大的傷痛。

那是在東漢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的春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率軍討伐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的軍閥張繡。張繡見曹操兵力強大,又奉有天子的號令,便接受賈詡的勸告,向曹操投降。

原本預計要血戰一場,誰知竟然這樣輕輕鬆鬆地不戰而勝。曹操當然非常高興,便帶了侄兒曹安民,上街溜達觀望,也算是考察民情。

溜達之間,不經意看見一位女子,頗有幾分姿色。曹操心中一動,回到館舍,便叫曹安民前去打聽,這是誰家的美人。

曹安民這機靈鬼,早知道伯父的心思,沒多久就回來報告說,那美女是張繡叔叔張濟的遺孀,也就是張繡的嬸孃鄒氏,如今正守寡呢。

曹操滿腔的情趣,被兜頭潑了一瓢冷水,不禁連連嘆息:這事兒咋這麼不巧呢!

曹安民卻道:伯父啊,這事哪裡不巧了?自古寡婦再嫁,天經地義,何況做侄兒的,又怎能干涉嬸孃的婚事呢?

老曹原本就是一個不按常規出牌的人,聽了這話,大為欣慰。當晚,曹安民就把鄒氏接到帳中。情慾上的需求終於戰勝了政治上的理智。

總之,不管是威逼利誘也好,兩情相悅也罷,鄒氏是被操哥帶到了臥室。

讓曹操一戰失去三親人的鄒氏,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最後結局如何

兩人這短暫的同居日子,想必是甜蜜而幸福的。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曹操甚至專門吩咐大將典韋守住中軍帳的門,其他文官武將,不經召喚,不得進來!可是,沉溺於溫柔鄉中的曹操,又怎麼想得起召喚誰呢?於是,竟然連軍務都荒廢了。正是軍帳中其樂融融,不知歸期何在。

誰知,這事卻傳到張繡耳朵裡。

於是乎,張繡準備跟曹操豁出去拼了!

在這場戰鬥中,典韋表現得可歌可泣:從酒醉中驚醒的他,獨自一個人守在營門口,面對著潮水般湧來的敵人,死命抵擋。大鐵戟被偷走了,就用腰刀砍;刀刃砍缺了,就抓起兩個士兵當肉錘掄。張繡的千軍萬馬,被他一個人擋在門口,愣是衝不進去!直到敵軍從側面衝入營中,四面圍攻,典韋才力竭倒下。死後好久,敵軍都不敢從他身邊經過。

靠著典韋斷後,曹操匆忙從後門逃走。途中,他乘坐的寶馬“絕影”中箭而死,幸虧大兒子曹昂將戰馬讓給父親乘坐,曹操方才脫險。曹昂自己卻被亂箭射死。

讓曹操一戰失去三親人的鄒氏,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最後結局如何

這起桃色事件的“罪魁禍首”曹安民被追兵砍成肉泥。而孤苦伶仃的鄒氏,更是無從走脫。可憐春宵苦短,一縷香魂,殞於烽火。

鄒氏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呢?首先來說,她當然是一個美人。

要知道曹操雖然好色,畢竟閱人無數,不至於到飢不擇食的地步。能吸引曹丞相的眼光,以至於冒如此大的政治風險,承擔如此大的軍事損失,想必鄒氏的美麗也應是超凡脫俗的。

可惜在中國古代,漂亮的女人往往被當做紅顏禍水加以貶斥,哪怕是那些迷戀她們容顏和肉體的男子,在享受之後,也多半會毫不留情地拋棄一邊。相反,在西方文化中,美女雖然常常同樣是男子爭奪和玩弄的對象,但這種爭奪和玩弄將是心口如一的重視,比如引起了特洛伊戰爭的美女海倫。

所以,鄒氏的結局也自然會很不幸。在曹操的宏圖霸業中,她只不過被人當做一塊絆腳石,而她和曹操的一夜情也是作為醜聞來加以嘲諷的。

假設一下,如果在宛城戰役中,曹操運氣再差一點,死在鴛鴦帳中,那麼,後世在指責他貪戀美色而喪志喪生的同時,說不定還會有人感嘆,曹孟德不愛江山愛美人,堪稱情聖呢。

可惜,曹操是梟雄,不是情聖。

從宛城逃脫後,曹操驚魂稍定,開始處理後事。他專門哭祭了大將典韋,還說,我的兒子曹昂和侄兒曹安民死了,都不算最深的痛。唯獨典韋死了,讓我痛徹心扉啊!部將聽了,都很感動。

然而,鄒氏呢?這個委身於曹操,並因此喪命於亂軍中的女人,連提都沒被他提到。

後來,曹操第二次征討張繡,路過舊地,再次設下祭壇,先祭祀了典韋,然後祭祀曹昂、曹安民和戰死的將士,連那匹被射死的寶馬都祭了一遍。

卻依然沒有鄒氏。

在曹操的心中,這個曾經伴隨他幾多銷魂之夜的美女,或許早已如他曾飲過的美酒、曾穿過的衣服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甚至,曹操潛意識中可能還會怪罪她,認為是她害得自己色令智昏,葬送了猛將和大軍,因此懷恨在心呢!

高高在上的曹操,對鄒氏是始亂終棄了,而底層的老百姓也不肯放過口誅筆伐。

其實,在三國時期,寡婦再嫁相當普遍,毫無可指責之處。但在後世的民間輿論看來,鄒氏不曾為丈夫守節,更對奸雄曹操投懷送抱,似乎就該作為無節無恥處理了。

更何況,曹操因貪戀鄒氏的美色而兵敗,也完全符合“紅顏禍水”的傳統說法。

在宛城這一戰裡,作為失敗方的曹軍,有典韋震撼人心的壯烈、曹昂捨身救父的犧牲,這些完全掩蓋了鄒氏香消玉殞的悲慼。甚至,他們的忠勇反襯得她更像一個禍國殃民的妖女了。

於是乎,在傳統戲劇《戰宛城》中,鄒氏被塑造成一個蕩婦,濃妝豔抹,對曹操嫵媚逢迎。當張繡兵馬已經打進中軍時,她還在床上招呼曹操,不要去管外面的閒事,快活幾時算幾時。

在京劇中,曹操一路敗逃時,原本還想帶著鄒氏一起,卻被鐵面無私的大將許褚嚴詞拒絕:軍中不許帶女人!

鄒氏被拋在路旁。隨後,張繡拍馬殺到,挺槍便刺。鄒氏驚呼:張繡你莫非瘋了,連我都要殺?

只見張繡怒目圓睜,牙關緊咬:嬸孃,你壞我張家門風,留你不得!

端的是義正詞嚴,鏗鏘有力。

於是手起槍落,嬌軀仆地。鄒氏在戲曲中的下場,比小說裡死於亂軍之中的含糊,更添了三分懲戒的味道。

然而,寡婦再嫁,確實天經地義;嬸孃婚事,侄兒何從干涉?鄒氏的委身曹操,或者是弱女子面臨權勢壓迫的屈從,又或者,就算心甘情願,何嘗不是在寂寞的寡居生活裡追求屬於自己的感情?她到底傷害了誰、侮辱了誰,以至於要遭到這種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懲戒?

張繡這一槍飽含憤怒,我看他惱恨的,其實更多的是自家實力不濟,被迫投降曹操,因此蒙受了種種屈辱。這會好容易抓住個機會反攻倒算,卻又被曹操亂軍中跑掉,想來等曹操捲土重來,今後少不得還要看人臉色,所以才這般歇斯底里。

所謂嬸孃被霸佔,壞張家門風雲雲,不過是發洩的託辭而已。鄒氏與曹操的戀情,在這裡被張繡當做曹操欺人太甚的集中表現,雖然根子其實是在雙方實力地位的差距。於是,張繡在這一刻,也就把鄒氏當做了這種恥辱來加以消滅。雖然鄒氏的消滅絲毫不能對他以後的局面有所幫助,但這一刻的惡氣總算是找到了替罪羔羊。

男人把火氣撒到女人身上,也是傳統的風俗。

千百年來,鄒氏作為一個不入流的禍水,在民間藝人的口中和文學家的筆下,遭受著批判與侮辱。這是她的不幸,其實也是中國女性不幸的縮影。

張紀中版的央視《三國演義》,雖然為人詬病處甚多,但在一些情節改編上卻也不無亮點。戰宛城一節,便是典型例子​‍‌‍​‍‌‍‌‍​‍​‍‌‍​‍‌‍​‍​‍‌‍​‍‌​‍​‍​‍‌‍​‍​‍​‍‌‍‌‍‌‍‌‍​‍‌‍​‍​​‍​‍​‍​‍​‍​‍​‍‌‍​‍‌‍​‍‌‍‌‍‌‍​。

在這一節中,鄒氏一反過去的放浪淫蕩形象,被塑造為一位飽嘗命運顛沛,歷經滄桑的薄命女子。她與曹操的感情,毫無攀附權貴之意,而是純粹的美人愛英雄的路子。

甚至,她也明知在這烽火連天的時代,良宵自難久長,但又未嘗介懷。

一夕共度,求的是心心相印的默契。能與君相伴片刻,也足以慰藉短暫的餘生。

於是在劇中,渾身素白的鄒氏,端坐中軍帳裡撫琴低吟,臉上並無輕浮與妖豔,而純是恬靜與寧和。梟雄曹操擊節相和,歌聲悠婉,使殺伐無數的梟雄也為之動容。此刻,曹操臉上看不到猥褻與貪婪,而多了幾分欣賞與讚許。

當帳外殺聲四起,亂箭紛紛射入之際,鄒氏依然從容端坐,繼續她未盡的歌聲與琴聲,絲毫無視逼近的戰火。而曹操在部將的苦苦相勸下,戀戀不捨,躊躇良久,終於咬牙出帳奔逃。

讓曹操一戰失去三親人的鄒氏,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最後結局如何

這一刻,曹操與鄒氏的露水情感,不再如傳統作品中那段狼狽和猥瑣,而是在死亡的籠罩下、在戰火的摧折中,煥發出驚豔絕倫的一瞬。

甚至,編導還為鄒氏專門做了一首古風情調的《淯水吟》,使得鄒氏與曹操、周瑜、趙雲、呂布等人一樣,成為有歌相伴的角色。《淯水吟》也是我本人在央視三國中,最喜歡的曲子之一。

我本飄零人,薄命歷苦辛。離亂得遇君,感君萍水恩。君愛一時歡,烽煙作良辰。含淚為君壽,酒痕掩征塵。燈昏昏,帳深深,淺淺斟,低低吟。一霎歡欣,一霎溫馨,誰解琴中意,誰憐歌中人。

妾為失意女,君是得意臣。君志在四海,妾敢望永親?薄酒豈真醉,君心非我心。今宵共娛悅,明朝隔遠津。天下正擾攘,四野多逃奔。須臾刀兵起,君恩何處尋。生死在一瞬,榮耀等浮雲。當君凱旋歸,能憶樽前人?燈昏昏,帳深深,君忘情,妾傷神。一霎歡欣,一霎溫馨,明日淯水頭,遺韻埋香魂。

正如歌詞所言,君志在四海,妾敢望永親?曹操終究是要圖謀天下的人。他與張繡的交道,縱然摻雜了私人的情感與恩怨,終究還是離不開政治軍事的鬥爭與聯合。兩年後,張繡在賈詡的勸說下,再次歸降曹操,兩人結成兒女親家。

過去的樑子自然煙消雲散。曹操表現出一代梟雄的胸襟氣度,對於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的死,提都不提,更別說那個早已淡化的鄒氏了。

然而,在鄒氏而言,她應該是無怨無悔的。至少在那短暫的夜晚,她用生命為代價,給自己譜寫了一曲並不圓滿,但卻足夠美麗的輓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